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兇殘的教育方式,卻最終贏得女兒的感激

2021-01-11 騰訊網

2018年,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在《華爾街時報》發文,支持布雷特·卡瓦諾獲得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提名,她還透露了一個信息:自家大女兒蔡思慧(英文名Sophia Chua-Rubenfeld)目前就在卡瓦諾辦公室工作。

很多人在蔡美兒2011年出版《虎媽戰歌》後,對其兇殘的教育方式(完全禁止看電視、約會和在外過夜;彈不好琴就燒了毛絨玩具;不允許任何一門功課學習成績低於「A」;學校戶外活動時間要求孩子練琴)印象深刻,蔡美兒甚至寫道,老大蔡思慧4歲時給媽媽自製了一張生日賀卡,因為嫌它看起來太潦草,她將卡片扔到女兒臉上,要她重做一份。

蔡美兒與丈夫和兩個女兒

很多人因此推測她家的兩個女兒將會受到嚴重心理傷害。但看起來這兩個孩子茁壯成長:蔡思慧2015年從哈佛畢業,獲得哲學和梵文雙學位,2018年從耶魯法學院畢業,現在在大法官辦公室工作,並計劃成為陸軍檢察官;蔡思聰(英文名Louisa Chua-Rubenfeld)現年23歲,2018年從哈佛以GPA3.9的高分畢業,獲得藝術史學位,目前在紐約某公司任分析師。

更重要的是,兩個孩子始終堅持捍衛父母的教育風格,而且被身邊的朋友們評價為親切、溫暖、獨立的年輕女性。

「我媽媽讓我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人」

老二蔡思聰清楚地記得,媽媽是在何時開始寫《虎媽戰歌》一書。

小時候的蔡思聰和媽媽

她被要求每天練習6小時小提琴,少女時代的她並不能接受這種安排,「如果我可以選擇在拉幾個小時的小提琴,和跟朋友一起看電視之間做選擇,我當然不會選擇前者。」

在這種高壓之下,她在與家人去俄羅斯旅行的途中狠狠地發洩了情緒。在一家咖啡館裡,她打碎了一隻杯子,吼道:「你為什麼不明白?我討厭小提琴。我討厭我的生活。我恨你,我恨這個家!」

蔡思聰回憶起那次事件的後果。「我覺得我媽媽更震驚,因為對她來說,這感覺像是壓力和鬥爭的頂峰。我想她就是在莫斯科時開始寫這本書的。」她說,自那以後,媽媽對她和姐姐的態度事實上就有所緩和,所以《虎媽戰歌》並不是一本宣揚育兒理念的書籍,更像是蔡美兒的回憶錄,這當中有事實,有自嘲,有反思,也有懺悔。

後來,她繼續練習小提琴,在高中獲得了全A的成績,提前被耶魯和哈佛大學錄取,她最終選擇了哈佛 (理由是爹媽都是耶魯法學院的教授,她不想在耶魯周邊的酒吧碰到家長,否則畫面太尷尬)。

她說,雖然從小到大母親都貼身緊逼,甚至周末要開五六個小時車送她去紐約學小提琴,但自從她一進大學,父母就開始徹底放手,連她選了什麼課都不知道。在第一學期,她對一篇關於康德絕對命令的倫理學論文感到恐慌,寫了幾稿仍然不滿意,躺在浴室裡崩潰大哭時給媽媽打了個電話。

「她對我很嚴厲,」她回憶說。「她說,『振作起來,你知道你能做到。離開浴室,開始寫起來。』」

她的這篇論文最終得了A。

在蔡思聰看來,正是母親的培養令她為大學和成人生活做好了準備。「到了哈佛,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最棒的學生——這裡的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我從來不會有失落的情況。相反,我比其他人都更有信心,因為我知道我的努力工作一定會帶來回報,這正是我媽媽這麼多年向我灌輸的核心價值。」

在哈佛時,她擔任Sab俱樂部的主席,該俱樂部的前身是Sabliere Society,這是一個長期以來只允許女性參加的俱樂部,在她的領導下開始歡迎男生加入。

她說:「人們想當然地認為,虎媽式教育會導致自尊心下降,因為家長不會給孩子那麼多的表揚,但我覺得我比其他人更有信心,因為我的自信是自己贏得的。」

「我一定會成為一個虎媽,」她說。「這不是一件壞事。有時候這只是意味著你真的相信你的孩子。」

「嚴格的教育迫使我更加獨立

她的姐姐蔡思慧也曾反覆提起,自己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並未剝奪她的自尊和自信,她曾在自己上傳的視頻中說:「我媽媽讓我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人。我的父母對我寄予了厚望,並相信我有能力完成,這讓我更為自信。」

雖然她直言有這麼一位母親並不是什麼輕鬆愉快的事,但正是父母的教導鼓勵她一直追求完美。就比如4歲那年她做的生日卡,「這張卡確實做得很爛,我只花了30秒就塗完了,甚至連鉛筆都沒有削。如果我真的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媽媽不會把它扔到我臉上。」

讀高三的時候,蔡思慧報了一門軍事史選修課,任務之一是採訪一個經歷過戰爭的人。她知道,她如果採訪祖父母,在這門課上一定能獲得好成績,畢竟「他們關於二戰的童年故事我已經聽過一千遍了。」但在蔡美兒得知女兒的小心思後說,「索菲亞,這是一個學習新東西的機會。而你在走捷徑。」最後,蔡思慧選擇採訪了一位以色列傘兵,「他的故事改變了我的人生觀。我要把那次經歷歸功於我媽媽。」她之後打算進入陸軍,便與這段經歷有關。

蔡思慧說,很多人指責虎媽培養出了不能獨立思考的機器人小孩。她自己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但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嚴格的教育迫使我更加獨立。」

此外,她也不斷聽到別人批評說,虎媽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狹隘的眼光,但蔡思慧認為,父母是在教她追求知識本身,追求生活的意義。

在父母的啟發下,她發現:

「我想,大部分人都希望過一種充實的生活。什麼是充實?這意味著你知道,你已經把你的身體和思想都推到了自己潛能的極限。當你疾跑的時候,當你練了幾個小時的鋼琴曲終於在你的指尖下彈出來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它。當你突然想到了一個改變生活的想法,當你獨自做一些你從未想過你能做到的事情時,你會感覺到它。」

權威式的養育更高效

當虎媽戰歌奏響在美國時,不僅蔡美兒一家人備受非議,連華裔或者亞裔家長也跟著受到牽連。直至今日,亞裔學生都因此被打上了「讀死書」的烙印;亞裔家長就更不在話下,似乎是一群罔顧兒童和青少年福利和尊嚴的惡魔(我去學校開家長會時就曾幾次強調我不是虎媽,孩子在家中非常幸福,也會支持學校各種非學術類遊戲和集體活動)。

有意思的是,在亞馬遜上評論這本書的華裔美國人對這本書的評價遠遠低於其他族群。事實上,有心理學家做了個簡單的分析,發現40.5%的華裔美國人給它打出了一顆星的最低分。許多華裔美國讀者討厭這本書,因為它讓他們想起了自己曾經的童年生活,他們認為這是虐待,也是終生難以擺脫的陰影。他們強調說,正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他們並沒有這麼撫養自己的孩子。

然而蔡美兒女兒的回應與發展,似乎講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這對虎爸虎媽,一個是第二代華人移民(蔡美兒的父親蔡少棠被譽為「非線性電路理論及細胞式神經網絡」之父,每天工作到凌晨三點),一個是第二代猶太裔移民,二戰時曾經流離失所。

蔡美兒曾明確表示,她害怕「代際衰落」:第一代移民努力立足,第二代(就比如她和丈夫)成為受過教育的專業人士,負責辛辛苦苦賺錢,到了第三代就開始浪費祖上產業。所以她與丈夫的成長過程雖然不同,但都信奉勤勞的美德,並希望將凡事做到極致的價值觀灌輸給下一代(雖然灌輸的過程有時與虐待只有一線之隔)。

在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家馬蒂亞斯·多普克(Matthias Doepke)和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法布裡齊奧·茲利伯蒂(Fabrizio Zilibotti)合著的新書《愛、錢與養育:經濟學如何解釋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中,他們將父母分為三類:寬容型、專制型和權威型。

寬容的父母重視想像力、獨立和自由;專制的父母重視服從和控制;權威型父母希望通過塑造價值觀並與之進行推理來影響孩子的選擇。

作者發現,宗教人士更有可能成為專制的父母,他們期望服從並相信體罰。

而最有效的父母是「權威型」。他們給予孩子高度的支持,也會相應對孩子提出較高的要求和較多的規則。他們用邏輯推理來說服孩子做有益於他們的事情。他們不是要求嚴格服從,而是強調適應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性。

也就是說,以德服人,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和擺事實、講道理,讓孩子了解行為與後果,接受家長的價值觀和建議,但具體的學業發展、社會實踐,他們鼓勵孩子自己獨立完成。從這點來看,蔡美兒似乎可以勉強歸為這一類,或者遊移在專制和權威型的中間。

權威型父母似乎最能成功地幫助他們的孩子獲得現代育兒的聖杯:大學和研究生學位。作者使用多年來跟隨數千名美國青少年的國家研究數據,發現「權威型」父母的後代更有可能從大學和研究生院畢業。即使排除了父母的教育和收入幹擾,結果也是如此。權威型母親的孩子獲得大學學位的機率達34%,而寬容型母親的孩子大學畢業率為30%,專制型母親的孩子為24%。

好處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在一項英國研究中,由權威型父母撫養的孩子表示自己的健康狀況更好,自尊程度更高。而美國的研究發現,他們不太可能使用毒品、吸菸或濫用酒精;他們發生首次性行為的年齡較大,也更有可能使用安全套。

多普克認為,權威型父母雖然看似事無巨細(要求孩子學習樂器和運動項目,監控其社交圈,對學習成績有嚴格要求),但他們逼迫其孩子的程度不會比他們的前輩更瘋狂——他們只是在回應他們所處的環境。多普克和他的合著者發現,當國家更加不平等時,父母就會變得更有進取心。學歷帶來的更高回報意味著更瘋狂的父母。

眼下的美國肯定處在這種瘋狂時代。查普曼大學(Chapman University)2017年對美國人恐懼心理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擔心「未來沒有足夠的錢」。而恐慌與焦慮,像蔡美兒那樣擔心一代不如一代,會促使父母們陷入一場零和的軍備競賽。

如何適度放手

這似乎提示著: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家長會採取權威式的教養方式。

但就像蔡美兒的例子一樣,嚴厲過了頭便是專制,蔡家兩個女孩足夠堅韌,所以虎媽有機會培養出虎女,可是萬一孩子天性較為脆弱敏感,父母極高的期望和極其嚴格的管理也許就會壓倒一棵幼苗。

另一方面,關心和保護過了頭,又可能會製造出巨嬰,如同哈拉·馬拉諾(Hara Estroff Marano)在她的著作《懦夫之國:侵入式教育的高昂成本》中所說的那樣,心理學家目前正在治療一類全新的病人,這種病人無法應對正常的挫折,比如失業或者買不起最新的電子產品。更糟的是,這些曾經受到過度保護的成年人有時會表現出自殘和其他暴力和/或反社會行為。

關於這一點,最新鮮的證據便是美國近期披露的一起涉及近50位名人的舞弊案,家長們為了幫孩子考高分、送他們進名校,不惜賄賂數十萬美元。有部分涉案學生表示,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真實的考試成績,真心以為自己在SAT考試中發揮優異——家長對孩子的保護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

為人父母,我們對孩子的牽掛,可能直至死方休。但我們可以少做點,讓他們偶爾摔個跟頭,但同時確保在他們需要幫助時,我們可以及時伸出援手。

那麼,一個慈愛(但不溺愛)、信任(但不盲目樂觀)、溫情(而非動輒打壓),同時又能確保孩子儘可能發揮潛質的教養方式該怎麼做呢?

這裡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適度放手,培養更為自立的孩子。

少做建議

當你的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比如在學校裡有同學表現得不那麼友好,不要衝動地給出建議。花一點時間來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們相信,自己的情緒受到了大人的重視時,他們就有了為自己辯護和解決問題所需的材料。

問問他們想做什麼

在你感同身受之後,問你的孩子,「你想怎麼做?」如果孩子回答「我不知道」,也不用氣餒。

一旦你的孩子至少有了一個想法——「我能告訴老師嗎?」——一起設想在那之後會發生什麼。在這個交流過程中,你可以鼓勵他或她為一個問題想出多種策略和結果。

這是適應力的核心:在面對結果之前先預測,並做出最實際、最有效的選擇。

如果你的孩子什麼都不想做,那又該怎麼辦?這有時候也沒問題,「什麼都不做」也是一種策略。

學會拒絕孩子

當他們尋求幫助時,問問自己:他們有能力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嗎?我的參與是否有助於他/她的學習和成長?我能找出一個他們自己可以採用的小步驟嗎?

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有一天,我發現娃自己負責整理書包時忘了帶一份數學作業,而這份作業恰恰非常重要,是要計入學期成績的,我知道她一定非常希望我能幫忙送下作業,但我也想讓她承擔後果。所以我的做法是掃描了她的作業,發郵件給老師,讓老師對她目前的水平心中有數,但請老師繼續按照作業未能準時上交的標準程序予以處理,這也就意味著她一學期的成績都無法保持在滿分。從那以後,她就給自己做了一份清單,每天按單子檢查自己該帶的文具作業是否都帶齊了。

讓他們成為決策者:培養判斷力

布置孩子做家務時,如果他/她問你自己做的怎麼樣,用另一個問題來回答。比如問:「你覺得怎麼樣?床鋪好了嗎?盤子還滑不滑?明天早上準備穿的衣服是不是全都放在床邊了?」

這個問題培養了決策的判斷力。當你的孩子長大後,她會經常面臨這樣的情況:她必須清清楚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並為自己做決定(「這是我能寫的最好的文章嗎?」「這個派對對我安全嗎?」)。儘早練習運用自己的判斷能力,會讓她在以後的重大決策中學會有所權衡。

說來說去,這還是有槽一直以來的觀點:一時一刻的成績不重要,培養自立、自信、心智成熟的人,才是家長的長遠目標。

相關焦點

  • 當年那個引起爭議的虎媽,現在怎麼樣了?她的女兒成就如何?
    當年那個引起爭議的虎媽,現在怎麼樣了?她的女兒成就如何?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求也相對提高,有不少孩子抱怨父母管得太嚴,要求太高等等。雖然知道父母是為自己好,但是孩子總是有叛逆心理,對父母的管教方式報以牴觸心態,甚至調侃自己「可能不是爸媽親生的」。
  • 9年過去了,備受爭議的「虎媽教育」,和她的女兒們都怎樣了?
    還記得「虎媽」蔡美兒嗎?當初一本《虎媽戰歌》讓她火遍全美,卻也因為苛刻的教育方式,成為了眾矢之的。對於西方人來說,尊重其自然,並且給孩子自由才是好的教育方式,「虎媽」的十條家規、辱罵和高壓的教育手段,無異於太過於殘酷。對於中國人來說,雖然能理解「虎媽」望女成鳳的心理,但對於她的教育方式也是褒貶不一。
  • 你只看到虎媽壓榨的教育方式,卻忽略了她女兒優秀背後真正的秘密
    作為美國耶魯大學一名華裔教授,因在2011年出版《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而引發中西方育兒方式的全球大討論,蔡美兒也從此被大家稱為「虎媽」。 虎媽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索菲亞和小女兒露露。
  • 9年前聲震美國的虎媽:她的女兒在「虎式」教育下真的成才了嗎
    美國耶魯大學的一位華裔教授,她的兩個女兒雖然都在美國長大,可是這位虎媽蔡美兒一直都採用中國方式教育自己的兩個孩子。這位媽媽對兩個女兒的教育非常嚴格,她在她的書《虎媽戰歌》當中說到自己曾經在大女兒七歲的時候因為彈錯鋼琴曲,發女兒晚飯一直練琴練到深夜,這期間還不讓孩子喝水和上廁所。
  • 「虎媽戰歌」引發中美教育論戰
    這就是引發全美熱議的《虎媽戰歌》的中文版,雖然目前僅限於在北京上架,但網絡銷售已頗為紅火。    蔡美兒以《虎媽戰歌》講述自己對女兒的嚴厲教養方式,引發了一場關於中美教育的論戰。有人評價「她是個怪獸」,教育子女方式駭人。面對這些爭議,蔡美兒在郵件中向記者澄清了外界的一些誤解。
  • 堅定而有方法的教育!——讀《虎媽戰歌》
    對於《虎媽戰歌》,不是喜歡。而是感動!感動蔡美兒對兩個女兒的巨大付出。感動蔡美兒對下一代人人生的負責。感動蔡美兒對教育的巨大貢獻。 她的大女兒,本科畢業於哈佛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於耶魯大學。二女兒露露,曾被耶魯大學提前錄取,最終選擇了哈佛大學藝術歷史系。 她的育兒方式,別說是和西方教育觀相左,就是和當下中國流行的育兒理念也衝突。但是她的育兒方式卻獲得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結果。
  • 火遍全美的《虎媽戰歌》重版,8年過去,她的女兒還好嗎?
    更多的時候,她像一個傳統的「中國媽媽」一樣,要求女兒們完成學業總是第一位、在數學上必須要比同班同學領先兩個學年,絕不在公共場合誇獎孩子,唯一允許孩子參加的課外活動,是那些他們能贏得獎牌的項目,而且必須是金牌。蔡美兒為這個「中國媽媽」下的定義是不是讓你感覺到極端與偏頗?那麼請回顧一下你的朋友圈,找到那條曾經刷屏的《上海保姆鄙視鏈》,在上海,最見過世面的保姆,就是一個教育實踐專家。
  • 美國華裔「虎媽」教育方法惹爭議,9年過去,她的女兒咋樣了?
    虎媽,高壓教育方式被美國人認為「虐童」蔡美兒的教育方式中,最具有爭議的,是她為女兒量身定製的10條必須遵守的家規:「你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嗎?在《虎媽戰歌》出版後,兩個女兒受到了各方面的關注,時不時發出「譴責惡魔媽媽」的話題。在美國這樣大環境下,很多朋友在了解她的教育方法後表示不適,甚至出言辱罵。
  • 虎媽PK貓爸:何種方式更適合教育孩子?
    該文章出自於美國華裔教授蔡美兒的新書《虎媽戰歌》,該書介紹了蔡美兒女士嚴格教育兩個女兒的一些事例記錄。蔡美兒女士便是書中的「虎媽」。    「虎媽」的教育成果看起來是相當不錯的,兩個女兒門門功課皆「A」,索菲婭3歲開始彈鋼琴,14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大廳演奏;露露練小提琴,12歲便成為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
  • 兩個女兒哈佛畢業,8年後《虎媽戰歌》再版,「虎媽」贏了?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八年前,美籍華裔蔡美兒因為一本《我在美國做媽媽》,引發全世界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討論。其「苛刻」的教育方式,讓「虎媽」一詞成為「2011年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虎媽本人也被《時代》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2015年還以此為名誕生一部電視劇,由此可見「虎媽」所帶來的影響。
  • 夫子富翁:「虎媽貓爸」的教育方式對你來說真的合適嗎?
    華裔母親蔡美兒在她所出版的育兒書籍《虎媽戰歌》中,舉出了許多絕對不允許女兒觸碰的事情,比如:1.不允許女兒在學校裡彈琴唱歌2.不允許女兒獨自在外過夜3.不許女兒參加朋友之間的聚會4.不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 八年前聲震美國的虎媽:她的女兒真的是在「虎式」的教育下長大的
    幾年前,虎媽狼爸型中國教育非常流行,他不同於通識教育的理念,這種教育方式比較傳統,更喜歡用命令和強硬的手段督促孩子學習。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虎媽pioneer蔡美兒,他對女兒極其嚴厲,使虎媽出名美國!這種教育在中國很普遍,效果往往因人而異。八年後的由著名的美國和虎媽教育的孩子真的成了天才嗎?更不用說,這種教育真的很有用,大女兒現在是耶魯大學的高材生,她不僅長得漂亮美麗,而且非常聰明,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女兒自信勇敢,眼睛神採奕奕,有著非凡的才華。
  • 《虎媽貓爸》裡中西方教育體制的相互碰撞,你是孩子或家長,你會...
    「幾乎所有人都對自己的「虎媽貓爸」和中國教育的「狠」 持有感激,雖然對具體一些方式方法有所不認同,認為有可改善,但是無一例外地反對所謂「快樂教育」。」 這句話是在《虎媽貓爸》熱映時一位在美華人說的。無論從當時還是現在,這句話無疑將「虎媽」與「貓爸」之間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凸顯得淋漓盡致。
  • 說說虎媽貓爸的教育方式 你認同哪種?(雙語)
    2011年,美籍華裔作家蔡美兒和她的暢銷作品《虎媽戰歌》讓這種育兒方式聞名全世界。不過,在父母育兒領域又出現了另一種「貓科動物」:貓爸。   貓爸在育兒方面採取的方式更為溫和,情感細膩、溫柔,在規則和紀律上更寬鬆,他們人物這樣能讓孩子自信獨立。隨著電視劇《虎媽貓爸》的熱播,「貓爸」一詞已 在新浪微博上流行開了。正如劇名所示,劇中的兩位主角,一位是嚴厲的虎媽,另一位是從容的貓爸。在撫養女兒的問題上,二人的教育風格發生了衝突與碰撞。
  • 「虎媽教育」不可取?深思蔡美兒的經歷吧,有些孩子就得逼一把
    劇中,畢勝男對待女兒的教育極為嚴厲。為了能讓女兒考入自己選中的第一小學,甚至不惜辭職,並賣掉別墅換了棟破舊的學區房,代價可謂很大了。畢勝男本人確實也是在這種教育模式之下成長的,而且畢勝男爸爸的教育比她對女兒的方式還要嚴上加嚴。
  • 華裔「虎媽」教育方式引爭議
    耶魯大學法學院華裔教授蔡美兒的新書《虎媽戰歌》在被美國媒體摘錄後,立即成為中西方媒體熱議的話題,「虎媽」蔡美兒提出的「中國式」嚴苛教子方法也引發了巨大爭議。蔡美兒是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書中介紹了她如何秉承「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嚴苛地要求兩個女兒並使其獲得成功的經歷,並列出了十大「不準」家規,當女兒們沒有按照要求去做時,她會直接罵她們「垃圾」,甚至不準吃飯、上廁所。
  • 「虎爸虎媽」與「人牆父母」,這2種父母的教育方式惹爭議
    2015年,中國出了一部電視劇,叫做《虎媽貓爸》,由趙薇和佟大為領銜主演。趙薇飾演的「虎媽」畢勝男是個十分嚴格強勢的母親,對孩子要求極高;而佟大為飾演的「貓爸」羅素則處處順著女兒,對孩子呵護有加。這部劇播出後,網上關於「虎媽」式的育兒方式產生激烈的討論。
  • 蔡美兒的虎媽教育備受爭議,「虎」背後的教育實質,值得我們學習
    蔡美兒便是傳統的意義上的虎媽,事實上,蔡美兒的虎媽教育一直都備受爭。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虎"背後的教育實質,值得我們學習。許多人都誤解了「虎媽教育」對於虎媽教育,人們一直存在著兩個誤解:對孩子言語粗暴,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蔡美兒過生日的時候,女兒們送給媽媽的生日賀卡,被拒收了。
  • "虎媽教育"下3個女兒各個成材,中國寶媽效仿卻無效,缺了什麼
    2011年,有位美籍華裔的母親蔡美兒出版了一部作品《虎媽戰歌》,這本書的出現引起了很多人的廣泛討論。大家對於書中虎媽採用的教育方式爭論不休,有效仿的,有批判的,甚至她的這種教育方式被美國人批判為&34;,那麼虎媽的教育方式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 華裔「虎媽」中國行:「東西文化之間尋找平衡點」
    2011年1月,蔡美兒一本自傳性質的育兒著作《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在美國出版並迅速成為暢銷書,引發關於東西方教育觀念的衝突與融合、優缺點等問題的熱議和爭論。  20日,「2011虎媽·蔡美兒中國行」活動在北京舉行,「虎媽」蔡美兒和「虎爸」攜兩個「虎妞」造訪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