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虎媽」:「我想打破亞裔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新年伊始,亞裔虎媽、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制定十條家規、採用高壓手段管教女兒的故事,引發了中美育兒理念的大討論——美國一些媒體認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國母親的嚴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見成效。正在素質教育之路上蹣跚起步的中國母親們則開始困惑,寬鬆的家庭氛圍,不是更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麼。

  蔡美兒為何要採取這種教育方式?嚴厲的管教背後,她如何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近日,通過電郵、電話等方式,本報對話亞裔虎媽、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

  「有些詞語,看上去很嚴厲,其實我是想幽默地表達這個育兒的過程。」

  京華時報:「虎媽」這個稱呼是誰給你的?為什麼這麼叫你?

  蔡美兒:我對女兒要求嚴格,她們有時受不了,背著我叫我「母老虎」「伏地魔」。我先生傑德覺得我過於苛責,認為我的要求太高太強硬,讓家裡太緊張,不自由。他們不滿時或開玩笑時,就喊我「虎媽」或「伏地魔」。

  京華時報:你怎麼看這個稱號?

  蔡美兒:我喜歡這稱號。京華時報:我在網上看到,你的育兒經驗最近引發了中美教育方式的討論。有一些人因此認為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強過了美國媽媽。

  蔡美兒:月初,一家報紙報導了我嚴厲教育女兒的事。我的郵箱收到了300多封信,不少是指責我的教育方式極端殘酷,沒有人性。1月8日,美國一家紙媒將標題做成了「為什麼中國媽媽比美國媽媽更優秀」。再後來,《時代》又發文分析稱美國父母是不是該思考自己是個「失敗者」。

  其實,這不是我的初衷,媒體的有些報導是斷章取義,讓大家誤讀了我的教育觀。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華裔媽媽,用我所受的中國式教育管教了兩個孩子,並記錄了這個育兒經歷,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詞語,看上去有些嚴厲,其實我是想幽默地表達這個育兒的過程。

  「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沒有,請配合我。」

  京華時報:你怎麼嚴厲教育你的女兒?

  蔡美兒:我給兩個女兒制定了10條清規戒律。在學習上,我不準她們任何一門成績低於「A」。

  我的大女兒索菲婭五年級時,有次乘法速算測試得了第二。接下來我每晚讓她做20張試卷,每張100道速算題,我在一旁掐著秒表計時。一周強化訓練後,索菲婭次次穩拿第一。小女兒露露有次沒做考試加分題,我告訴她家教良好的孩子都應做加分題,正是這些實實在在的分數將優秀和平庸區別開來。從此,露露再也沒放棄過加分題。

  京華時報:有人反對你的這種教育方式嗎?

  蔡美兒:在美國社會,按照中國人的方式教孩子,會面對各種各樣的衝突,這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

  京華時報:你丈夫同意你這麼做麼?

  蔡美兒:我在家裡並不佔優勢,我丈夫傑德就是一個有猶太血統的美國人,要求我不要太嚴。我和他籤協議讓他不要幹預我對孩子進行中國式教育,我問他,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沒有,請配合我。

  京華時報:這種教育的效果怎樣?

  蔡美兒:兩個女兒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紀錄。索菲婭18個月就認字母表,3歲閱讀《小婦人》,開始彈鋼琴,14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大廳彈鋼琴。露露練小提琴,12歲成為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有人稱她們是「音樂神童」。

  成年後,露露改打網球,裁判評價她「是那種不付出110%的努力決不罷休的小姑娘」。

  「當她已經長大時,我應該把一些選擇權還給她,讓她做真正喜歡的事。」

  京華時報:有人對你不讓女兒參加同伴聚會不理解,不應鼓勵孩子參加社會活動嗎?

  蔡美兒:不參加玩伴聚會,是因為時間很寶貴,會耽誤練琴時間。有一次,索菲婭一直央求說她想參加最好朋友的生日聚會,我心一軟就答應了。可第二天早上她到家,很累,焦躁,也沒心練琴了。一盤問才知道,她一整晚都在聽一位同學談論對性的神秘嘗試。我後悔讓孩子接觸這類糟粕聚會。我認為,沒必要讓孩子犯了錯誤再學習。

  京華時報:孩子們不聽怎麼辦?

  蔡美兒: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她們抵制學習、練琴這類枯燥的事。

  我和露露的第一次衝突發生在一個天寒地凍的下午,那時她才3歲。我要求她練琴,結果她連打帶踹,又哭又鬧,我忍無可忍將她拖到門外。也許是為了表示反抗,索菲婭還偷著將鋼琴咬得到處是牙印。當她們不好好練琴時,我會威脅她們不準吃飯,要燒掉其所有的絨毛玩具,罵她們「垃圾」。

  我每時每分都得軟硬兼施,用盡了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一切辦法,讓她們做一些現在不樂意、但將來有益處的事情。

  京華時報:你會退讓麼?蔡美兒:要視情況來定。有一次我們到俄羅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館內,我讓露露嘗一粒魚子醬,她不同意。面對我的堅持,她發瘋似的說我令人恐怖,要她做地這一切實際上是為我自己!她討厭小提琴,憎恨這個家,並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發誓稱如果我不放過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

  我最終想清楚,當她已經長大時,我應該把一些選擇權還給她,讓她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有很多次,比如說,我同意露露辭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改打自己喜歡的網球。

  「我想打破亞裔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京華時報:什麼原因令你對女兒如此嚴格?

  蔡美兒:我想有兩點。一是我自小接受中國式教育。我認為,這種嚴厲的教育可以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品質。二是我害怕兩個女兒走下坡路。

  在美國,亞裔移民有「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一代移民終於實現了「美國夢」,會省吃儉用,將所掙的每一分錢和巨大的精力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對優秀,但他們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嚴厲了。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很舒適,有一群成績B+的朋友,認為個人權利受憲法保護,不願付出辛苦,就會走下坡路。

  我父母是中國人,他們先是移民菲律賓,上世紀六十年代又舉家移民美國。我是移民二代,我想打破亞裔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京華時報:你小時候父母如何教育你?

  蔡美兒:我父母對我很嚴格。8年級時我歷史考了第二名,頒獎儀式結束後,父親說「千萬不要再讓我像這樣丟臉了」。在家裡說中國話時不小心夾雜了一個英語單詞,就要被狠狠打手板。

  我當時也經常抱怨,我的事為什麼他們老做主。這事在我申請讀大學時得到了解決。父母堅持讓我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說離家近,可以住家裡。我想擺脫「虎籠」,於是就瞞著父親,偽造了他的籤字悄悄申請了哈佛大學並被錄取。父親為此折騰了整整一宿,一邊因我違抗父命大發雷霆,一邊又為我考取哈佛而驕傲。

  京華時報:現在回頭看,有沒有不喜歡的地方?

  蔡美兒:回頭看,我很理解、也很感激父母。我相信,我的孩子最終也會理解我。

  「西式教育過於強調『創意』,排斥紀律、刻苦等旨在培養毅力的東西,中國教育過於強調後者而忽視前者。」

  京華時報:大家擔心,嚴苛的教育會奪走孩子的快樂童年。你怎麼看這個觀點?

  蔡美兒:我們還有其他快樂時光。練完琴後,我們有很多快樂的話題,會趴在床上讀書,會一起做有創意的中國菜。我丈夫會帶領一

  家人騎車旅行,教孩子們遊泳、玩撲克,朗讀文學作品。我們一家到過倫敦、巴黎、羅馬等幾十個國家和城市。當然,根據「家規」,我會提前預約好琴房,以免孩子們生疏了琴藝。

  京華時報:你覺得,中西方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蔡美兒:我注意到,西方父母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對孩子的學習沒有過多要求。中國媽媽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幾名,會為孩子報很多課外班,督促其超過其他孩子。西式教育讓孩子自由,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關注吃喝玩樂、看影碟電視、不勤奮上進、遇到問題退縮等種種問題。中式教育方式能通過大量的訓練使孩子強化意志力,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京華時報:你的觀點是什麼?

  蔡美兒:我認為,我這種外人眼中有些嚴苛的教育,實質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選擇權」。孩子年幼時,不了解社會,也不可能會有明智、成熟的選擇,需要家長為其做出正確的「選擇」,家長要負起這個責任,督促孩子去實現這個「選擇」。隨著孩子逐漸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家長就應該放手給孩子。

  京華時報:你認為,你的哪些觀點可供中國媽媽借鑑?

  蔡美兒:我很高興,中國媽媽們已經注意到素質教育,並尋找方法培養孩子們更多的創造力。對孩子來說,創造力確實很寶貴,但沒有嚴苛教育培養出來的基本學術能力、堅持不懈的性格基礎,也不會有脫穎而出的創造力。

  我個人認為,西式教育過於強調「創意」,排斥紀律、刻苦鑽研等旨在培養毅力的東西,中國教育卻過於強調後者而忽視前者。現實中,雙方都把這個關係擺成了「要麼/或」的關係,其實,這是一個「既/和」的關係,兩種教育方式應達到一個理想的平衡狀態,孩子才會長成我們期待的那樣。

  ■人物

  「虎媽」蔡美兒

  蔡美兒,英文名Amy Lynn Chua,女,1962年生,祖籍福建。其父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就職於加利福尼亞大學。蔡美兒幼年隨父母移民美國,獲哈佛大學文學學士、法學博士,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

  蔡美兒為兩個女兒制定十大戒律,自稱「採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

  ■關鍵詞

  虎媽十大家規

  ◆不準在外面過夜

  ◆不準參加玩伴聚會

  ◆不準在學校裡賣弄琴藝

  ◆不準抱怨不能在學校裡演奏

  ◆不準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不準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不準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於「A」

  ◆不準在體育和文藝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準演奏其他樂器而不是鋼琴和小提琴

  ◆不準在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

  (記者 張淑玲,插圖 李明輝)

相關焦點

  • 【虎媽戰歌】我在美國當媽媽
    她在寫給《波士頓前鋒報》的電郵中說:「我不能居功。我不覺得我的教養方式與她被錄取有關。我覺得這百分之百是索非亞自己努力的結果。」  對話「虎媽」  (一)只是幽默地表達育兒過程  記者:一些人認為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強過了美國媽媽?
  • 耶魯華裔虎媽病倒!中國式教育送兩個女兒進哈佛 如今卻……
    很多北美的華人可能都知道耶魯華裔虎媽蔡美兒。她是個移民二代,也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嫁給西人丈夫,用嚴厲的中式教育,把兩個女兒培養進了哈佛大學,還出了一本叫《虎媽戰歌》的書,使得中式教育一度受到美國女性追捧。然而,蔡美兒丈夫日前表示,蔡美兒因罹患重病,目前在醫院治療。她已取消本學期的所有授課。
  • 告別虎爸虎媽?華裔教育方式有了新選擇
    告別虎爸虎媽?轉向西方模式?華裔教育方式有了新選擇(僑界關注)據美國《紐約時報》近日報導,「虎媽」式教育方式伴隨著亞裔的代際發展而漸顯頹勢。一方面是曾經受益於「虎媽」式教育方式的優秀亞裔二代在反思傳統教育;一方面是脫離「虎媽」式教育方式的亞裔三代卻可能面臨不再「優秀」的尷尬。
  • 石油大王給兒子留下38封信,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傳承百億財富
    洛克菲勒是賺錢奇才,他曾無比自信地說:「即便是把我脫光扔到沙漠裡,只要有商隊經過,用不了多久我就能成為百萬富翁。」最讓人敬佩的,還不是他創造財富的能力,而是他延續財富的能力,他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教育子女將財富傳承六代,洛克菲勒家族至今仍在美國的政治,經濟,金融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卻意外打破富不過三代魔咒
    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富不過三代!然而在美國卻有一個傳奇家族,如今已富過六代他就是洛克菲勒家族。第一代掌門人約翰·洛克菲勒是地球上的第一個億萬富翁,他是全球公認的"石油大王",由他開創的標準石油公司,曾經壟斷了美國80%的石油市場。
  • 所謂富不過三代是絕對的真理嗎?
    所謂富不過三代是絕對的真理嗎?歷代王侯將相也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縱觀歷史,為官也好,經商也罷,「富不過三代,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家和富裕人家難以打破的魔咒。通過總結最近幾代人的經歷,也會發現這樣的規律:第一代人可能都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教育,通過辛勤的勞動積累財富,同時保持著節儉的習慣。第二代人上了大學,在城裡有住處,在鄉村有田宅,穿著時髦,打扮時尚,懂得奮鬥。
  • 保險+信託,竟是破解「富不過三代」魔咒的不二之選
    宗旨就是希望向佐、郭碧婷能夠靠自己,不喜歡他們完全依靠家庭,防止出現「富不過三代」的現象。不過不為大眾所知的是,保險也有一樣的功能。在大部分人的基本認知中,保險是一種保障。其實除此之外,保險還是一種財富傳承的工具。
  • 華裔「虎媽」種族優越論引熱議:往自己臉上貼金?
    華裔「虎媽」種族優越論引熱議:往自己臉上貼金?全文摘編如下:  華裔人士移民到各國後克勤克儉的生活態度,常被視為移民模範,不過很少被主流輿論列為成功的群體,而外號「虎媽」的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最近的「八大文化群體優越論」,再度引發美國主流媒體的熱議。到底文化優越的論述是華裔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個別意見,還是主流價值的認同,甚至放諸四海皆準,頗值得玩味。  海外華人在新舊社會文化承接上,常會顯得吃力。
  • 河北何家大院:大院仍在後人難尋,有錢人難逃「富不過三代」魔咒?
    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往事越千年,五百年商路漫漫,何家依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適度地聚財,奮發開拓創業,從默默無聞,偏居一隅的小商逐漸發展成為海內知名"非數十萬無不稱富"的豪商巨賈,創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商業奇蹟。
  • 虎媽為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讓孩子學樂器,培養兩位女兒上哈佛
    作者蔡美兒是一位美國華裔學者,也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終身教授,但她自稱自己是一位「中式媽媽」,更是「虎媽」。 在虎媽的家庭中,不僅虎媽的父母是高校的大學教授,虎媽的四個姐妹中有三個都是哈佛的畢業生,最小的妹妹蔡美音天生患有唐氏綜合症,縱然如此,父母仍然要求她「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做到最好」。她也曾拿到了帕運會的2枚金牌。
  • 美國專訪蔡美兒:最富爭議的虎媽
    說虎媽是當下世上最知名、最富爭議的媽媽並不為過,這位美國的華裔母親、耶魯大學法學教授因其嚴厲的逼子成才教育方式,其話題席捲了全球知名媒體的版面。我想,你們可能知道,我原來就在這裡畢業,現在我的感覺就像回家一樣,」這是「虎媽」在哈佛書店講座的開場白——她真是情商高的人,首先拉近距離——聽眾報以一陣親切的掌聲和笑聲。「可能你們都看了《華爾街日報》上的那個摘要,但讀完整本書的可能並不多,」帶著這樣的前提,虎媽開始強調,「其實它是我的一個個人回憶錄,而不是什麼育兒經,在我的女兒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其實有很多的調整和妥協。
  • 澳亞裔談「虎媽」邏輯:移民教育理念與職業「天花板」
    (圖/《雪梨晨鋒報》網站截圖)中新社·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 身在澳洲的亞裔克裡斯蒂娜(Christina Ho)近日在她的新書《抱負和焦慮——亞洲移民和澳洲教育(Aspiration and Anxiety - Asian Migrants and Australian Schooling)》中探討了「虎媽
  • 華裔虎媽因新作再掀爭議:我靠這三點,成功擠入精英階層
    在報告中,他們將亞裔描述為「美國收入最高、受教育程度最高、增長最快的種族群體」。在過去的5年中,在「英特爾少年科學天才獎」全國高中大獎賽中,50名獲獎者中有23名是亞裔美國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印度裔、華裔美國人,還有少數韓國裔美國人。
  • 美國印刷大王怎樣突破富不過三代魔咒的
    Managershare: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國內大多數家族企業的第一代企業主面臨著接班人問題。來看看擁有世界五百強企業的美國印刷大王當納利集團(RR Donnelley & Sons)是怎樣突破魔咒、傳承了五代的。2014年7月10日,上海半島酒店二樓,來自美國的被中國的企業家圍成一圈。
  • 京東金融遇見埃孚歐:打破「富不過三代」,你建立「法商思維」了嗎?
    京東金融遇見埃孚歐:打破「富不過三代」,你建立「法商思維」了嗎?    埃孚歐學院聯合創始人施莉珏律師認為,在企業家財富隔離和保全、海外資產布局和投融資過程中,建立「法商思維」是第一步。    選擇三:慈善     財富來源於社會,回饋社會,富人的慈善需求不可小覷。     選擇四:傳承     通過離岸信託、在岸信託、保險等工具的結合,完成財富隔離和傳承。     「CRS的法律籌劃」     CRS是什麼?     《金融帳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之多邊政府間協議》。
  • 美國亞裔總人口達2140萬,華裔超508萬為亞裔最大族群
    美國亞裔總人口達2140萬,華裔超508萬為亞裔最大族群 羅曉媛/中國僑網 2018-05-02 10:51
  • 為什麼中國人總是「富不過三代」?
    前陣子在網絡上聽了復旦大學吳曉明教授的講課,他在講課時談到關於中國式育兒的觀點,讓我得到了一些啟發。中國人總說富不過三代是有道理的,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國人的財富,往往不是長子繼承制,而是子嗣均分。這樣一來就會大大削弱了原來父輩堆積的財富數額,例如,1000萬的資產平均分給三個兒子,三個兒子在平均分給三個孫子,這樣就相當於資產總額平均分好幾份,份數越多,那麼得到的就越少,我們知道原始資本的積累對於資本的擴張至關重要。假設子孫後代們沒有相應的能力去完成財富的繼承,那麼很可能就會遭遇富不過三代的困境。
  • 調查顯示:2050年美亞裔人口翻倍 華裔數量居首
    不過,專家們表示,越刮越猛的經濟風暴,很可能會遏止移民的腳步。亞裔收入兩極化在人們的觀念中,美國亞裔人士擁有大量高薪、高科技職位,因此不論教育程度還是收入水平都高於美國平均水平。不過,根據亞美聯盟公布的一項針對紐約市亞裔的名為「工作卻貧窮」(Working but Poor)的報告顯示,近半數亞裔紐約客為低收入者,而近20%人在貧困線掙扎,年長的亞裔更是生活在赤貧的「水深火熱」之中。這份通過隨機調查產生的報告,打破了以往人們認為在美亞裔大多富足的固有觀念。
  • 社會熱點 | 禁止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禁止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於「A」,美國知名華裔虎媽,她的兩個女兒現在怎樣了?
    虎媽,本名蔡美兒02她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蔡美兒是一位出生於美國的華裔,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但是我覺得我自己比一些人自信很多,因為我的自尊自信靠自己贏來的,而這背後的訣竅就是努力。我的母親給我了贏得自信心的工具。我將來一定也會是個虎媽。」4什麼原因令你對女兒如此嚴格?虎媽說:在美國,亞裔移民有「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一代移民終於實現了「美國夢」,省吃儉用將所掙的每一分錢和巨大的精力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
  • 河南鞏義這座莊園,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傳聞,因慈禧而名揚天下
    康百萬莊園最初是康家第六代傳人康紹敬建造的府邸,他這一代人才輩出,先後出過多位做官入仕之人。康家一共興盛了十二代,共計400多年,跨越明代、清代和民國三個時期,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傳統魔咒。在全盛時期,康家的財富無以計數,其生意版圖跨越山東、陝西、河南等省份,「馬跑千裡不吃別家草,人行千裡儘是康家田」是康家財富勢力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