舞蹈類綜藝近年來新作頻出,真正「出圈」被大眾認可的卻鳳毛麟角,有些綜N代即使熱度不減,口碑也再難超越前作。
作為舞蹈類綜藝的口碑之作,《舞蹈風暴》初播時便一鳴驚人,不僅豆瓣評分高達9.2,還一舉拿下第26屆白玉蘭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由原班人馬打造的《舞蹈風暴》第二季今年回歸後繼續高開高走,首播即斬獲三網收視第一,如今播出過半口碑已超越前作,可謂成功打破綜N代「魔咒」。
規則升級
技術賦能「風暴時刻」
綜N代節目想要保持長青,需要在嘉賓陣容、節目形態上不斷做出新意。在《舞蹈風暴》第二季中,著名國際編舞家沈偉、中國舞劇表演教育領軍人沈培藝、資深舞蹈電視節目製作人揚揚繼續擔任風暴鑑證官;身為「中國街舞運動推廣大使」的張藝興新晉加盟,擔當風暴引領者·風暴鑑證官,為節目注入年輕化的視角。三位學院派老師的點評總是一針見血,他們在給予舞者專業建議的同時,逐步引導觀眾進入舞蹈的審美體系。張藝興在街舞領域相當專業,還意外成為節目的「氣氛擔當」。四人的創意組合不斷碰撞出奇妙的化學反應,並藉此打開更多圈層,觸達了更廣泛的受眾。
合適的嘉賓選擇有助於引流拉新,但要成功轉化實現留存,靠的還是內容硬實力。為了增強節目的競技性,第二季的賽制有所微調,除了像上一季一樣設置鑑證官甄選、面對面鬥舞、合作排位賽、限定主題戰等賽段,新增了一條全新的晉級道路:舞者可選擇直接向上一季三強選手發起挑戰,挑戰結果由現場101位觀眾投票決定,得票高者勝出,得票低者由風暴鑑證官商議決定去留。第一季遺憾淘汰的逆戰舞者有機會重返舞臺,搶佔本季的晉級席位。殘酷的賽制極大地激發了舞者們的鬥志,也讓整檔節目充滿了一種緊張的和諧感。就像舞者黎星以挑戰者身份成功擊敗上季冠軍胡沈員後所說:「我和胡沈員沒有輸贏,贏的是舞蹈。」
在激烈的競賽氛圍下,節目的標誌性創意環節「風暴時刻」在第二季更加奪人眼球。節目組引入華為先進的自由視角技術,為《舞蹈風暴》第二季打造全新「3D立體風暴時刻」,不僅攝影機數量由之前的128臺增加到140臺,畫質由720P升級到4K,視角方面也在首季360°視角的基礎上增加了俯瞰視角,形成從平面到立體的升級,同時實現實時輸出推近、拉遠、快放、慢放、螺旋位移效果。「風暴時刻」精準捕捉舞者表演的精彩瞬間,為風暴鑑證官評判不同舞種舞蹈提供了全新視角,也為觀眾打開了舞蹈觀賞的新視界。
除了升級創新,有效收集受眾評價、詳細掌握觀眾的反饋情況同樣至關重要。《舞蹈風暴》第二季的口碑能夠再創新高,得益於節目組將觀眾需求放在重要位置。針對第一季觀眾提出的現場歡呼聲影響舞臺觀感、部分表演剪輯過短、增加某些舞種比例、對舞蹈常識進行更多科普等評價和建議,都進行了相應調整。
多元風格
碰撞融合中綻放光彩
不同於同類國產舞蹈類綜藝多以明星舞蹈競技為主題,或是深耕垂直領域探索小眾破圈,《舞蹈風暴》致力於全景式展現行業生態,聚焦專業舞者精神。節目中的舞蹈包羅萬象,既有多元風格,也有不同的表達特點。僅僅首期節目就有十餘種舞蹈漸次亮相,包括優雅動人的芭蕾舞、韻味十足的古典舞、熱情奔放的拉丁舞、動感炫酷的街舞……《舞蹈風暴》搭建了堪稱頂級的全舞種競演舞臺,以開放的心態實現了不同舞種的交流,向觀眾展現了舞蹈的多樣性和深厚底蘊。
第二季會集了各個舞種的頂尖高手,像被譽為國內舞劇界「天花板級」舞者的李豔超、開創國內現代舞流派的謝欣、曾經憑藉《羅敷行》獲第九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一等獎的華宵一、首位國際六項舞蹈大獎獲得者黎星、擔任舊金山芭蕾舞團首席的「芭蕾女皇」譚元元等,無一不是國內甚至國際舞壇響噹噹的狠角色。不少此前未曾露過面的舞蹈新秀和新鮮面孔也驚豔亮相,比如國企技術員出身的「中國折骨舞第一人」吳宇飛、實力演繹非物質文化遺產海陽秧歌的在校學生呂科鏑等。節目中,譚元元、謝欣、華宵一等大神帶來了理念成熟的高質量作品,新人黑馬們的表現令人耳目一新。《舞蹈風暴》讓舞蹈回歸純粹,不同出身的舞者在舞臺上卸下身份和標籤的束縛,盡情通過肢體釋放魅力。
除了單個舞種極致的展現,很多舞者打磨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舞蹈風格,呈現了跨舞種融合的新鮮舞臺。不論是將舞蹈與武術相結合的舞蹈《開門見山》,還是將仡佬族儺戲的內核放進街舞的《儺面》,抑或是將拉丁舞和現代舞創意結合的《仰世而來》,都在碰撞融合中綻放光彩。敢於將不同舞種融合進行創新,不僅顯示出舞者們所具備的原創力和先鋒性,還足以證明當下中國舞者的整體水平有了顯著提升。
精神引領
搭建與觀眾溝通橋梁
一檔節目能夠真正影響當下,最終要打造的是一種影響力。《舞蹈風暴》第二季的核心魅力在於通過對舞蹈文化的深度滲透,藉助綜藝表達的形式,打造出一批精神引領者。正如製片人洪嘯所說,製作《舞蹈風暴》的初衷就是「用每一位舞者、每一支作品講好每一個故事,希望節目能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舞蹈文化、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
在《舞蹈風暴》第二季的舞臺上,觀眾既可以欣賞到誠摯而又精彩的舞蹈作品,又能夠被舞者純粹的信念所感染,獲得共鳴和感悟,甚至激發自我的表達。節目中不管是初出茅廬的舞蹈新人,還是已經功成名就的頂尖舞者,均視舞臺為信仰,都在為舞蹈苦苦堅持著。他們參加節目所比拼的不只是舞蹈,而是通過這種藝術形式,去展現自己對文化的理解、對生活的理解、對時代的理解。
已經44歲的譚元元18歲進入世界頂級舞臺,19歲成為首席,此後24年從未讓位。有絕對資格坐上評委席的她願意以選手的身份參加節目,一切都源於對舞臺的堅持和熱愛。她把獻給《舞蹈風暴》第二季的芭蕾舞取名為《歸來》,表達出舞蹈是她的畢生追求,「一日是舞者,永遠是舞者」。同樣不缺名利的謝欣和華宵一也大膽走出舒適圈,通過舞臺傳達了自己對時間、對成為母親的深刻感悟。舞者們將有溫度的動人故事融於舞蹈作品之中,營造出更開放的表達空間,激發了舞蹈藝術蘊含的人文力量,也點燃了平凡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作為一場頂級青年舞者競技秀,《舞蹈風暴》第二季已不光局限在淺層的綜藝創新上,而是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用立體化的舞蹈敘事,深入展現舞蹈這種藝術形式在當下中國的旺盛生命力,並由此挖掘出一批具有正能量的時代舞者。節目在為這些始終堅守的舞者提供寬廣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化作橋梁,助力較為小眾的舞蹈衝破圈層進入大眾視野;讓觀眾在接觸了解的過程中,逐步靠近舞蹈藝術內核。
不再錯過精彩文章,歡迎將「綜藝報」設為「星標」
【來源:綜藝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