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亞裔談「虎媽」邏輯:移民教育理念與職業「天花板」

2020-12-11 華輿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圖/《雪梨晨鋒報》網站截圖)

中新社·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 身在澳洲的亞裔克裡斯蒂娜(Christina Ho)近日在她的新書《抱負和焦慮——亞洲移民和澳洲教育(Aspiration and Anxiety - Asian Migrants and Australian Schooling)》中探討了「虎媽」之類的概念。她通過採訪和深入研究,希望解開這些概念背後的「真相」,並展示移民的教育觀念和他們與「竹子天花板(指一種無形的升職障礙)」的鬥爭是如何影響他們對教育的態度的。

擔憂澳洲教學過於放鬆

《雪梨晨鋒報》31日報導,身在澳洲的亞裔克裡斯蒂娜近日在她的新書《抱負和焦慮——亞洲移民和澳洲教育》中通過採訪和深入研究,探討了「虎媽」之類現象出現的背後原因。

克裡斯蒂娜表示,教育在亞洲很受重視,深深植根於文化和傳統之中。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是社會流動的關鍵。然而許多家長擔心在亞洲學習的壓力太大對孩子不利,「這往往是移民的一個關鍵原因」。

不過克裡斯蒂娜表示,許多人認為澳洲的學校過於放鬆,對學生的挑戰不夠。「沒有數字,沒有分數,你對孩子的表現一點也不了解。一切都是很委婉的。」於是課外輔導成了常態。「這些輔導中心很多都使用從海外引進的模式——有排名、分數、結構化的作業、明確的反饋。」

家長想了解孩子真實水平

喬伊(Joey Tsao)是一所為高分理科學生開辦的輔導學院的負責人。他說:「從亞洲來到澳洲的家庭經常發現,他們新學校教的材料比原來的學校晚了幾年,所以要找輔導老師,讓孩子們保持忙碌。」他還表示,有些人「想要比學校能提供的要多一些」,而對孩子要求更多的部分原因是責任感——他們想知道孩子是什麼水平。

喬伊指出,澳洲移民政策自霍華德(Howard)時代以來就一直注重技術移民。這項政策本身是有選擇性的,因為它獎勵受過教育、有「能力和動力」離開祖籍國的人。「你所看到的是一群天生野心勃勃、技術高超、工作勤奮、有遠見的人。」

「竹子天花板」令移民讓孩子更努力

然而,在澳洲,許多人卻遭遇了「竹子天花板」。克裡斯蒂娜引述一項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人從事的工作要求的技能水平低於他們在國內的工作。另一項調查發現,一名華裔必須多提交68份工作申請,才能獲得和英裔澳人一樣多的工作面試機會。他們的社會資本更少,人脈更少,對不成文文化習俗的認識也更少。「學業上的成功會使得他們的孩子在高水平領域獲得學位,這意味著他們的孩子不會面臨他們同樣的障礙。」

一位家長告訴克裡斯蒂娜,考慮到這些之後,讓孩子放學後玩耍是移民家長的「疏忽」,只有白人中產階級家庭才能這樣「奢侈」地撫養孩子。(原標題:澳亞裔談「虎媽」邏輯:移民教育理念與職業「天花板」)

來源: 澳洲網

相關焦點

  • 告別虎爸虎媽?華裔教育方式有了新選擇
    告別虎爸虎媽?轉向西方模式?華裔教育方式有了新選擇(僑界關注)據美國《紐約時報》近日報導,「虎媽」式教育方式伴隨著亞裔的代際發展而漸顯頹勢。一方面是曾經受益於「虎媽」式教育方式的優秀亞裔二代在反思傳統教育;一方面是脫離「虎媽」式教育方式的亞裔三代卻可能面臨不再「優秀」的尷尬。
  • 「虎媽戰歌」嘯動美國教育理念
    蔡美兒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其父親是從菲律賓移民美國的華人。「虎媽」有三大「成功經驗」: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子不明是非,需要父母指引。「虎媽」頂尖高知的身份以及兩個女兒在「悍母」式教養下的優異表現,對普通美國家長尊重、鼓勵孩子的「民主」、「仁愛」理念形成了「悍然」的挑戰。
  • 澳極右女議員稱澳大利亞正被亞裔移民「淹沒」
    國際在線專稿:據「今日澳洲」7月4日報導,澳大利亞極右翼政客、一國黨(One Nation)黨魁波琳·漢森(Pauline Hanson)7月4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痛斥亞裔移民瘋狂湧入,雪梨華人區赫斯特維爾區(Hurstville
  • 華裔「虎媽」:「我想打破亞裔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新年伊始,亞裔虎媽、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制定十條家規、採用高壓手段管教女兒的故事,引發了中美育兒理念的大討論——美國一些媒體認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國母親的嚴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見成效。正在素質教育之路上蹣跚起步的中國母親們則開始困惑,寬鬆的家庭氛圍,不是更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麼。  蔡美兒為何要採取這種教育方式?
  • 亞裔將成為美國最大移民群體
    作為全球各地移民的首選國,美國的移民群體構成正在發生著轉變。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研究,隨著來自亞洲移民的逐年增加,美國的亞裔移民比例正在上升,預計到2055年,亞裔將取代墨西哥裔而成為美國最大的移民群體。
  • 在澳苦讀八年,卻成非法移民被遣返.「李鬼」專業是什麼鬼?
    ,可是依然不能得到「醫學實驗科學家」(medical laboratory scientists,又叫醫學檢驗師)的認證⬇據《澳大利亞人》報導,澳大利亞職業評估機構 AIMS(澳大利亞醫學科學院)認為她沒有接受「適當的」教育,並要求Stephanie Chu必須在取得學歷後回國。
  • 澳星移民留學
    澳星移民留學成立於2010年,具有雄厚的國際教育資源優勢,以出國留學諮詢、留學職業規劃、留學申請、留學籤證、遊學、澳洲移民業務為核心,已成功辦理上千件各類留學案例
  • 《虎媽戰歌》與「常春藤競賽」背後的焦慮
    畢業於美國常春藤哥倫比亞大學、現供職於北美科研機構的作者於時語,通過回顧常春藤盟校的發展歷史,爬梳常春藤與美國上流政治文化社會的關係,分析美國「高考」制度的細節內幕,近距離聚焦美國精英教育。以中國移民子弟為代表的美國亞裔,能否成為常春藤校園的另一上升族群?能否重複猶太人通過徵服常春藤而主導美國社會的成功道路?不如,從我們最熟悉的《虎媽戰歌》說起。
  • 會計師過剩 澳技術移民職業清單或剔除會計
    移民「譯」站:往期回顧01:最新利好:澳洲政府擬延長父母旅遊籤證02:澳重大投資人籤證詳情發布 500萬澳幣一步搞定03:對花錢買身份說不 加取消3100造假者的移民身份04:留學生的福音:加經驗類移民擬新規 審理加速05:美移民局捐500萬助入籍 31家移民服務機構獲益06:防止外國罪犯長期滯留 加拿大移民部欲立法驅逐07:90%難民通過入籍測試 澳洲移民緣何吸引"弱勢者"08:改變主觀認證方式
  • 耶魯華裔虎媽病倒!中國式教育送兩個女兒進哈佛 如今卻……
    她是個移民二代,也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嫁給西人丈夫,用嚴厲的中式教育,把兩個女兒培養進了哈佛大學,還出了一本叫《虎媽戰歌》的書,使得中式教育一度受到美國女性追捧。然而,蔡美兒丈夫日前表示,蔡美兒因罹患重病,目前在醫院治療。她已取消本學期的所有授課。蔡美兒的丈夫透露,她受到重大、怪異的內部感染,接受了大手術,發病原因未明。不知是否是因為過於操勞,虎媽倒下了。
  • 「虎媽」蔡美兒談「美國華人」身份
    蔡美兒的演講探討她在美國中部以「外來者」的身份生長的歷程,以及這個「外來者」的視角對她一生決定性的影響,而《虎媽戰歌》的出版更使她捲入西方世界裡一場關於親子教育的文化論戰。我很好奇,《虎媽戰歌》如何改變了蔡美兒的人生?在貿易戰的氛圍下,蔡美兒如何看待她的華人身份認同?在演講後,我跟「虎媽」做了一對一的訪談,為我心裡憋了很久的問題尋找答案。
  • 華裔「虎媽」種族優越論引熱議:往自己臉上貼金?
    全文摘編如下:  華裔人士移民到各國後克勤克儉的生活態度,常被視為移民模範,不過很少被主流輿論列為成功的群體,而外號「虎媽」的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最近的「八大文化群體優越論」,再度引發美國主流媒體的熱議。到底文化優越的論述是華裔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個別意見,還是主流價值的認同,甚至放諸四海皆準,頗值得玩味。  海外華人在新舊社會文化承接上,常會顯得吃力。
  • 【虎媽戰歌】我在美國當媽媽
    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虎媽的教育方法轟動了美國教育界,並引起美國關於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如今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參與幾乎達到了一個高潮。虎媽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時代》周刊封面。
  • 虎媽兇殘的教育方式,卻最終贏得女兒的感激
    很多人在蔡美兒2011年出版《虎媽戰歌》後,對其兇殘的教育方式(完全禁止看電視、約會和在外過夜;彈不好琴就燒了毛絨玩具;不允許任何一門功課學習成績低於「A」;學校戶外活動時間要求孩子練琴)印象深刻,蔡美兒甚至寫道,老大蔡思慧4歲時給媽媽自製了一張生日賀卡,因為嫌它看起來太潦草,她將卡片扔到女兒臉上,要她重做一份。
  • 我們是否需要「虎媽」
    教育觀察  2月份,一本名叫《虎媽戰歌》的英文新書將在紐西蘭書店上架,對於那些驚訝於本地亞裔孩子優秀學業表現的父母來說這種教育特點在於幫助孩子找到符合他們自身條件的發展道路,而不是強迫他們成為某一方面的特定人才。  極端冒犯說 另一個與美國人觀點相衝突的是,「虎媽」在書中展示了中國父母以羞辱的方式,來激勵孩子的類似「垃圾」、「你真懶,同學都超過你了」……的表達方式,這被西方父母視為冒犯的教育方式。  美國教改說 以羞辱孩子為手段、以成績為導向,並非「虎媽」美國走俏的主因。
  • 你只看到虎媽壓榨的教育方式,卻忽略了她女兒優秀背後真正的秘密
    虎媽本名蔡美兒(Amy Lynn Chua),女,1962年生,祖籍福建。其父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就職於加利福尼亞大學。蔡美兒幼年隨父母移民美國,獲哈佛大學文學學士、法學博士,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
  • 澳會計類職業移民有「捷徑」:申請就讀SMIPA項目
    眾所周知,在申請技術移民時,會計類職業評估難度大,尤其是對海外學歷申請者,難點主要在於如何把握評估機構的要求、申請資料的齊備、特別是對大學專業課程的描述(Subject Outlines)。本期就以澳大利亞為例,對會計類職業評估做一詳細解釋。
  • 美亞裔標籤寬泛易遭忽略 語言不通成移民障礙
    美亞裔標籤寬泛易遭忽略 語言不通成移民障礙   亞裔標籤太寬泛 移民問題易忽略  「白宮也認識到俄亥俄州的這一變化。」辛辛那提亞洲社區聯盟(Asian Community Alliance)主席阿琳•德•席爾瓦(Arlene de Silva)說。  但是要滿足亞裔的需求卻不是那麼簡單,因為「亞裔」這個標籤太籠統寬泛了。
  • 澳移民局公布優先技術移民職業清單,機械工程等17個職業入圍!
    今早,澳創移民律師收到來自澳洲移民代理協會MIA的消息,澳洲移民部和就業部發布聯合聲明,公布了現階段應對澳洲疫情和幫助澳洲經濟復甦的緊缺職位的移民優先清單(PMSOL)。優先技術移民職業清單(PMSOL),全稱Priority Migration Skilled Occupation List,列表中一共有17個職業,是根據澳大利亞國家技術委員會的建議並與相關的聯邦機構協商後制定的,將定期進行審查,以滿足關鍵行業的緊急技能需求,從而有助於創造澳大利亞就業機會和重建澳大利亞的經濟。
  • 美國虎爸虎媽vs放養式家長:那些我們常常迴避的教育問題
    這次他們請來了三位「放養式」家長的代表與三位虎爸虎媽討論那些教育中最常「避而不談」的問題:· 孩子能自己做主嗎?· 孩子是否擁有絕對的隱私?· 家長能打孩子或者看孩子手機嗎?·當家長還是當朋友?· 家長會不會擔心自己「雞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