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個
人
簡
介
劉兵,華傳文化暨春田影視董事長,節目製片人、資深品牌專家。推出了《上新了故宮》、《我在頤和園等你》、《非凡匠心》等一系列高口碑文化類綜藝節目。
不知不覺中,《上新了·故宮》已經走過了三季。從2018年首播時的「爆紅」,成為帶動「博物館熱」的文化綜藝之一;再到2019年,拿下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以及成為文創的「大型種草機」,幾乎節目中誕生的每件文創物品都達到賣「爆」的程度……
12月26日,《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將迎來收官之作。回看該綜藝走過的三季歷程,不僅是罕見的豆瓣評分愈走愈高的「綜N代」,更讓乾隆花園、倦勤齋、暢音閣、符望閣等未開放區域首次現身綜藝熒幕。重要的是,探討出了一套文化綜藝的新玩法,在不失傳統文化的正統性和嚴肅性之外,用「文創」的小切口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是,文化綜藝不是快消品。」在第三季收官之際,《上新了·故宮》總製片人劉兵這樣說到。
從「要跟年輕人做朋友」 到「全家歡綜藝」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而在經過600年的歲月洗禮,在網際網路和新科技不斷演變的當下,故宮也仍然是頂流的「網紅」。歷史的沉澱,文化的凝結,為《上新了·故宮》提供著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褪去第一季的驚喜新奇,第二季的廣闊視野,到了第三季時,總會被外界問到是否「疲軟」、有無「新意」等話題。提到這點,劉兵也說到了《上新了·故宮》一路走來,每一季的迭代升級。
「第一季我們的口號是『把故宮帶回家』,以文創為切入點,展示故宮暫未開放的區域。」讓具有超高知名度的演員走進故宮擔任文創新品開發員,解讀文物背後的歷史密碼和傳奇故事,更在每期節目都會推出一個文創產品……當《上新了·故宮》首播時,的確給當時的文化綜藝市場注入了一股新穎的力量。
自帶流量的嘉賓陣容、實用又養眼的文創產品、傳統而厚重的文化知識,在這檔綜藝中產生了奇妙的融合。到了第二季時,節目的格局更加開闊,就如劉兵所說,重心放在了「以故宮為坐標,以186萬餘件館藏文物為指引,縱橫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視野,將畫幅無限放大,展示古老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進行互通、互建、互融的經過」。
碰巧的是,當節目走到第三季,恰好迎來了紫禁城建成600年的重大時間節點。於是,無論是國寶五牛圖的回歸之路,還是鄧倫等嘉賓重走科考殿試之路,以及嘉賓復現第一季中的「一眼萬年」名場面,節目中處處透露著「回歸」的影子。「故宮就像我們的精神家園一樣,從家出發,是為了更好地回歸;而回歸也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在不知不覺中,節目的某些部分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劉兵講到,一開始節目就定位「要跟年輕人做朋友」,之所採用文化綜藝的模式,也是因為其能以更輕鬆的視聽語言承載嚴肅文化的內容。但隨著時間的累積,節目受眾群在不斷地擴寬,以至於俘獲了全年齡段的受眾。「可以說《上新了·故宮》系列是一檔名符其實的合家歡綜藝,我們發現,不少家長都是替娃追節目。」
溫「故」知「新」 不做「快餐式」的文化綜藝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購買才是最好的保護,分享才是最好的傳播。」在多次採訪中,劉兵都有反覆的提到這句話。「文創產品是要能夠嵌入到當下人們的生活場景中。」正因《上新了·故宮》的切口是文創產品,所以在節目中,能夠看到大殿殿柱、漢白玉欄杆等故宮裡遊人早已欣賞過千萬遍的景致,在青年學子的創意巧思下,變身成「國潮」文創。
作為一檔圍繞「故宮」展開的文化綜藝,也意味著其必須要有經得起推敲的歷史細節,以及清晰考究的知識信息,不然則辜負了「文化綜藝」的底蘊。而在節目的背後,劉兵此前也說過,導演組查閱的文獻、書籍遠超百本,其中可見幕後工作的細緻和嚴謹。
而光有「嚴謹」、「細緻」,仍是無法做出爆款的節目,觀眾絕不想面對一檔滿是「說教」的綜藝。做文化綜藝的難點就在於,不免在學術性與趣味性之間進行「取捨」,這臺天平的平衡點在何處,取決於主創團隊的考量。
「編導團隊要完全扎到內容裡,去詳細破解文化的歷史積澱以及文化相關因素,然後把沉澱的歷史進行年輕化表達,讓觀眾在輕鬆氛圍中接受並產生認同,同時還要去面對市場上娛樂節目的競爭,這個過程對於整個編導團隊來講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就算面臨「兩難」的處境,《上新了·故宮》仍做到了溫「故」而知「新」,交出了一份令觀眾滿意的答卷。
「我們一直很明確,我們要做的不是快餐式的文化綜藝。」劉兵總結到。
【對話劉兵】
封面新聞:《上新了·故宮》推出的文創產品品類非常多,也很生活化,在本季節目中也有很多命題文創,節目是如何進行品類的選擇呢?標準是什麼?
劉兵:關於節目文創品類的選擇,我們也有諸多考量的因素。一是要在故宮博物院給定的範圍之內挑選;二是要明確「文創」一詞的定位和使用場景,挑選精緻而實用的選品。文創產品更多承載的是一種文化趣味,包含精神層次的享受。
正如我一直認為的「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購買才是最好的保護,分享才是最好的傳播」,文創在承載精神文化內涵的同時,不能形同虛設,而是要實用、耐用,才能提高產品的使用頻次,讓使用者獲得為文化消費的滿足感,提升對文化產品的期待感,也就是說,文創產品是要能夠嵌入到當下人們的生活場景中。除此之外,還要考慮用戶的需求,了解當代受眾的喜好,激發其對於節目本身、文創自身及所搭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從而形成良好的連鎖反應,在文創和文化中,找到共振和共鳴。
封面新聞:在本季節目中在文創開發上與之前兩季有很大不同,這季邀請了多所高校學生領銜文創開發?對於節目乃至對於文創產業來說有什麼意義?節目為什麼這樣設置?
劉兵:首先我也想提一個問題,就是提到故宮大家會想到什麼?可能很多人直觀的映像就是——景點,潛意識中忽略了它的全稱:故宮博物院。故宮可是一個博物院呀,開展文化科教工作是博物院的重要職能,而《上新了·故宮》節目,其實在潛移默化中就起到了對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文化科普教育工作。專家老師們的研究內容,需要轉化為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科普知識。由此也可見,我們把文化產業的這扇門開得更大了些,能讓更多人去接觸。
其次在我看來,文創、文教不分家。文創不僅對從業者有審美要求,也對大眾有一定的審美要求。所以提及文創,不可避免的一個詞叫做「美育」,美育需要經年累月的培養,當然得從青少年抓起,而將傳統文化打造為綜藝節目,就是很好的一個抓手。節目內,我們輸出文化知識;節目外,我們也會做「第二課堂」、「文創交流空間」,比如798的《上新了·故宮》旗艦店,在錄製期外,我們想在這裡開講座、辦沙龍,邀請學者、設計師等文化產業從業人員,與廣大青年分享交流。前來參加分享的年輕設計師可以展示自己的創意或作品,我們願意支持這些優秀的想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這一系列事情是一項長遠的投資,也是華傳文化應該做的事情。往短了說,往小了說是培養未來十年二十年的文化產業市場,提高消費者的審美素養與從業者的專業能力;長期來看,往大了說,是提升未來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國民美育素養。當然,只憑華傳文化一家,是很難做到的,但有些事總要有人去做。我們也希望能夠與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將這條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