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面對新事物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膽怯或者恐懼的心態,這可以理解,但如果是平時和同學甚至父母說話聲音都很小的話,有可能就是有敏感的情緒。
家長如果沒有注意到,一味強調讓孩子大點聲,未必有效果,還有可能讓孩子更加害怕和自卑,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從提高孩子的自信開始。
平時家長應該注意與孩子交流的方式,不要總用嚇唬或者恐嚇的方式去管教孩子,這些威脅在家長的眼中看起來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他們分不清現實與幻想。
經常會被家長說出的話嚇到,時間長了就會形成怯懦膽小的性格,說話聲音都不敢大聲。安全感是保證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第一要素,時常被恐嚇的孩子終日生活在恐懼和擔憂之中,即使在白天也會惶恐不安,晚上更是噩夢不斷,這些都是家長認為「沒有什麼」的嚇唬造成的結果。
有研究表明經常受到威脅恐嚇的孩子反應會比一般人遲鈍,因為孩子受到驚嚇之後往往會因為害怕而畏畏縮縮,不敢想不敢做,這樣容易導致思維僵化,行為呆板。
同時也會因為缺乏安全感,孩子更容易變得自卑害怕與人交往,害怕接觸新事物。這種自卑甚至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欲。
小時候正是孩子應該精力旺盛充滿無限活力的階段,如果經常被大人的恐嚇或者威脅教育,他們就會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嘗試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家長要知道,越是有效果的「嚇唬」對孩子心理傷害就越深,正是因為他們對家長所說的深信不疑,才會讓這種教育方式奏效。
嚇唬能夠換來孩子暫時的安靜和聽話,但並不能讓孩子真正明白道理,也不會接受家長的教育。
如果只通過讓孩子害怕和不安從而達到聽話的目的,這種教育方式有的時候比家長的冷漠更有殺傷力。
在人際交往中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很正常,但如果自己家的孩子總是處於「被欺負」的地位,時間長了也會變得膽小敏感,不光是欺負別人的孩子需要教育,被欺負的孩子一樣也不能只被家長保護在懷中,同樣也要接受教育。
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不僅是要維護好孩子的權益,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如何學會與他人和平共處,不能欺負別人也不能被別人欺負。
孩子也是因為不會正確的人際交往模式從而導致被欺負的,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先不要讓他們害怕與人交往,和同齡人在一起的時候要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心裡不願意做就沒有必要為了迎合別人而附和。
當孩子對上學或者上幼兒園表現出怯懦畏懼心態的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衝他們發火,或者只是說一些「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去,為什麼你不去」這樣指責的話。
而是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去上學,當了解到他平時在人際交往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要對孩子說「別人欺負你,你就欺負回去」,這樣只會激化孩子與周圍人之間的矛盾,讓他更加被孤立。
大人的抱怨和訓斥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卑,因為羞愧感而討厭與人交往。面對孩子的畏難和委屈情緒,家長首先要敞開懷抱,給他們足夠的安慰,先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然後引導孩子說出事情的經過。
在面對自己孩子的問題上家長很難保持客觀,很容易覺得都是對方的問題,所以可以選擇找對方家長或者老師談一下這個問題,從別人的口中去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而不是只聽孩子的一面之詞。
相對於傾聽,眼下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先搞清楚欺負人的孩子是無心還是惡意,如果對方並非故意,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誰都有犯錯的時候,寬恕對方的同時也能讓自己內心沉重的壓力減輕,何樂而不為。
但如果對方是故意的,就要及時找到對方家長和老師溝通,將更嚴重的欺負行為扼殺在搖籃之中,最好是兩個小朋友當著家長的面握手言和。
孩子之間的事情很多時候是家長越幫越忙,需要客觀全面地了解事實的基礎之上再找對方家長或者老師,建議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解決辦法,只要家長做好他們安全的港灣,給他們足夠的自信和支持,相信孩子就能夠從日常交往中提升社交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多給孩子支招,教給他們一些反欺負的技巧,這種技巧不是「他打你你就打回去」這樣簡單粗暴但不能解決問題的做法,而是一些更加智慧並且能夠一勞永逸的做法。
根據實際情況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可以是父母小時候親身經歷使用過的辦法,也可以是書上看來的小技巧,不建議鼓勵孩子動手,一方面動手對自己和別人都是傷害,另一方面會養成孩子暴力的性格,有可能讓他從受欺負的對象變成欺負別人的人。
可以正當防衛,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但不能以暴制暴。
膽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內心的恐懼和膽怯情緒,造成孩子害怕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究底還是因為他們內心敏感,對外界的反應很在意。
如果性格天生內向,孩子說話聲音小這個問題就是性格特徵,無法糾正只能儘可能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升人格魅力。聲音是一個人性格最真實的反應,孩子最不善於偽裝,害怕就是會音量降低,他沒有辦法像那些性格開朗外向的孩子一樣說話粗聲粗氣聲音洪亮。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培養出屬於他們說話的方式,說話聲音不大沒關係,只要足夠溫柔和有條理,別人一樣會注意到他。
最主要的是家長要經常鼓勵他們,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敢於和陌生人交談,和別人說話的時候也能有底氣。
增強自信的方式不是簡單和孩子說一說「你真棒」「你能做到」就行的,而是可以從更多側面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性,比如說培養孩子一個興趣愛好,讓他們用自己的實力來獲得他人的稱讚,這樣自信心自然就會提高。
又或者多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們在集體中找到價值感,並且能多和同齡人溝通交流,也能讓孩子增強自信,獲得更多人際交往的能力。這是一個逐步強化的過程,家長不要心急,只有堅持不懈並且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