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員「不要沾染官僚主義作風」
歷史記載了這樣一個情節:1959年春,黨內尊敬的「五老」之一——謝覺哉,以中央赴革命老區慰問團團長的身份,來到革命聖地井岡山。他在參觀當時尚未修復的革命遺址時,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他指著當年毛澤東睡過的門板問陪同人員:毛主席過去條件差睡木板,現在當了國家領袖還睡木板,你知道為什麼嗎?謝老認為,這就是毛澤東的「懸梁刺股」,他在提倡井岡山的革命精神,帶頭打破封建做官的特權,做官的生活特權、政治特權。謝覺哉還同身邊同志討論:解放快十年了,共產黨建立的是一個新政權,毛主席為什麼一再教導反對官僚主義?有同志回答:人一當官,就容易脫離群眾。他對這個回答顯得很滿意,進一步發揮說:這就是「官國」的遺產之一。共產黨的官就是不能脫離群眾,要為人民服務,這是黨的宗旨。難的是,中國是一個「官國」,「官國」的遺產很容易被繼承,特權思想一代又一代傳下來,從古代到民國都如此,有很厚的土壤。在這裡,謝覺哉把特權思想、特權作風和特權享受,概括為「官國」的遺產,這是對長期封建社會傳統的形象說明,是共產黨人必須面對的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 毛澤東一貫要求黨員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不要沾染官僚主義作風」,永遠保持人民公僕的本色。毛澤東畢生為徹底實現人民民主而奮鬥,反覆強調我們幹部是人民的勤務員,應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早在延安時代他就引用魯迅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勉勵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者,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要以魯迅為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新中國成立後他一再要求黨的幹部要永遠做人民的勤務員,他說,官氣是一種低級趣味,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出現才是一種高級趣味。他對那種依仗權勢、高高在上、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等官僚主義的惡習深惡痛絕,鼓勵廣大人民群眾要敢於挺身而出反對官僚主義。
他時刻警惕任何可能導致脫離群眾的現象發生。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規定了六條: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國同志和馬恩列斯並列。後來他在重申這些規定時強調說,遵守這些規定,就是謙虛態度。1950年9月,毛澤東得悉湖南準備為他修繕韶山舊居和修建從長沙通往韶山的公路,立即寫信要求湖南省委負責人加以制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響」。同年5月和10月,他對瀋陽、北京兩地請示中央計劃在瀋陽市區和天安門前修建毛澤東銅像的報告上批示,堅決反對這樣做,說這樣做「影響不好」,「只有諷刺意義」。 1954年起草憲法時,他斷然拒絕有人提議把這部憲法定名為「毛澤東憲法」,並親自刪去了過分稱頌他的條文,他說:「這不是謙虛,而是因為那樣寫不適當,不合理,不科學。在我們這樣的人民民主國家裡,不應當寫那樣不適當的條文。」在這裡,他把突出個人的不適當做法看作是與人民民主國家的性質相違背的,這無疑是一個中肯而深刻的看法。他還十分厭惡和反對某些黨政機關動員群眾給中央領導人寫致敬信和送禮品、錦旗一類的做法,指出這「不但是一種浪費,而且是一種政治錯誤」。中央規定,今後任何黨政機關及群眾團體均不許動員群眾給中央和中央領導寫致敬信和發致敬電,機關團體一律不許送禮,過節不許送食品等。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裡,毛澤東仍然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繫,注意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這對於他制定正確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在毛澤東看來,要保持人民公僕的本色,就要樹立正確的無產階級的權力觀。他認為,黨和政府的權力是人民給的,人民群眾是這種權力的真正主人。「人民要解放,就把權力委託給能夠代表他們的、能夠忠實為他們辦事的人,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正因為這樣,「我們一切工作幹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我們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所以,共產黨、人民政府同廣大人民的關係,是「魚水關係」、「種子與土地的關係」,是「血肉聯繫」而形成的有機體。這是我們的力量並獲得勝利的源泉,是共產黨的最大的政治優勢。列寧曾說,勞動群眾擁護我們。我們的力量就在這裡。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不可戰勝的根源就在這裡。毛澤東同樣是把人民群眾作為權力的主體來考慮的。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提出怎樣才算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他指出:「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是襟懷坦白,忠實,積極,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以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無論何時何地,堅持正確的原則,同一切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作不疲倦的鬥爭,用以鞏固黨的集體生活,鞏固黨和群眾的關係;關心黨和群眾比關心個人為重,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這樣才算得一個共產黨員。」隨後他又進一步指出:「共產黨員在政府工作中,應該是十分廉潔、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報酬的模範。共產黨員在民眾運動中,應該是民眾的朋友,而不是民眾的上司,是誨人不倦的老師,而不是官僚主義的政客。」
毛澤東作為官僚主義的不可調和的反對者,始終以身作則,徹底同「官國」傳統決裂,為全黨樹立了人民公僕的光輝典範,是值得後世永遠景仰和學習的榜樣。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