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伯特小時候受到初戀阿貝娜爾因病去世的打擊,對於那個年紀早熟的性感少女,就產生了一種溫柔而又猥褻的特殊情感,後來男主因為機緣巧合碰到了洛麗塔(12歲),對她一見傾心,為了洛麗塔不顧一切,用錢來實現他的擁抱、愛的撫摸等,最後洛麗塔逃離了亨伯特,而亨伯特殺死那個將洛麗塔帶走後又拋棄的男人,最後被捕入獄。
《洛麗塔》雖然描繪了一個愛情悲劇,但更令人關注的是——男主是個戀童癖。
戀童癖是一種病態心理,他們愛戀兒童,留戀童年時代,以兒童為對象獲得性滿足的一種性變態。此種性變態行為的患者以男性多見,女性極為罕見。受害者為女孩或男孩,年齡多在10~17歲之間,也有小至3歲以下的。
A. 心理因素
患者對兒童的關注與喜愛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作為一種觀念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並控制人的行為,便成了戀童癖患者。
B. 社會因素
因為在工作、生活中,人際關係不好或受挫折,覺得人心難測,與成年人打交道要費盡心機,因而感到很疲勞、緊張、可怕,而與兒童交往則無需費多大週摺動多大腦筋。時間一長便對成人間的人際關係感到厭倦,而把興轉到了兒童身上。
C. 家庭因素
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不好,使之對性生活失去興趣,而把對象轉向兒童。
D. 性格因素
性格膽怯、懦弱,缺乏應付危險能力,當遇到意外的重大精神打擊時,如妻子有了外遇而被發現不能勇敢地面對現實,希望退回到童年。於是把心思轉到小女孩身上,在心目中把小女孩幻化成兩種形象:一是戀人,一是母親。
E. 身體因素
因為智能發育遲滯、慢性酒精中毒、殘廢、年老或其他腦病,而接觸正常成年女性的機會很少,故將滿足性慾的對象轉向兒童。
A. 精神分析療法
通過分析心理活動,尋找潛意識中的精神創傷體驗,尤其是兒童期等早期生活中的「性創傷」等經歷,去挖掘產生異常行為的原因以及其與異常行為間的關係,激發潛意識的能量轉換機制,使情緒能量由潛意識轉化到意識領域,使患者領悟、認識到其異常行為的淵源,從而得到痊癒和解脫。
B. 行為療法
讓患者暴露於可引起性興奮或性衝動的情境中,一旦發生性興奮,立即給予強大的身心痛苦的刺激,如低電流刺激、彈皮筋、催吐劑等,從而徹底抑制性衝動;使性偏離者反覆接觸引起異常性衝動或性快感的情境刺激,使其充分滿足,直至厭惡並不再伴有強烈情緒反應。
C. 藥物療法
通過藥物來降低睪酮水平,慢慢失去性衝動,難以勃起。以及其他壓抑性慾的療法。如抗雄激素藥物;SSRIs類抗抑鬱藥;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或激動劑等。
此外美國研製了一款「兒童性愛機器人」,由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移動機器人實驗室發起,該機器人擁有多種功能,如搖頭、眨眼、挑眉等「表情」,以滿足戀童癖者的心理需求。
目前無證據證明戀童是能夠治癒,這些治療方案只能進行緩解。
戀童癖對孩子的傷害可能是一生的,而且有資料顯示,戀童癖佔人群的比例相當高。儘管數據不統一,但最高的統計數字是5%以上,最低的是1%,換句話說,每30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戀童癖。
因此性教育很重要。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身上有哪些部位是不可以給別人看也不可以讓別人觸摸,如果有人&34;或者&34;他們給自己看或者觸摸這些部位,或者給孩子看、讓孩子觸摸這些部位,一定要拒絕、跑開,並且要告訴父母。
傳統教育裡家長「談性色變」,但你要知道:你嫌性教育太早,壞人不會嫌你孩子太小。今年高管鮑某明,涉嫌性侵養女不就是一個最殘酷的例子嗎?
——歡迎關注我們,這裡有更多的心理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