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港產賭片系列近日頻頻被影迷談起——1992年上映、王晶導演、劉德華主演的 《賭城大亨》上下集。
當時正值港產梟雄片流行,上一年麥當雄的《跛豪》大火,王晶順勢開拍了該片。據說何鴻燊對劉德華扮演的男主角頗為滿意,賭王家族也有很多是劉德華的粉絲。
該片豆瓣評分為6.6分,許多評論都帶著回憶濾鏡去看這部28年前的港產賭片,因為近年來,除了少數網絡大電影,賭片幾乎「絕跡江湖」,規模產量和市場體量相較「千門(賭門)三傑」的巔峰期出現斷崖式下滑,而能發出聲量的賭片近五年來幾乎為零。
長久以來,賭片都帶著明顯的港片烙印,從1972年第一部賭片《吉祥賭坊》開啟賭片類型,到90年代王晶為代表的港片電影人將賭片推向市場和創作高峰,再到近20年來賭片不斷走向沒落,隨著《澳門風雲》系列的謝幕,港產賭片這個標籤,也如同殭屍片功夫片一樣,逐漸落入歷史的塵埃。
作為港片巔峰期產出的高度娛樂化的類型電影,賭片一直處在影迷鄙視鏈底端,但也曾產出過許多深入人心的佳作,後來賭片為何消亡,賭片又還能重生嗎?
千王之王:王晶父子聯手開創的賭片盛世?
關於第一部港產賭片到底是哪一部,即使港片研究者也存在較大爭議,一種說法是1972年張曾澤導演的《吉祥賭坊》,該片是以民初為背景的功夫賭片,透過江湖人士經營賭坊的際遇指出賭博的害處,雖然以賭博為題材,但也有影評人認為該片很大程度延續了五、六十年代港片的警示傳統,應該屬於警示片。
1974年許冠文導演的《鬼馬雙星》則是帶有賭博元素的許氏喜劇。港片笑匠許冠文在該片中融入了擅長的嬉笑怒罵風格,諷喻的則是香港市井社會的狀況,搞笑又接地氣,但該片依然不被一些影片人認為是真正的賭片。
直到1976年程剛導演的《賭王大騙局》問世,才真正開創了港產賭片這一獨特類型,該片將賭壇塑造成世襲武林派別。
影片中的「千」富濟貧,是武俠電影的典型橋段,也對賭呈現出正面態度,影片導演收集了很多賭術派別的資料,為角色們設定不同能力,包含各種令觀眾眼花繚亂的千術和賭技,這些設計後來被王晶等導演廣泛運用。
影評人指出,就算放到今天,《賭王大騙局》仍算是一部精彩的娛樂電影,節奏緊湊、內容豐富,也為後期的賭片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創作模式。
但接下來推動娛樂化賭片繼續發展的,卻不是香港影壇,而是電視行業,1980年,TVB王牌監製王天林提議將賭術搬上熒幕,好在競爭激烈的電視劇中能有一席之地。
TVB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且邀請了謝賢、任達華、汪明荃等人主演,王天林監製的這部劇集明顯的鑑了好萊塢的一些經典電影的模式,比如《騙中騙》,《教父》等,又融入了港產賭片商業元素,播出後迅速走紅,收視率居高不下。
謝賢的外號「四哥」,正是出自這部電視劇。第二年,TVB趁熱打鐵,基於《千王之王》的故事架構拍攝了一部電視劇《千王群英會》。該劇由王晶編劇,王天林和杜琪峯聯合執導,推出後再度大獲成功,也成為港產賭劇經典。
而王晶也因此得到邵氏公司的肯定,得以有機會獨立執導電影《千王鬥千霸》,該片同樣有謝賢主演,推出後大獲成功,有影評人認為,這其實可以算作早期的港產衍生電影。
但隨著王晶拍攝的賭片部部賣座,市場迅速出現了《賭王鬥千王》、《流氓千王》、《賭王千上千》、《千王鬥千後》等跟風電影,隨著質量滑坡,在80年代中後期就很少見到賭片的身影了,港影市場開始以成龍動作片和林正英殭屍片等類型電影為主流。
直到一部電影的出現。
「賭神」「賭聖」「賭俠」:港產賭片的黃金時代
這就是王晶導演、周潤發和劉德華主演的《賭神》。
有影評人指出,《賭神》為代表的「千門(賭門)三傑」的出現背後,實則是港片進入創作高峰期的必然,縱觀之前的港片市場,賭片是一門好生意。雖然票房還未奪下年度冠軍,但單片的投資回報率卻相當可觀。
同時,賭片作為新興類型之一,也開始在東南亞市場擁有一批固定的受眾群體,他們對於新鮮刺激的賭片有特殊的觀看需求,電影公司也樂於開拍更大製作的賭片,而港片黃金時代崛起的一大批票房明星又滿足了影片卡司需求,接下來只要電影人做出創新,很容易將市場推向新高。
這部電影就是公映於1989年的《賭神》,王晶借鑑了好萊塢 奧斯卡電影《雨人》的故事概念,講述周潤髮飾演的賭神高進在一次豪賭中被暗算,變成了智力低下,乖張又可愛的大孩子,遇上了劉德華扮演的小混混,歷經磨難曲折,高進重新變回勢不可擋的賭神。
全片充分借用周潤發的演員特質來重新包裝,融合了周潤發在《英雄本色》等英雄片和《大丈夫日記》《公子多情》等喜劇裡的喜劇形象,並同時把港產喜劇和英雄片元素融入賭片中。
周潤發的巨星魅力在本片中達到極致,不僅用精湛的演技完美切換弱智與大佬,結尾他智商和賭術恢復,自帶BGM出場更帥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最終該片也創下本港3600萬票房,中國臺灣地區突破1億臺幣的票房成績,是當年票房最高的電影。
賭片市場由此全面打開。
正是在市場旺盛需求下,劉鎮偉和元奎導演的《賭聖》,結合周星馳的特質,又融入港產功夫片元素重新包裝賭術,讓電影走向無釐頭式喜劇路線。
王晶則開始創造一個港產賭片宇宙,在1990年的《賭俠》中讓劉德華扮演的刀仔從賭神跟班晉升為主角,又加入了新崛起的票房靈藥周星馳。結果這兩部《賭神》的跟風喜劇票房都超越了4000萬港幣。
某種意義上,王晶是打造出一個港產賭片宇宙。
「千門(賭門)三傑」走紅之後,很多跟風的賭片,如《賭王》、《賭尊》、《賭魔》、《賭煞》等再次紛紛出現,素質都很粗糙。
但也有個別素質不錯的跟風賭片,例如王晶拍過一部《至尊無上》。譚詠麟和劉德華是一對天才搭檔,然而下場頗為悽慘,劉為了救譚損傷了他賴以謀生的手,又失去了女友關之琳。
到了第二部更慘,導演換成了杜琪峯、劉德華搭檔王傑主演的《永霸天下》,就將上一年大獲成功的《天若有情》悲情模式加入賭片,又延續了王傑的歌壇浪子形象,和劉德華上演兄弟情,最後兩人一個瞎眼一個被尋仇沒命,為賭片開創出一條悲情路徑。
但總的來說,那時候市場上赫赫有名的賭片,主要出自王晶之手。
搞笑創意、港產娛樂片對節奏、情感和內容的拿捏,以及結合明星個人特質的包裝,都是王晶導演的賣座賭片的過人之處。
但王晶導演的賭片對千門和賭術的過度神話也遭到很多評論質疑。而影片在娛樂化手法上的無所不用其極,也為接下來賭片的盛極而衰埋下了伏筆。
賭片沒落:出走的觀眾、消失的市場、萎靡的創作
某種意義上說,港產賭片是和港片黃金時代一同漲潮,也一起退潮,賭片一度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風靡一時,成為市場最為流行的一種影視類型。除了電影,ATV亞視也打造了陳庭威、江華、呂頌賢、萬綺雯等主演的《勝者為王》系列等熱門賭劇,加上各種跟風賭片,賭片題材一度繁榮於整個東南亞市場。
就連王晶執導、成龍主演、1993年上映的賀歲片《城市獵人》中,也邀請了「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飾演「千門高手」一角,迎合市場需求。
但從90年代中期開始,賭片開始迅速退潮了。
賭片走向沒落背後,首先是觀眾熱情消退、市場開始消失。
1994年,王晶和周潤發再次合作推出了《賭神2》,雖然票房突破5200萬,成為當時香港最賣座的本土電影,但聲勢卻大不如前,相比第一部引發的觀眾熱議,這一次觀眾很明顯更多是為情懷買單。最出彩的也不是賭神,而是當時的王晶女友邱淑貞。
隨後,王晶又分別在1995年找來葛民輝出演《賭聖2街頭賭聖》,在1997年找來黎明出演《賭神3之少年賭神》,但這兩部明顯試圖打造新一代「千門(賭門)三傑」中的「賭聖」和「賭神」的作品都市場反響平平。
影評人指出,觀眾熱情消退一方面是大量賭片帶來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賭片不再能創造像周潤發演的「賭神」、周星馳演的「賭聖」、劉德華演的「賭俠」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本質是香港電影工業已經不再能創造出巔峰期那樣星光璀璨的巨星了。
王晶在吳君如的訪談節目《星星同學會》裡坦言,拍攝《千王之王2000》,就是想藉助周星馳來拉拔張家輝,所以願意以當時的天價日薪過百萬港幣請周星馳出演,但最終影片糟糕的劇本引發周星馳不滿,從此兩人再未合作,電影票房也未如預期。
張家輝隨後主演的一系列王晶導演的賭片,如《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等,王晶找來另一位當年的「千門三傑」之一的劉德華來以舊帶新,又在《中華賭俠》中試圖將古天樂塑造成為新一代賭俠,但都以平淡收場。
這期間的港產賭片雖然口碑差,票房萎縮,但至少還能賺錢,總的來說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依然能夠支撐新的賭片出現,但進入新世紀的《賭聖3》、《賭俠之人定勝天》、《雀聖》、《提防老千》等等影片,影片口碑不斷下滑的同時,單片票房越來越差,有些影片回本都難,賭片賺快錢的時代已然不再。
而這一切背後,則是賭片沒落的另一大深層次原因:社會風氣變化。
影評人分析,上世紀的港產賭片之所以源源不斷的製作出來,其實也有一定的環境因素,香港毗鄰的澳門是和拉斯維加斯、蒙特卡洛並稱的世界三大賭城,許多賭片的觀眾本身就是賭客,加上《賭神》等影片掀起的票房狂潮,進一步激發了當時好賭的社會風氣,兩相結合,推動賭片屢創新高。
而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進步,後來的賭徒吸取前人的教訓,不再瘋狂迷戀賭場,社會風氣轉向積極向上,動輒千萬美金的豪賭和火拼也缺乏真實性,那些叱吒賭壇的風雲人物紛紛洗手上岸了。
連黑道都沒了,哪還有什麼賭神?
同一時期,賭片的另一大軟肋充分暴露出來,成為壓垮賭片的最後一根稻草——以王晶為代表的港片導演在賭片類型上已經玩不出新花樣了,創作力開始急速萎縮。
進入90年代後期,面對賭片票房的節節敗退,王晶已經一改早期「英雄化」主角的套路,反而走起了更加寫實的路線。
在《雀聖》等影片中,主角不再有種種特異功能,賭術都變成了騙術。但現實滄桑感的注入並不能令賭片煥發活力。
另一位曾經打造過煽情賭片的杜琪峯和韋家輝曾在2002年為賭片注入家庭喜劇元素,打造了《嚦咕嚦咕新年財》,賭局也變成了更接地氣的打麻將,曾經的「賭俠」劉德華飾演了麻將界一代宗師,在師奶圈裡行走,賺錢的同時還會幫師奶們打掃家裡,創作出親近的街坊朋友一樣的關係。這部賀歲喜劇的確令觀眾眼前一亮,也取得了超過2000萬港幣的本土票房,但勢頭並未得到延續。
賭片市場整體呈現的是 「套路單一」和「逆反心理」,老套路不斷消磨著觀眾的耐心,沒有能挑大梁的新人出現,導演編劇也在啃著以前的老本。
賭片熱潮退去,賭來賭去兜兜轉轉不見出路。究其根本,它們僅僅借用了當年的賭片套路「畫皮」卻不得其神採,創作沒有創新,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套路、粗製濫造的製作、敷衍湊合的表演,市場不景氣,老一代觀眾不愛看賭片了,新一代觀眾更難以培養。
《澳門風雲》系列:賭片開創者王晶親手終結港產賭片命數
2014年,王晶集合港產賭片元素,請來「賭神」周潤發拍了《澳門風雲》。
周潤發風採依舊,一舉一動都在喚起觀眾當年的感動。但他已不再飾演賭神,而是新角色石一堅,用的不是特異功能或者高超的千術,取而代之的,是先進的科技。角色甚至不是賭徒,而是為警方服務,改編的目的顯然是瞄準內地市場。
儘管集合了周潤發、謝霆鋒等明星,影片豆瓣評分卻僅為5.7分,用豆瓣短評來說,充滿著「隔夜飯的味道」,然而影片依然創造出
5.2億票房,背後與其說觀眾為賭片買單,不如說是為港片情懷買單。在找到這個市場突破口之後,王晶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打造出《澳門風雲》三部曲,併集合了「千門三傑」中的另一位主演劉德華、主演過多部賭片的張家輝,以及張學友、劉嘉玲等眾多港星,加上李宇春等內地偶像,最終影片在中國市場大賣特賣,但同時也讓賭片的口碑從豆瓣5.7一路下滑到5.5分、4.2分,幾乎榨乾了賭片在內地市場最後的剩餘價值。
而另一個令人唏噓的現象是,上述影片主要觀眾以80後90後男性觀眾為主,而逐漸成為市場主力的00後卻佔比相對較低,電影還繼續講著賭博的傳奇故事,可是賭博情結已在新一代人身上消失了。
近幾年,賭片再未能重現當年風光,賭博、賭場逐漸成為《媽閣是座城》《北京遇上西雅圖2》等國產片中的背景或元素。
市場人士分析,近五年賭片僅以網絡大電影等形式出現,且少有爆款。在內容創作乏力、觀眾熱情消退的大環境下,賭片恐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另一方面,觀眾和市場正在「拋棄」賭片而擁向其他新類型片,如科幻、現實題材電影,製作低劣的賭片逐漸被市場淘汰。
整體來看,市場的走向、資本的影響、質量的粗劣、觀眾的成熟、人才的流失,都令賭片一步步走向「末路」。
在《賭神》裡,劉德華飾演的刀仔說:「小賭可以養家餬口,大賭可以創業發財。」
然而當國產電影的創作者不再「下注」這一曾經璀璨一時的類型,賭片在市場激不起任何水花,等待它的命運恐怕只能是——賭海無涯,回頭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