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宗白華的「宗教境界」!

2020-12-20 百家號
馬斯洛

我們都知道,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過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宗白華

在我們中國,有一位美學家叫宗白華,也提出過類似的理論,把人生境界的層次,從低到高,分別叫做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和宗教境界。

這兩種理論,在我看來,相似度很高,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理論,與宗白華的「宗教境界」,講的都是最理想的人生狀態。至於在價值層次上是否相同,在此不作討論。

人生於世,身體的構造,決定了人要吃食,繁衍後代,這些都是非常實際的需要,人人都不可避免,是人最基本的欲求,正如孔子所講:「食色男女,人之人慾存焉。」現今社會,人們忙忙碌碌,依然大部分時間都是為這個最低層次的需要在忙乎。

然而,人並不單純靠自己就可以生存於世,因為人不是動物,除了吃食和男女之欲,還有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人還有與自然、社會和自己的關係。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就形成了所謂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問題。

因為前面四個境界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人們比較熟悉,在此不多贅述。比較難得的是最後一個境界,就是自我實現(宗教境界)。

自我實現

什麼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不是一般世俗講的成就理想抱負、成就事業的那個自我實現。這裡的自我實現,是達成了自己超越性的願望,實現了自己在精神領域追求的最高成就,就是實現內在的自由,使人精神得大自由大自在,有解放的性質。這一理想的實現,與宗教相通了。

那怎樣才可以實現人生這一最高理想目標?古今中外的哲人和宗教家,都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黑格爾

在哲學家看來,比如黑格爾,就說過:「審美帶有讓人解放的性質」。因此,審美可以讓人自我實現。什麼是審美?審美就是設立一種理想的人格目標,引導人們去思考和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從而達到人格上的完善。

迦達默爾

為什麼審美可以達到這個效果?用德國哲學家迦達默爾的話講:「人生最高的幸福,就是純理論,出自最深刻的理由,可以說,人是理論的動物。」,審美所思考的問題,就是純理論,也就是對生命、對存在、對真善美等問題作形而上的思考和領悟。處在純理論中的人,用迦達默爾的話講是最幸福的,幸福當然容易成就圓滿的人格,換句話說,容易實現自我。人格比較圓滿的人,從事的是非功利的事業,並樂在其中,低級方面的需要已退在很次要的位置,成為了副產品。

高僧

除了哲學,還有對人生最重要最圓滿的自我實現的途徑,就是宗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佛教。佛教通途法門的修行,通過聞思修,戒定慧,尊師孝親,修十善業等等,努力做到不貪嗔痴,不邪淫,不偷盜,不惡口,不兩舌等,可以有效避免外界不良風氣的侵濁,又可避免自己功德的漏失。從而保持內心靜定,進而提升靈性。當修行達到最高境界時,則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就是人最圓滿的自我實現了。當然了,這一境界的實現,非常之難,非一般人可成!

人生,當有對更高價值或者最高境界的嚮往和追求,為實現人最高的理想,發掘人最大潛能而努力使自我實現。才不辜負人來世間一遭!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
    馬斯洛根據他秉持的自我實現是人生追求最高境界的理念,列舉近代史上38位最成功的名人,包括富蘭克林、林肯、羅斯福、貝多芬、愛因斯坦等人。從他們的人生歷程中,馬斯洛歸納出16點人格特徵,並認為,此等人格特徵可以是為視為使得這些名人自我實現的主觀條件。
  • 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中文版全球首次正式授權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用生命寫就的最後一部著作《人性能達到的境界》全球首次正式授權中文版已於近日出版。當前,明星吸毒、導演嫖娼等有關名人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也作為重磅社會新聞支撐著網頁看點。據網絡數據統計,名人染毒被爆的人數逐年增加。
  • 馬斯洛:自我實現及其超越
    這些B價值在本書第九章和我的另一部著作《宗教、價值和高峰體驗》的附錄中有過說明,它們是存在本身的價值。  超越性需要和超越性病態(Metameeds and Meta-Pathology)  這些B價值的存在給自我實現的結論增添了一整套的複雜性。這些B價值像需要一樣在起作用。我稱之為超越性需要。
  • 馬斯洛:成功「自我實現者」的14個特質
    馬斯洛在自己漫長的生命歷程中,不僅將畢生精力致力於此,更以獨特的人格魅力證明了這一思想,成功地樹立了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形象。馬斯洛估計,自我實現者大約只佔人口的1%或2%,他們能超越任何特定文化的限制,使得自己的人格得以充分的發展。在研究了許多歷史上偉人的共同人格特質後,他詳細地描繪出「自我實現者」(成長者)的畫像。
  • 馬斯洛自我實現其實有15個表現
    課程內容:薪酬/績效/培訓/HRBP/股權激勵/走進華為阿里小米想與人力資源前輩學習和交流請加個人號:hrsgogogo心理學家馬斯洛在研究了許多歷史上偉人共同的人格特質之後,更詳細地描繪出「自我實現者」的畫像。自我實現者有下列15個特色:1.
  • 淺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淺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興起的人本主義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的需要層次理論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也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他在1943年的《人類動機理論》中提出人類需要的五個層次理論,在1954年《動機與人格》中補充了認知和審美,形成了由低到高的不同層級排列的需要系統,今天就從七個層次的角度來談談如何理解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 宗白華 | 中國藝術有三個方向與境界
    宗白華(1897—1986),曾用名宗之櫆,字白華、伯華。
  • 馬斯洛:自我實現者的15個特徵,你有幾個?
    什麼是真正的自我實現?對照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的15個特徵,看看自己離自我實現者還差多遠呢?心理學家馬斯洛在研究了許多歷史上偉人共同的人格特質之後,更詳細地描繪出「自我實現者」的畫像。自我實現者行為的動力主要來自於自身內部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即B一驅動),而不是來自於因缺少某種物質或精神上的東西需要外部的補充(D一驅動),因而他們更多依賴自己而不是外部環境,能夠抵制外部環境和文化的壓力,獨立自主地發揮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導和自我管理。
  • 「自我實現」——超越「夢想」
    馬斯洛是美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簡析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了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佔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於從屬地位。這一點對於管理工作具有啟發意義。 3.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基礎是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的內在力量不同於動物的本能,人要求內在價值和內在潛能的實現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性和創造性的。
  • 都在追求自我實現,完全自我實現的人什麼樣,提出者馬斯洛這麼說
    馬斯洛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他提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社會影響巨大。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馬斯洛和羅傑斯一樣,對人類持一個樂觀的態度。不像弗洛伊德對人類所持的態度那麼悲觀,或許是因為弗洛伊德研究的都是病人,並沒有把正常人,甚至是當代或者歷史上最有優秀的那部分人作為研究對象。馬斯洛研究了那些他認為的達到了完全的自我實現的人,這些人包括愛因斯坦、託馬斯·傑斐遜、珍妮·亞當斯、阿爾貝特·施韋澤等。
  • 馬斯洛:只有1%的人能達到自我實現,他們有14種共同特徵
    馬斯洛發現許多自我實現者,曾經經歷過很強烈的個人經驗──或許可被形容為神秘的或富宗教色彩的。諸如觀察一位小孩嬉戲或欣賞音樂等經驗,都能完全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且產生高度的愉快狀態。自我實現者所描述的歡樂類型,似乎迥異於一般人所謂的「歡樂」,馬斯洛從他們對這些經驗的描述中,導出高峰經驗的概念。這種歡樂不會因為反覆發生而削減。
  • 馬斯洛的建議,追求自我實現
    為了使人們能夠做到自我實現,馬斯洛提出了七項建議:(1)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寬,莫使心胸像瓶頸;(2)在任何情境中,都嘗試從積極樂觀的角度看問題,從長遠的利害做決定;(3)對生活環境中的一切多欣賞少抱怨,有不如意之處,設法改善,坐而待斃不如起而實行
  • 馬斯洛:人是生成性存在,自我實現是每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
    人是生成性存在,自我實現是個體潛能的充分發揮。——馬斯洛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就是一個人力求變成他能變成的樣子,「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始終無法安靜。具體來說,自我實現包含兩層涵義,一是完美人性的實現,即作為人類共性的潛能的自我實現,包括友愛、合作、求知、審美、創造等特性或潛能的充分展現;二是個人潛能的實現,指的是具有個體差異的每個個體的個人潛能的實現。自我實現的類型。
  • 談談馬斯洛需求理論形成過程以及歸類
    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小註:本文只針對現存理論做梳理和探討,不討論人本主義、唯物主義以及需求分類背後的學術內容,也不討論馬斯洛需求層次和其思維體系的正確與否。
  • 追問馬斯洛:「通過工作自我實現」這套話語的陰暗面在哪裡?
    相反,馬斯洛和他的追隨者在管理類文獻和培訓研討會上辯稱,人們還為了滿足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而工作。人們工作是為了完成自我實現並追尋意義——如果在世俗現實的職業生活中確實存在著「意義」的話。「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最早由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它是關於人類動機的一個重要理論,將所有動機以階梯式排列:從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和庇護所)到安全、歸屬感、尊嚴,以及最頂端的出於自我實現的動機。這個階梯最高層的自我實現動機在當時是具有前瞻性的,它驅使人類在世界中尋求意義和成就感。
  •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需求
    米德根據庫利的鏡中我理論進一步發展了」自我「理論。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或說一個人特別的自我這樣一個評價。那麼自我是如何構成的呢?人並非天生就有自我,自我也並非源自於本生能,相反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發展而來的。
  • 馬斯洛理論:成功自我實現的人,其實「人脈」並不廣?
    因此,才有人認為從實用主義角度來看,與其探討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正確解釋,不如想想它在自己的人生中有什麼幫助來得更重要。正如有的人可能對需求層次理論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所以這裡就不再深入講解它的概念,這裡來談談馬斯洛另一門有關「自我實現」的研究。
  •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究竟是幾個層次?
    加德等著的《心理學導論》(1982),也是講七個層次,但是把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排在自我實現之前,即生理、安全、歸屬、自尊、認知、審美、自我實現。認為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是五個層次的文獻,忽略了馬斯洛對於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的論述;認為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是七個層次的,則是簡單的把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也各看成是一個層次。
  • 漁翁的超自我實現
    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了一種需求層次理論,其實我更願稱其為人的境界層次。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在晚年中曾提出了另一種需求,第六種需求即超自我實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