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故宮》第二季節目籌備製作至今八月餘,導演與團隊「進宮」打卡236次,面對宏大議題「故宮」,導演毛嘉和製作團隊心態從早期的壓力焦慮變得氣定不躁。「文化積澱不意味著故紙堆,年輕人其實對於文化是敏感的。」毛嘉為我們講述了《上新了,故宮》製作的幕後故事,讓我們看到青年團隊的熱血和衝勁:鑽研故宮的學術問題,相互討論、分享,把學習到的知識消化成年輕人能夠理解的語言,並找到合適的方式進行調整和輸出。
如果生活給了我們一些謎團,我們需要更有耐心去解這些謎,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是永遠不能停歇的,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職場。看完這篇文章,梳理今日所做之事,問一下自己「今天的你比昨天更博學了嗎?」
600 年文明的內核雖然不變,傳承形式卻與時俱進。新時代下,故宮裡的「皇帝們」也紛紛比起了剪刀手,故宮的貓咪們爭先恐後萌態百出,一躍成為故宮的文創周邊,動不動就刷屏上熱搜。如今的故宮不僅僅是歷史的沉澱、文化的結晶,它還在 600 歲「高齡」的時候越活越年輕,成為文創界的頂級流量、「國潮」的標誌性典範。走過歷史滄桑的故宮,一改嚴肅面孔,迅速在年輕人心中佔領了一席之地。大家都說,故宮變了,變得越來越年輕、活力、接地氣,有人情味兒。故宮博物院第一次以出品方身份推出的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二季也順利收官,待第三季播出之時,正逢故宮600 年誕辰……
劉慈欣曾在他的小說《超新星紀元》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在故宮,孩子們第一次捧起古物時,突然意識到,「不管走到哪裡,他們的生命永遠和手上的這隻陶罐連在一起,這是他們生命的起點和歸宿,是他們力量的源泉。」書中的場景也正在當下發生著——當我們的目光望向那些隱藏在時間深處的文物,探尋 600 年前故宮的秘密,它們就像天上的星星,與眼前的紅牆金瓦交相輝映——古老的故宮正用最青春的姿態和方式,擁抱年輕的時代,引領我們穿越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抵達到文明最深處。
《上新了·故宮》總導演毛嘉
「我們會越來越老,但故宮永遠年輕」
「故宮必將與星辰同在,也必將永遠與年輕的心臟一起跳動。」這是毛嘉送給故宮600歲生日的寄語。在毛嘉看來,600歲的故宮仍有著無限的青春活力,「從它的熱度就可見一斑。與故宮相關的話題總能引起年輕人的關注,常駐熱搜,這也證明了故宮在保有它厚重歷史的同時,也展現了青春多彩的一面。就拿我們節目的文創而言,許多元素都是從故宮的建築、藏品中提煉的,而這些文創也受到了年輕人的熱捧。能夠引起時代的關注,獲得年輕人的青睞,這就是故宮『青春』的一個表現。」
與旁人不同,毛嘉對故宮的感情更為深刻與特別。2018年11月9日,首檔故宮出品的電視節目《上新了·故宮》一經播出便引發關注,節目打破了大家對故宮的刻板印象,突破性地將故宮未開放區域首次「零距離」呈現在觀眾面前,透過嘉賓徜徉故宮的腳步來探索歷史秘密,破解文化密碼,尋求歷史和文物的「前世今生」,並從中獲取新的靈感。每期節目中,嘉賓作為文創新品開發員,跟隨故宮專家進宮識寶,聯手高校設計專業的學生,每期誕生一個引領熱潮的文化創意衍生品,打造「創新」與「故宮」相結合的製作模式。2020年新年伊始,《上新了·故宮》第二季節目順利收官。在第二季中,毛嘉和她的團隊不想再把故宮只是局限於600年,而是以故宮為坐標,將視野放寬至華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中,「擁有186萬多件文物的故宮可以引領著我們領略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找到我們民族的來處。我們想給大家展示的是古老的華夏文明如何與其他世界文明進行互通互建互融。」
「循著年輕氣味走進故宮」,讓故宮一下子與當下拉近了距離。在毛嘉的團隊中,核心導演皆為「90後」。在毛嘉看來,年輕人並非對文化無感,「文化積澱不意味著故紙堆,年輕人其實對於文化是敏感的。」用年輕人的語態講中國故事,這也是《上新了·故宮》節目的使命和責任。
對話毛嘉
Q&A
Q:北京青年周刊A:毛嘉
Q 《上新了 故宮》第一季節目結束之後收穫了很多鮮花和掌聲,做第二季時是否會因為第一季的成功而有更大的壓力和心理負擔呢?作為節目的總導演在第二季節目的製作過程中有什麼思考?
A 壓力和負擔肯定有。不只是我,其實整個團隊對第二季的到來,都是在期待中又帶著焦慮。再次回歸故宮,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期待,自不必多說,但焦慮的是這一次我們又能做出怎樣的新意呢?幸而,隨著第二季項目正式開始,團隊的焦慮漸漸緩和,所有的焦慮隨著團隊進入沉下去的工作狀態,轉化成了一種釋放欲。在沉下去研究各種資料的過程中,團隊迫不及待想將收穫的知識釋放出來,將故宮的迷人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展現出來。
我一直在想,除了去挖掘故宮裡新的題材,還有哪些方面能擴展整個節目的格局,讓「繼承」有一條新路可走,有更大的空間可以發揮。回歸到節目本身,我們能通過這些鏡頭,這些語言,給觀眾輸出怎樣的思想和價值觀。這就是我們節目第二季在表現手法和闡述方式上一直在探尋的「相外之相」與「味外之旨」。希望通過我們的節目,讓更多人做到的不僅僅是愛上故宮文化,愛上中國傳統文化,更是身體力行,主動擔起這份職責。
可能是故宮專家老師們「氣定不躁」的氣質感染了我們,兩季節目做下來,我能很明顯地感覺到整個團隊越來越「穩」。這個「穩」不是沉悶拘束的,而是在面對更多故宮帶給我們的謎題時,我們更有耐心去解這些謎。導演組的成員每天都會問「今天的你比昨天更博學了嗎?」我們通過不斷的沉澱和積累,讓自己在面對「故宮」這個宏大的主題時更有底氣。
Q 那麼多個在故宮錄製節目的日子,哪件事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A 深刻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故宮專家王光堯老師曾經在他南三所的辦公室給我們上了一堂「考古課」。當時我們有幾人去他的辦公室向他求教關於節目裡的知識點,他見到我們來,就掐了幾支自己種的金銀花洇進茶壺裡,和我們聊了一下午。還有另一位故宮專家王子林老師,他是一位用周易卦象設置密碼的「高人」,與他探討問題的時候,我都會暗自想一定要惡補知識,才能達到對話基準。
說真的,很難在這方面選出一個「最」,但如果是從時間來看,最大的驚喜莫過於我們的收官錄製,趕上了天降瑞雪。我們的拍攝是要提前報備的,所以沒辦法為了拍故宮雪而等到雪景去拍,只能希望可以在錄製的那天降下瑞雪,圓了故宮拍雪的夢。萬萬沒想到,夙願成真。看到故宮雪景已經難得,閉館日的故宮雪景也殊為不易,更不要說閉館日拍攝期間下鵝毛大雪。
我們等到了銀裝素裹的紫禁城,當天我還發了條微博「心心念念盼望的一場雪,兩年後如約而至。念是今日的發心,只要這朵微光不寂滅,遲遲早早,終會圓成。所謂高光時刻,也許就緣於某年某月某日,你心裡忽然聳動的那一朵微光。」
Q 作為一檔面對大眾的節目,在趣味性和學術性之間是如何平衡取捨的?
A 總體而言就是九個字:「小切口、新角度、深挖掘」,從大眾「既熟悉又陌生」的細微處著眼,找到一個最新的解讀角度,並且挖掘出此前沒有曝光過的考古發現,或者是沒有電視表達過的學術觀點。調動更多電視表現手法講好每一個故宮故事,故事結構想清楚了,一切「設計」都是水到渠成的。而觀眾不需要我們去設定「他會喜歡什麼樣的形式」。今天的觀眾,包括年輕的觀眾,遠比我們想像的見多識廣、求知若渴,只要是真情實感地奉上真材實料,文化性和娛樂性都會包裹其中。
就像剛才說的考古發現,我們在第一期中便有呈現。慈寧宮發現永樂時期的地基,如果只是呈現簡單畫面,對時下觀眾來說衝擊力遠遠不夠。所以我們在內容上首先是有層層鋪墊,用懸念去吸引觀眾;在技術上,也真的是「斥巨資」用三維動畫進行復現,生動的形式令大家看得一目了然;在後續的傳播中,我們也將此部分作為當期重點,既有嘉賓聊地基時的風趣花絮,也有突出科普性的節目卡段。
Q 《上新了 故宮》節目組一直以「年輕」著稱,團隊成員基本都是90後,為什麼一個歷史文化類節目的製作團隊如此年輕化?這些年輕的導演們在節目的製作過程中發揮了哪些獨特的優勢?如此年輕的團隊如何處理好這些厚重歷史文化選題?
A 其實真的不是有意為之,而是新鮮血液的確就在不知不覺中不斷湧入,這也給我們團隊注入了新的活力。現在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是非常有熱情的,只是他們對歷史文化是在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用自己熟悉的語態去傳播。通過他們,我們能夠更快速、精準地定位年輕人喜好的表達風格和呈現方式,從而推進節目風格更為年輕化,能夠打通更多圈層。
就拿我們節目的「御貓說」板塊舉例,現在很多的年輕人愛貓、養貓,喜歡萌寵。剛好我們故宮就有御貓的存在,於是年輕的朋友們就想出了借御貓之口來進行知識點的輸出,來讓大家看可愛貓貓的同時,也吸收了不少知識點。也像我之前說的,現在的年輕人遠比我們想像的見多識廣、求知若渴。在鑽研故宮的學術問題時,也是成箱成箱的書就往桌上搬,而且還喜歡相互討論、分享,並且會把學習到的知識消化成年輕人能夠理解的語言,並找到合適的方式進行調整和輸出,這是我們團隊的熱血和衝勁。
Q 把明星引入故宮的想法是怎麼誕生的呢?鄧倫和張魯一有沒有私下裡跟你說自己上這檔節目的感受?
A 明星作為公眾人物,具備一定的影響力,能夠輻射更多人去貼近、去感受故宮。而且我們邀請的嘉賓充分考量的是「不同圈層的代表」,節目並非完全選擇「當紅明星」作為新品開發員,而是希望通過不同人群對故宮的觀察和解讀,使得觀眾能夠跟隨他們的視角來重新認知故宮和故宮文化,從而愛上一個「全新的故宮」。
張魯一和鄧倫私底下也會經常和我討論錄製節目的感受。比如魯一本身就是北京人,他說他以前也常常來故宮,但通過參與我們節目,他發現了更多故宮新的驚喜,這是他從前從未了解過的。而且在每次節目錄製之前,他都會提前做功課,錄製的時候和故宮的老師聊上幾個來回。錄節目的時候聊到興起,他們還主動加了專家老師的微信。
鄧倫這一季可以說是飛速成長,他也說有一種「回來故宮上班兒」的感覺。故宮裡的老師和他接觸後也不禁誇他是「鄧團長」「故宮倫」。
Q 2020年故宮即將迎來600歲生日,你想對故宮說什麼呢?
A 我想借用王剛老師的一句話:「我們會越來越老,但故宮永遠年輕。」故宮必將與星辰同在,也必將永遠與年輕的心臟一起跳動。
TIPS
毛嘉
《上新了·故宮》總導演,
曾擔任《非凡匠心》製片人,
連續三年獲「『影響中國傳媒』年度金牌製作人」。
文康犖
編輯韓文苑 劉子茜(實習)
圖片及資料提供《上新了·故宮》節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