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四川成都市某醫院掛「熱烈祝賀我院成為新冠核酸檢測定點醫院」橫幅的照片引發熱議。醫院辦公室負責人表示,橫幅是10月掛上去的,當時掛橫幅的初衷是為了告訴廣大群眾,醫院成為核酸檢測定點醫院,大家就近做核酸檢測會更方便,但表述上確實存在用詞不當,目前已將橫幅撤掉。(12月10日封面新聞)
在一個盛行符號互動的時代裡,「慶祝橫幅用詞不當」引發公眾的批評質疑,說到底就是彰顯了功利心、缺失了同理心。受疫情影響,老百姓來做核酸檢測都具有「不得不做」「不得不這樣」的無奈和艱辛;當老百姓的糾結、擔憂、焦慮遭遇醫院的興高採烈、迫不及待,難免會產生情緒問題。「慶祝橫幅用詞不當」表面上看是一種無心之失,實際上卻隱伏著醫院價值追求的迷失與錯位。在信任缺失的背景下,人們不禁擔心:一旦醫院鑽進了「錢眼」,健康訴求又該去哪兒滿足?
不少藥店熱衷搞所謂的大酬賓,藥品買得多就能兌換牙膏、洗衣液、衛生紙等禮品;「歡迎光臨」和「祝您購物愉快」這樣的話語,在藥店出現難免會讓有的消費者心裡不舒服。守護老百姓健康的醫院和藥店如果鑽進「錢眼」,老百姓自然會五味雜陳。
醫院角色失範,顯然會切割醫患之間的信任鏈條,影響老百姓對醫院和醫務工作者的社會評價和社會認同。如果醫院一味地進行利益變現,將給病患治療當成一種「生財之道」,難免會對病人的痛苦缺乏「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的共同體意識。
曾在央視熱播的電視劇《老中醫》,通過戲劇的手法勾勒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醫生形象;打動人心的不僅是主角翁泉海精湛的醫術,還有他對醫德的價值堅守。在一個利益去「魅」的時代裡,醫務人員作為一種知識型、技能型勞動者,應該在市場中得到應有的激勵和回報,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可是,這並不意味著醫院要鑽進「錢眼」裡,將病患當成「搖錢樹」。
在身心健康的訴求與日俱增的當下,老百姓對求醫問藥的品質有了更強烈、更迫切的需要。醫院保持合理的收益並無原罪,卻不能一味地鑽進「錢眼」。對於許多患者來說,到醫院或者藥店求醫問藥通常心情很複雜,當這種複雜心情遭遇了醫院或者藥店迫不及待的利益變現,難免會讓他們在心理和情感上難以接受甚至會寒心——醫院或者藥店巴不得患者生病,顯然是一種職業倫理的迷失與錯亂;那種渴望在患者身上「撈一筆」的做法,很容易引發人們的反感與排斥。
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在他看來,醫學的最大價值不是治癒疾病,而是安慰和幫助病患。「慶祝橫幅用詞不當」不僅是一種表達的偏差,更是一種職業倫理的偏差。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