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編譯自UpToDate臨床顧問的「診斷性羊膜穿刺術」專題。羊膜穿刺術是用穿刺針經腹部進入宮腔抽取羊水的技術。獲取羊水最常見的診斷性指徵是產前遺傳研究及胎兒肺成熟度評估。
羊膜穿刺術應該在妊娠15周後進行,因為較早的操作不太可能成功,與更高的細胞培養失敗率相關,並且胎兒的危險更多。
我們建議不為羊膜穿刺術預防性使用抗生素(Grade 2C)。
與羊膜穿刺術相關的真實胎兒丟失率尚不確定。
據報導,超聲引導下行羊膜穿刺術時,胎兒丟失率範圍為1/1000-1/100。
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實踐公告引用的操作相關性胎兒丟失率為1/500-1/300。
一項系統評價估計羊膜穿刺術後14日內胎兒丟失率為1/200-1/143,但不能確定其中有多少是操作相關性胎兒丟失。
與清亮羊水相比,綠色或褐色羊水與隨後的自然流產或死胎的風險增加相關。
當羊水變色時,染色體異常、細胞培養失敗以及羊水微生物(特別是支原體類)汙染也更常見。
羊膜穿刺術時,直接胎兒損傷或母親損傷的風險極低。
可能有低風險的間接胎兒損傷,如骨骼畸形和呼吸系統問題。
與對照組相比,接受羊膜穿刺術的妊娠女性更常發生暫時性羊水滲漏(1.7% vs 0.4%),但是其妊娠結局常為正常。
對於有病毒血症/菌血症的女性,羊膜穿刺術時可能發生感染的母嬰傳播,但該風險較低。
當進行多胎妊娠羊膜穿刺術時,我們建議在每個羊膜腔用新的穿刺針插入。
雙胎妊娠中羊膜穿刺術相關的胎兒丟失風險可能比雙胎妊娠胎兒丟失基線風險高,但確切的風險尚不確定。
聲明:來源 | UpToDate臨床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