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過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我們中國,有一位美學家叫宗白華,也提出過類似的理論,把人生境界的層次,從低到高,分別叫做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和宗教境界。
這兩種理論,在我看來,相似度很高,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理論,與宗白華的「宗教境界」,講的都是最理想的人生狀態。至於在價值層次上是否相同,在此不作討論。
人生於世,身體的構造,決定了人要吃食,繁衍後代,這些都是非常實際的需要,人人都不可避免,是人最基本的欲求,正如孔子所講:「食色男女,人之人慾存焉。」現今社會,人們忙忙碌碌,依然大部分時間都是為這個最低層次的需要在忙乎。
然而,人並不單純靠自己就可以生存於世,因為人不是動物,除了吃食和男女之欲,還有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人還有與自然、社會和自己的關係。對待這些問題的態度,就形成了所謂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問題。
因為前面四個境界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人們比較熟悉,在此不多贅述。比較難得的是最後一個境界,就是自我實現(宗教境界)。
什麼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不是一般世俗講的成就理想抱負、成就事業的那個自我實現。這裡的自我實現,是達成了自己超越性的願望,實現了自己在精神領域追求的最高成就,就是實現內在的自由,使人精神得大自由大自在,有解放的性質。這一理想的實現,與宗教相通了。
那怎樣才可以實現人生這一最高理想目標?古今中外的哲人和宗教家,都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在哲學家看來,比如黑格爾,就說過:「審美帶有讓人解放的性質」。因此,審美可以讓人自我實現。什麼是審美?審美就是設立一種理想的人格目標,引導人們去思考和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從而達到人格上的完善。
為什麼審美可以達到這個效果?用德國哲學家迦達默爾的話講:「人生最高的幸福,就是純理論,出自最深刻的理由,可以說,人是理論的動物。」,審美所思考的問題,就是純理論,也就是對生命、對存在、對真善美等問題作形而上的思考和領悟。處在純理論中的人,用迦達默爾的話講是最幸福的,幸福當然容易成就圓滿的人格,換句話說,容易實現自我。人格比較圓滿的人,從事的是非功利的事業,並樂在其中,低級方面的需要已退在很次要的位置,成為了副產品。
除了哲學,還有對人生最重要最圓滿的自我實現的途徑,就是宗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佛教。佛教通途法門的修行,通過聞思修,戒定慧,尊師孝親,修十善業等等,努力做到不貪嗔痴,不邪淫,不偷盜,不惡口,不兩舌等,可以有效避免外界不良風氣的侵濁,又可避免自己功德的漏失。從而保持內心靜定,進而提升靈性。當修行達到最高境界時,則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就是人最圓滿的自我實現了。當然了,這一境界的實現,非常之難,非一般人可成!
人生,當有對更高價值或者最高境界的嚮往和追求,為實現人最高的理想,發掘人最大潛能而努力使自我實現。才不辜負人來世間一遭!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