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幼升小,有不少家長關心小學數學學什麼?
難不難?
要不要提前幼小銜接?
走進小學,記者發現,新課標下,動手能力是數學教學創新的重要一塊,給孩子報輔導班,不如培養孩子一些生活習慣。
此話怎講?
不妨先來圍觀一年級的數學作業:
現在一年級數學學什麼?金陵匯文學校小學部的大課間,一年級的孩子們拿出自己的數學作品在草坪上集中展示:機器人、坦克、長頸鹿、青蛙……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好吃的、好玩的、實用的,孩子們發揮想像力用生活中的物品做成的各種品類匯聚在一起,活脫脫一個奇幻空間。
有孩子乾脆騎著恐龍來了(作品名:恐龍)
↓↓↓
一年級小學生:
是和我爸爸一起做的,用了七天的時間才做好。
作品名:鐵達尼號
↓↓↓
一年級小學生:
這是我自己做的,用了六天時間才做好。先做船底,再做船艙,最後做桅杆,然後再做欄杆。
作品名:南京夫子廟
↓↓↓
王安琪老師介紹,一年級數學教材每一冊都有兩塊實踐活動。結合圖形學習單元,她給孩子們布置了用身邊各種形狀的物體拼搭出作品的實踐作業。
現在的小學數學作業早已不是本子、卷子,更注重用實踐性的任務來培養孩子全面的數學能力,並且將這種能力融入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
金陵匯文學校小學部教師 王安琪: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單是模仿,還要去記憶,更多的是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所以在數學教學方面,很多情況就是動手操作,用實踐方式促進學生學習。
比如這學期會有跳蚤市場,用學到的元角分的知識,去買賣東西,這是書本上學不到,但是又運用到了書本上的知識。
一年級學生:
這個需要生活中找到很多東西,也是要費勁的。
一年級學生:
我沒想到上數學課,還有這樣的作業,特別喜歡,因為很有意思。
翻開一年級上冊教材,可以發現主要分五部分:
1、認識20以內的數:注重培養數感,尤其是一一對應,考查孩子數數時是否有序;包括比較大小;加減法只涉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不涉及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2、認識幾何圖形:(比較長短、輕重、高矮,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等生活中基本的立體圖形)
3、認識方位: 生活中的前後左右上下的認識
4、統計和概率:幫助孩子按一定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所以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書桌、書包,其實就是在為分類學習做準備。
5、實踐活動
也就是說,孩子們只要學會20以內的加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等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會簡單的比較,認識前後上下左右即可,難度並不大。
而現在很多的幼小銜接只是在短時間內,將這些知識提前教給孩子 ,而忽視了學習能力和習慣的慢慢形成。很多家長重視幼小銜接,但走入誤區:只看重學了多少東西,考了多少分,而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適得其反。
南師附中新城小學南校區副校長 葉薇:
這些習慣沒有培養好,上學之後就會出現「吃老本」的現象,所以你會發現可能一年級學生差異不明顯,到三年級開始兩極分化就出現了,「三年級現象」就是取決於一年級之前,這個幼小銜接的習慣有沒有培養好。
葉薇表示,據她觀察,現在一年級的孩子基本都上過幼小銜接,但她認為將孩子送入輔導班沒有必要。而是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好的生活習慣,這與一年級及以後的學習直接相關。
1、幫助孩子學會傾聽:家長可以在平時和孩子交流中,說完整的要求,讓孩子敘述我對你的要求是什麼。這樣課堂上,他就可以傾聽學生的發言,老師的講解。
2、幫助孩子理解大人的話:大班開始,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要儘量拋棄直白幼稚的語言,嘗試用一些比較複雜的話去說我的要求,讓孩子去理解,這對於小學以後對題目的理解很有幫助。
3、幫助集中注意力:到了小學,孩子要能夠坐足40分鐘, 40分鐘裡面,哪怕注意力能集中15分鐘,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這是我們要去訓練的。
4、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不在乎孩子認識多少字,我們說,閱讀不一定是要多很多的文字,閱讀可以讀圖,比如看繪本,要幫助孩子按照有序的順序。親子閱讀,也可以家長讀,孩子注意傾聽,並且用手指著,按照順序去找繪本的內容,其實這個讀圖的能力到了小學也非常重要。
5、孩子要學會收拾和整理:收拾和整理的能力非常重要,比如一個會自己整理文具、書包,收拾小桌子的孩子,在上學過程中,他的答題習慣也是非常好的。他會有順序地去答題,所以生活中的這些習慣對於學習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建議家長在平常和孩子交流過程中,經常引用一些數學知識,讓孩子覺得數學並不是那麼枯燥,不是那麼高高在上,從這裡去培養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比如:
1、認識20以內的數,幫助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序的孩子,那麼他在認數的時候就不會出現跳數的情況。
2、比較長短、高矮輕重,實際滲透的是比較的能力,孩子要學會找參照物。
3、認識方位,對於他以後,學習東南西北這些更難一點的方位知識是非常有用的。建議家長在家庭中注意用這些方位詞和孩子交流,比如說「請你幫我拿一個杯子,杯子在水瓶的右邊。」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認識方向、方位,培養孩子的方向感,非常重要。
4、統計和概率,主要是幫助孩子按一定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所以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書桌、書包,其實是在為分類學習做準備。
5、估算,在全冊教材中體現是非常明顯的,因為生活中往往估算的運用比精算要更實用。
6、按照老師的要求給孩子準備充分的學具,小棒、小圓片等等。
其實這就是數形結合,因為幫助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去認識數學,更側重的是動手操作,藉助實物操作,把無形的數學知識變得有形、具體、可視、可操作的,更便於理解,而且記憶深刻。
特別提醒家長:幼小銜接時可以注重培養孩子手部精細動作,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用皮筋捆小棒,很多孩子都不會綑紮,這就是我們在幼小銜接的時候其實可以嘗試的。
江蘇教育頻道記者:楊惠
編輯:倪習娟
詳細報導請關注江蘇教育頻道每晚21:30《江蘇教育新聞》
轉載請註明來源:江蘇教育頻道
微信號:
JSBC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