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conference(會議)上,要對你那個report(報告)進行discuss(討論)……」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這樣的中外文夾雜,是不是有點醉醉的感覺?其實稍微留心下,你會發現這樣的情況還不少。看看新聞,滿篇的GDP、CPI、PPI,讓對經濟不是很內行的讀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去看個病吧,CT、B超也會把人搞得暈頭轉向……中外文夾雜真的是一種語言時尚,還是不倫不類的「混搭」?
解放前在上海曾經流行過一種洋涇浜的英語,中英夾雜、再融入些上海口音,就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混合語,不中不洋,不僅當時的「歪果仁」聽了一頭霧水,本地人更是不知所云。「洋涇浜英語」作為當時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產物已經和我們的生活愈行愈遠,但是歷史的車輪行進到現在,我們的耳朵裡又時不時能刮到幾句夾雜著外文的「新洋涇浜」,並且逐漸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改變著我們的語言習慣。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是一種時尚,談吐間夾雜幾個外文單詞顯得特別洋氣,或者覺得這體現了我們開放的心態,但是在筆者看來,這也許只是一種不倫不類的「混搭」。用最近網絡上的一句流行語來說就是: WHAT ARE YOU 弄啥嘞?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文化可以相互借鑑,不等於文字可以直接混搭。
我們的中文確實很古老,古老到它的起源是一個傳說。正因為如此,中文幾千年沉澱下來的韻律感和節奏感是別的語言無法取代的。否則央視詩詞大會為什麼會如此火熱?人們在欣賞緊張激烈的賽事同時,也是集體重溫傳統詩詞之美、中文之美。
而不同國家的語言都有各自產生的歷史情境,它們代表的是另外一種節奏和韻律。它們或許有著和中文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美感,但是直接將兩種調性不同的文字這樣混搭在一起,真的能產生1+1>2的效果嗎?這就仿佛將兩種完全不同科屬的植物嫁接在一起,結出的不一定是碩果,有可能只是怪胎。優秀的文化之間當然是可以借鑑的,但是這種借鑑應該是更高層面的碰撞交流,而不是簡單的文字混搭。
其次,拒絕「新洋涇浜」,不代表拒絕開放包容。
外來詞彙的流行,某種程度上當然是開放的結果。但是我們拒絕新洋涇浜,不代表著回到封閉和保守的心態。我們拒絕的是一種簡單的拿來主義、低層次的文化互動。在網際網路已經將一切互聯互通的今天,信息的流動更加暢通無阻。在這巨大的信息流中,我們對那些有價值的、高尚的文化、文明始終抱著開放包容的心態,因為這些都是人類思想凝成的珍珠。
語言是活的,它應該在碰撞和兼收並蓄中求得發展。當下全球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對那些不斷湧現的新鮮事物,我們的語言體系也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杜絕「新洋涇浜」,我們要更加應該重視外語縮略詞的漢化規範問題,也就是說,怎麼給這些外來的「洋和尚」取個信達雅的中文名。比如在2013年4月,引起廣泛關注的「PM2.5」終於有了中文名稱「細顆粒物」,拗口的「IAEA」也終於有了中文名「國際原子能機構」。這些新事物有了中文名之後,我們對它們的認識也更加直觀深刻了。
最後,我們需要拿出我們的文化自信。
「多少年我們苦練英文發音和文法,這幾年換他們卷著舌頭學平上去入的變化,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聰明的中國人,好優美的中國話……」S.H.E的這首《中國話》曾經大火,並且還登上了春晚的舞臺。這首歌忠實地反映了最近幾年的漢語熱,不必覺得說外文有多洋氣,其實在「歪果仁」眼中,說中文才更時髦。
堅持文化自信,是因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所以,相信堅持文化自信,應該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自覺。
「語言是一座城市,每個人都為這座城市的建設增添了磚瓦。」愛默生這樣說過,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真正認識並且珍視中文之美,讓這座美麗之城穩固、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