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娜是兩個娃的媽媽,兩個孩子年齡一樣,一起玩,當然也一起吵。
那麼當兩個娃因為爭搶同一個玩具而吵起了架,作為父母怎麼辦呢?
謝娜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她會趁孩子不注意,把玩具往天上一扔,裝作玩具不見了,然後故意帶領孩子到處找玩具「這裡有沒有?」「我們一起看看是不是藏在那邊?」
孩子們把剛剛的爭吵全忘了,在媽媽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遊戲當中去,玩得不亦樂乎,孩子們在這種「遊戲」中,既化解了矛盾,又增添了與媽媽同樂的親子趣味。
蘿拉・馬卡姆 《好孩子不是罰出來的》裡說:只要父母耐心的杯子永遠是滿的,確保有足夠的快樂和時間與孩子一起分享,孩子就喜歡與我們相處,就會變得更加願意配合。
父母可以多放下手機,抽出時間,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做孩子可以同瘋同樂的好玩伴。
家長要明白,孩子雖然是借父母而來,卻不屬於父母。孩子有獨立的人格,有獨立的思想,父母沒有權利硬性支配或者決定孩子的一切。當你對孩子有要求,也要允許他要求你。
小時候曾經特別羨慕一個好朋友,我們放學後都遲遲不願意回家,因為覺得除了作業,太無聊。
而她不,她每次跟我們玩以後,開開心心跟我們說再見,飛奔回家。
有一次我去她家找她玩,終於知道了她願意回家的原因。
去的時候,她爸爸媽媽幫她撐著皮筋,她在快樂的跳著,她跳完了,很自然的去撐,換她媽媽跳!她媽媽帶點笨拙的跳著,一家人哈哈大笑!
這一幕看在眼裡,我著實眼熱,原來爸爸媽媽也可以玩我們的遊戲,並且還那麼開心!
做一個好的玩伴,不是敷衍的陪著,要從遊戲中都獲取到快樂,孩子會感受到彼此的快樂!
宋慶齡說:「我們往往一看到孩子在玩,就覺得不對頭。其實玩是孩子生活的需要,通過玩可以發展孩子的體力和智力,培養集體主義思想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而且適當的玩有助於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正如成年人的文體活動能夠促進生產積極性一樣。」
父母跟孩子一起玩效果會更好!
有的父母甘願放下身子與孩子一起玩很幼稚的遊戲,比如說:爸爸當娃娃,寶寶當媽媽,寶寶模仿媽媽照顧孩子的一些小細節,幫忙戴帽子,擦口水……
這樣不僅有助於孩子觀察力的提升,也有助於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更在玩的過程中培養孩子與父母的感情。
父母不應該時時刻刻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或者伏下身子,與孩子在同一高度,多玩玩孩子們的遊戲吧!
我有一個朋友,她特別喜歡跟孩子玩遊戲,並且她玩得很有智慧。
跟女兒玩過家家的時候,給娃娃換衣服,她就會及時告訴女兒:「娃娃要換衣服了,來進房間關好門。」「娃娃的小裙子,不能隨意掀開哦」「如果陌生人觸碰小屁屁,是絕對不可以的」……
在玩做飯遊戲的時候,她會提醒女兒:「聞一聞有沒有煤氣味?」「不能隨意去動燃氣開關,會有危險」「擇菜是把老葉子去掉,洗菜要用清水反覆衝洗」……
她女兒的很多生活小常識和小技能都是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就記住和掌握的。
與孩子一起玩動手又動腦的遊戲,孩子會帶給你想不到的驚喜!
@與玥寶共成長:手機佔用了爸爸媽媽太多的時間,對孩子我們的耐心不是那麼足夠,面對孩子的邀請:爸爸媽媽,來陪我一起玩吧?
我們經常會說:去去去!自己到一邊玩去,別煩我!
孩子很快就會長大,在他們還願意與我們分享遊戲的時候,多陪陪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