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微博上的故事。
一個研究生導師說一個學生做研究老出問題,是非常小兒科的問題。
導師找學生談話,問他為什麼出現這些問題,怎麼辦?這個學生說:「老師,那我把我犯的錯誤重抄100遍。」
一個研究生,用重抄100遍的方式改正他的錯誤,他的內心還是那個想過六一節的小朋友,用罰抄這樣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錯誤。
後來,這個學生老是犯錯,適應不了大學生活, 在學校裡出現焦躁、自殘傾向,經精神科醫生幹預無果後,被學校勸退。
這是個以當年筆試第一名高考分數進入高校的孩子。
最近有一個詞特別火,那就是「空心病」。
這是北京大學危機幹預中心的徐凱文老師最早提出的,他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
他說:「作為精神科醫生,我似乎有權力去發明一種新的疾病,這種疾病跟每個人大概都有關係。」
徐教授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之外,工作之一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
空心病,每個你身邊看起來很正常,就有這種心理疾病。
而且越優秀的人,通常越有這個深藏的疾患。
空心病已被列入精神障礙的一種,我們看一下中國人精神障礙的患病率。
焦慮症的發病率,上世紀八十年代大概1%到2%的樣子,現在是13%,目前,至少每100個中國人當中有13個人是焦慮症患者。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00個中國人當中只有1個人患有精神障礙,而這個數據到200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17.5%,在座有1000個人,我們在座的應該180人需要去安定醫院,都應該看病了,而且未必能看好。
樸樹的父母是北大教授,父親濮祖蔭,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我國&34;發起人之一。在樸樹小學升初中的時候,樸樹就差0.5分沒考上北大附中,後來他回憶父母所說:「你要沒考上,你爸媽都沒法做人。」
93年,他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只讀了一年,在大二選擇了退學。
他對爸媽這樣解釋:我是為你們考的,現在不去了。
後來的樸樹,一直在和心理疾病作鬥爭。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
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當中很多人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
普通現象是什麼?
有人告訴我,「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學習,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活著。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
問題是,藥石無醫,傳統的西方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對他們都沒有效果。
精神科醫生有個拿手的殺手鐧,就是任何重病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他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沒用。
「空心病」的特徵:
第一,條件非常優秀,尤其在學業和事業。
第二,感到空虛、迷茫,人生無意義。
空心病的來源之一
默許父母的期待和自己的對生活的期望重合。
有句流行語: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素質教育已經取得了普遍推廣的今天,我們不可否認,應試教育仍然佔有很大的市場,要想成功,必須在零星半點的分數上下功夫。所以,父母的眼中,北大、清華裡的孩子,就是他們眼中的門面。
背負沉重的價值感,這樣的孩子,從一開始接收父母的訊號:我是為了你好。
潛移默化中,父母的願望就是他自己的願望,或許很長時間內,他們等同於默許父母的期望和自己對生活的意義等同,準許這樣的念頭,根植於自己,
最後,複製父母給自己規劃的人生。
這裡有個有趣現象,高中到大學的階段,特別是大一新生的「空心病」發病最高?為什麼呢?
因為中小學的目標單一,只是朝大學校門擠,而入了大學,反而沒了目標,多元化的價值觀碰撞,你根本不知道這個萬花筒的哪一點屬於你。
而在這個時候,鬆了一口氣的父母,早就撤離。
沒有了身後的指揮棒,心就空了。
空心病的來源之二
只有競爭,沒有感情。
我們為了一個好的談判成果,有時候會排擠他人。我們為了能夠掙到錢,可以放棄作為朋友的道德底線。我們作為一個醫生,可以為了職稱晉級貶低同行的辛苦。
所以,徐教授將之歸結為:價值觀缺失。簡言之,一個人認為什麼是對他最重要的。
一個空心病的人,只去競爭,只去進取,忽視了人的終極意義感,來自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一個人感到人生空虛和迷茫,多半是他的重要關係出現了問題,缺少重要的、與他人與社會親密的關係。
世界上有224個國家,76億人口,900多個島嶼,你和他人相遇的機率大概是在2800萬分之一。
你周圍的人是你的敵人嗎,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財富啊,你周遭和你聯繫最緊密的6個人, 密切的決定了你的生活質量。
那麼,如何將心重新塞滿呢?
首先要區分,什麼是你要的。這個過程可能沒那麼愉快,擺脫原生家庭的紐帶是需要血肉剝離的勇氣的,會痛,會撕裂,但掙脫出來,是真實。
第二,不要害怕踏足陌生的領域,那裡雖然讓你像個初生牛犢,處處出醜,但會帶領你摸索另外的自我。
第三,把握競爭與友愛的尺寸。可以競爭,付出100分的努力,盡全力踮腳要自己要的。也明了,「結果」不是唯一,友愛和善意也是自我交付於這世界的重要途徑。
畢竟,在少年時期就出入心理診所的樸樹,至今30餘年,也唱出了,那些花兒,那麼美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