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奕霈 編輯/紅拂女
從「爆款」到「綜N代」,是實現一檔綜藝節目價值的必經之路。然而,「事不過三」的道理似乎也在綜藝節目市場得到應驗,很多大熱節目進入第三季後收視疲軟,《花少3》、《我們相愛吧3》、《花樣姐姐3》的CSM52城收視率紛紛跌至1%以下。
對於「綜N代」而言,一面是相當數量的粉絲、衛視助推和廣告主青睞。另一面則是觀眾越來越高的期待和要求,難於突破的模式和後起之秀的擠壓,節目製作方只有在保護定位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升級,才能不被淘汰,可謂如履薄冰。
《中國新歌聲》到了第二季,如果將之前4季的《中國好聲音》算上,可謂名副其實的「綜N代」,在本季的前三期節目中,《中國新歌聲2》分別貢獻了CSM52城2.62%、2.415%、2.315%的收視率,三次位列全國衛視綜藝節目第一;在愛奇藝的點擊量突破6億;與節目相關的話題,例如「陳奕迅十年跑調」、「把最好的給女兒」「葉炫青 從前慢」等頻登熱搜。
即便如此,節目還是滿足不了「挑食觀眾」的胃口,被指明星導師太搶戲和節目難出「明星學員」。
不過,小娛在看完了三期節目後發現,節目剪輯正在朝著愈發凌厲的方向發展,節奏加快了不少,在第三期節目中,有12位選手演唱了完整歌曲,可以說,音樂部分還是絕對主導。對於難出「明星學員」的質疑,目前,學員僅有一次亮相,一切還言之尚早,進一步說,《新歌聲》是一檔音樂評論節目而非養成系綜藝,注重的是選手的音樂表達,而不是靠頻繁曝光來吸粉固粉。論及「選秀造星」,這究竟是不是一個「偽命題」還有待討論,且難度之大,本不該綜藝方一家背鍋。
對於這些質疑,小娛還是想聽聽看節目方的看法,以及這檔不斷轉型中的「綜N代」,如何看待自己的定位發展。
B-BOX、嘻哈
堅持音樂性的《新歌聲2》
如何大力出奇蹟?
小娛在位於上海的《中國新歌聲》錄製中心見到節目的負責人陸偉,談到對於本季兩位新晉導師的選擇時,他表示:「中國流行音樂裡,內地、香港、臺灣音樂是三個支柱,我們一直缺少一個聲音。陳奕迅是香港流行音樂的絕對代表,我們一直有邀請意向。至於劉歡老師,我們則是希望通過他對各音樂門類的鑽研積累,拓寬節目對小眾音樂、原創音樂的開發。」
導師類型分化加大了綜藝節目的可看性。
在《明日之子》中,楊冪、薛之謙、華晨宇三位星推官坐鎮美顏、獨秀、魔音三大賽道,招募不同風格的選手;《2017快樂男聲》中,音樂王子李健、新銳民謠歌手陳粒和舞王羅志祥代表不同圈層,也一定程度影響他們對學員的選擇。
至於《新歌聲》的四位導師,則更專注音樂類型的分化。在同樣嚴格的音樂標準下,有著各自細分的部分:那英主打情歌,並增加對於搖滾曲風的關注;周杰倫對嘻哈、R&B有著自己的偏好;劉歡除了大眾主流情歌,還會挖掘更多的小眾化音樂作品;陳奕迅則會彌補在港樂方面的空白。
初來乍到的陳奕迅,除了組成「天王cp」,和周董互懟,更為選手提供專業、有實踐價值的指導。在第一場選拔賽中,一位選手演唱了他的一首粵語歌曲《無條件》,卻因氣息和發音問題惜敗,陳奕迅幫他分析了問題,並逐字逐句把副歌部分唱給學員聽。讓那英感嘆,「你真的賺到了。」網友也表示,「認真的eason太帥,已經忘了髮際線、表情包。」
音樂性,一直是《新歌聲》最看重的部分。除了表現在對導師的選擇上,本季還在選手表演時長、編曲和細分小眾領域有所體現。
前幾屆的盲選中,每位選手只有2-3min的唱到時間,基本唱到第一段副歌結束就決定去留,站在觀眾角度,2-3min足以對選手做出喜好判斷。然而今年,學員的演唱時長和結構基本都和原曲持平,甚至比原曲豐富。陸偉表示:「因為站在導師角度,這樣做有利於他對選手建立更全面的判斷。」
除此之外,今年學員演唱的歌曲都做了或多或少的改編。
第一期中,西藏女孩次仁拉吉將朋克風融入了極具北京特色的《窮開心》, 煙嗓兒一出就十分抓耳,兩種不同叛逆的碰撞給人帶來很不一樣的感覺。來自馬來西亞的董姿彥將羅大佑的曲《戀曲1990》改編成一首慵懶氣質的爵士歌曲,被很多網友稱讚為「本場最佳改編」。
不過,這樣的改編也會帶來風險。在第二期中,葉曉粵用嘻哈風格改編的王菲的《悶》就引發很大爭議,有人喜歡這種顛覆式改編,也有人覺得rap的插入很突兀,是為了改編而做的改編。評價不一而足,也讓葉曉粵成為這一期的熱點選手。
在這爭議的背後,是大家對於音樂的關注和思考。
「國內音樂基礎教育很薄弱,這是觀念上的問題,轉變需要很長時間,10年,或許更久。但我們需要揭開一個口子,提升大眾對於流行音樂乃至小眾音樂的鑑賞能力,讓喜歡音樂的年輕人看到希望。這是《新歌聲》的初衷。」陸偉說。
多元化的音樂風格,也是本季《新歌聲》的特點之一。
在第一期節目中,身為世界B-Box比賽亞軍的張澤帶著嘻哈文化站上主流綜藝。節目中,張澤在經過「新歌聲」錄像場地的「華語流行音樂牆」時,發現這面牆上沒有發現一張Beatboxer或者一張Beatbox製作人的照片。「如果將來能在那面牆上出現一張Beatboxer或者Beatbox製作人的照片的話,這件事會變得非常非常棒,這也應該是我們以後努力的方向吧。」
第二期中的扎西平措以濃鬱的藏族風味開場,嗓音嘹亮,極富野性,就在你將他定義為「原生」歌手時,又猝不及防地來了段極具爆發力的rap,他的表演也引來劉歡相邀、那英行禮的本季最隆重「搶人」事件。
有人質疑,把小眾音樂放到大眾綜藝會不會水土不服?這些個性化選手要怎麼和別人進行對抗?不過這確實是《新歌聲》的「有意為之」。當社會文化逐漸圈層化發展,民謠、嘻哈、爵士、搖滾……每個小眾市場的音樂風格都將獲得更多關注,《新歌聲》要做的就是,發掘它,把它們推向大眾,讓它們更快地成長。遙想當年極具二次元及古風特色的董貞,若是參加了這一季的《新歌聲》,是否會有不同結果。
不靠粉絲經濟
《新歌聲2》如何孵化「明星成員」?
2005年《超級女聲》大勢之後,音樂類綜藝節目走紅一時,衍生出選偶像、拼唱功、「音樂+明星」、「音樂+素人」等多番「音樂+」衛視節目。
2016年, 30多檔音樂類選秀在一年之內扎堆出現。有做女團孵化的,例如《夏日甜心》、《加油美少女》、《蜜蜂少女隊》等,也有主打「喜劇+音樂」的,例如《大事發聲》《十三億分貝》《對口型大作戰》等。播出平臺也從傳統衛視轉移為「衛視+網絡」或純網絡。
2017年,網絡平臺的音樂類綜藝節目的競爭更加激烈。三檔大勢節目《2017快樂男聲》、《明日之子》、《中國有嘻哈》同時推進。在芒果娛樂、騰訊視頻和愛奇藝各自為陣,搶佔流量。
大家共同的認知是,電視上做選秀,已經越來越難了,未來的選秀是在網際網路,因為年輕人在那裡。
在衛視端有成熟積累的《新歌聲》,也已在網絡端盤踞大量粉絲,本季前三期節目在在愛奇藝平臺的累計播放量已破6億。
在網際網路營銷上,早在《新歌聲2》開播之前,多條短視頻就已提前放送,小劇場每周一集,每一集又是獨立的故事,共11集,其中有《周杰倫吐槽陳奕迅爆炸頭》《陳奕迅周杰倫PK撞球》等,全劇串起來又是一條完整的宣傳片,將賽制秘密隱藏於簡單的小場景中,逐漸解密。用碎片化的觀看形式滿足了網友的好奇心,視頻在網絡平臺收穫7000w+觀看量,也為節目積累了熱度。
隨著節目的熱播,如何通過粉絲經濟的孵化明星成員?
在這一點上,陸偉認為,由於《新歌聲》定位於「音樂評論類綜藝」,比之養成系綜藝,學員的曝光率會低很多。「我們主推的不是學員個體,而是品質音樂,所以你會發現,這個人是因為這首歌被大家所認知。」
節目中的成員,以音樂為原點為大家所認知,再通過導師選擇、成員反選的賽制放大影響。「她會選擇哪位導師?」、「為什麼她能獲得四衝,接下來的表現會怎樣?」、「這個只獲得一衝的學員,能再下一階段實現逆轉嗎?」隨著「導師魔鬼六次方循環大逃殺」的開啟,這場音樂遊戲也將變得更加精彩。
目前,在QQ音樂中國好聲音專區,多首熱門歌曲的評論量突破2000+,唱哭劉歡的《從前慢》,已經獲得6000+評論,她的演唱者葉炫清也成為目前最具人氣的《新歌聲2》學員。好的音樂作品,對學員發展帶來長尾效應,而對於節目中出現的《三月》、《別說沒愛過》、《推開世界的門》等小眾流行歌曲,通過學員翻唱、《新歌聲2》推廣,其實是實現對原唱歌曲的反哺,讓更多優秀作品為大眾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