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們,在本書的開始,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大家一個消息。國內絕大部分大學的本科教學,不是瀕臨崩潰,而是早已崩潰。 」
——交大生存手冊開篇語
大家好,主頁君今天分享一篇文章,安利《交大生存手冊》。雖然是寫給交大人的,主頁君跑去翻了翻,還以為作者給我的大學生活安裝了攝像頭……
讀完這篇,下個學期的你也許會過得不一樣。
如果只能給大學生推薦一本寶典,作為復旦學子我一定會推薦這本《上海交通大學生存手冊》。
作為國內首本學生自發編寫的大學指南,它整整影響了一代人。
從績點到保研,從工作到落戶。所有問題你都能在 gitbook 上一個名叫 SurviveSJTUManual 的項目裡獲得解答。
交大官方並沒有參與過手冊的編寫,全部是學生組織,因此內容也很開放。編者甚至在前言註明了:如果你有問題或者建議,請提 issue,外校學生也行。
在國內這種教學環境下,有學生反思本科教育,展開公共討論,本身就足夠珍貴。
更難能可貴的是,《交大生存手冊》裡面的建議普適性極強,以至於真的做到了穿越時空。
這本手冊誕生於 08 年,還是 3G 時代的產物。12 年過去了,房價飛漲,高考制度經歷了好幾輪改革,學生們的就業取向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今天學生們擔憂的問題,10 年的學生可能聽都沒聽過。
但交大生存手冊的神奇之處就在於,直到今天它還在被討論。
有人說:「如果重返大一,我一定會參閱《交大生存手冊》。」
還有人說:「第一次看到它感覺三觀被毀,作者瞎幾把說。結果後來這個小冊子講到的現象就像預言一樣發生了。」
但我推薦它的原因是,交大生存手冊直指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我們能從大學教育裡獲得什麼?」
渾渾噩噩浪費掉四年幾乎成了大學的常態,而種種現象就像交大生存手冊裡提到的那樣:
「現實總是令人遺憾的。我們當中太多人已經習慣於沿著那一成不變的「典型成功道路」前進:中考,高考,考研,出國.數不清的人們在埋頭趕路。走在前面的已然迷失,跟在後面的卻還未開始思考。這不應該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精神。」
而什麼理念才是我們應該一以貫之堅持的?《交大生存手冊》同樣給出了答案:
「我希望幫助各位讀者做到的,絕不是簡單的拿高分、或者順利畢業。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讀者一些新鮮的思考,讓同學們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不同的風景。
至少在讀過本書之後,各位讀者應該能夠有勇氣、有智慧,去發現並挑戰那些比上課更為重要的追求。」
我最想和新生們說的也是這個。四年短暫,請你時刻保持好奇和質疑,探索你真正渴望的人生。
聊到《交大生存手冊》,就很難繞過這個石破天驚的開頭。
「各位同學們,在本書的開始,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大家一個消息。國內絕大部分大學的本科教學,不是瀕臨崩潰,而是早已崩潰。 」
狠嗎?狠。但接下來還有更狠的。它把所有的本科教育都一棒子打死了:
「我無意爭論是否復旦、中科大、或者清華、北大是否比我們崩潰的更少一些——這種爭論是沒有意義的。」
「我只是看到了無數充滿求知慾、激情、與年輕夢想的同學們,將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滿希望與信任地交給大學來塑造。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但我覺得,他說的對。一個有力的證據,或許就是今年掀起廣泛討論度的「985廢物小組」。
兩個標籤的衝突如此激烈,以至於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這裡每個人的痛苦都是真實存在的:
「臨近畢業不知道自己應該找什麼工作,各種行業都投了卻杳無音訊。」
「考了 3 年的研,還是沒考上滿意的學校。」
「辛苦念到研究生,最後賺的還沒有農民工老爸賺的多。」
確實是上了好大學也不能保證一個好人生。
但他們的困境並不是自己的錯。
當一個現象非常廣泛時,我們就不應該只在個人身上找原因,試圖用用一句輕飄飄的「不夠努力」帶過。
《交大生存手冊》說的本科教育早已崩潰,其實就是目前教育體制的缺憾:
高中太緊,大學太松。剛從高中出來的學生們,還沒有自我意識就被扔到了放養的魚塘裡。
高中一切要向考上好大學看齊:壓縮課外時間,專注於訓練刷題技巧。
剛上大學卻又沒人指導了:老師上完專業課就走,教學計劃千篇一律,考試通過的標準也在不斷降低。
於是剛高考完的小孩就很容易把大學看成是一種延遲滿足,接著自然而然產生一種誤解:
大學不就是用來放心輕鬆的嗎?
這種缺憾不只是 985 的孩子們才有,因為絕大部分人回想起大學也會很遺憾:
學也學了,玩也玩了,但學又沒學到正經東西,玩也玩得不那麼盡興。
最後回憶起自己的大學生活,無非就是談了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愛,打了一陣子當時比較流行的遊戲,參與過幾個看似正式的校園活動,熬了幾個通宵終於沒掛科。
但自己喜歡什麼?
不知道。
以後要幹什麼?
不清楚。
總覺得自己能混一年,然後再混一年,結果一不留神就畢業了,一下不知所措。
但我並不鼓勵你繼續像高中一樣拼死拼活努力刷分。大學的自由是可怕的,卻也是寶貴的。高考思維是大學生活裡最要不得的一件事,不要以分論英雄。
在此我想繼續引用《交大生存手冊》的一句話:
請務必牢記:大學四年留給你的是你的人生,在你畢業之時,那一串蒼白的分數其實就已經作廢了。
當然不能說 GPA 就一點用都沒有,不管是保研還是申請學校,還是要看績點的。
在不浪費其他時間的情況下,績點肯定是越高越好。至少比起窩在寢室打遊戲,還是帶上書本去自習室更能培養一個人的耐心和思維能力。成績好多多少少也能提升一的自信心。
但它絕不應該成為你唯一追求的東西。因為 18 歲以後人不是靠分活著的,你會逐漸進入到一個多維度的評價體系裡。搞學術看的是思維能力和研究成果,找工作看的你的實習經歷和工作能力。
知乎上有很多關於大學應該怎麼過的答案,我很認同答主@牛岱寫的這個:
大學生最可怕的不是無事可做,相反,是被一大堆自以為有意義實則無意義的事情過度的消耗,自以為提升自我,實則百無一用。
真正能改變一個人的,讓一個人脫穎而出的是有目標,有特點,有能量的持續努力。
最重要的不是讓自己忙起來,而是要給自己留出足夠的空白,然後把大塊的空白真正投入到對你有意義的事情上。
關於什麼才算有意義見仁見智,我個人感覺這個定義可以很寬泛。
功利點說,抓緊多找實習,為以後找工作踩點算有意義;泡實驗室發文章算有意義;拉上同學嘗試搞事情,比如策劃活動或者搞點創業項目也算不錯。
但那些讓你獲得了真實快樂,讓你得到成長的事也很值得一做。
在大學認真談過戀愛的人,至少體驗過深入的親密關係;聽過那些和本專業沒什麼太大關係,卻很有意思的通識課,多少也能開拓視野;雖然大部分的社團和學生組織履歷在找工作裡都發揮不了什麼用,但你也會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這個過程裡找到點燃你熱情的事是最理想的。
如果沒有,那麼至少你也會知道自己不合適什麼。
說到底,念大學最關鍵的是自我發現和自我驅動。
《交大生存手冊》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圍繞著這一點展開的,關於要不要讀研,要不要留學,要不要工作它都給出了答案。
而那個答案非常明確,就是你是否願意。
《交大生存手冊》說:
「當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始進行獨立研究的時候,你最需要的,是興趣。不要說,「有研究經歷好出國」,不要說「沒什麼其他好出路所以選擇做研究」。
浩然高科技大樓下的白骨告訴我們,沒有興趣的徒勞堅持通常是很危險的。在科研這條道路上,只有對一門學科的喜愛,才能成為你唯一和全部的動力。
這個喜愛不應當是抽象的,喜歡某門學科和喜歡某項運動從道理上很相似:比如你說喜歡籃球,你一定不會是因為看到那個球在地上滾就覺得很興奮,而是因為你對籃球作為一項競技運動有足夠的了解,所以才喜歡打,或者喜歡看籃球。
喜歡一個學科也是一樣,無知的興趣一定是蒼白的。」
《交大生存手冊》給出的答案是:
「出國讀書的人各種各樣的理由不一而足。不過,我們希望你擁有的是一個「積極」的理由,也就是說,你是為了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而選擇出國這條道路,而不是因為你厭倦了當前的生活、想逃避現狀而走上這條道路。
在出國的問題上,這山看著那山高的心理是極其可怕的。
如果在一個對你的血統沒有歧視的國度裡,在一個競爭並不算激烈、甚至生活上還稱得上有保障的社會中,在一個對你來說沒有任何語言、文化障礙的環境下,你都算不上一個成功者的話,你有什麼資本可以奢望在出國後,自己能夠搖身一變,以勝者的姿態生存下來?你又有什麼理由不繼續失敗?你怎麼就那麼自信地說因為我在國內做不好,所以我出國就能做好?
成功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成功方式,但是失敗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會有完全相同的失敗方法。
海的那邊,一樣很殘酷。」
「校園相對穩定安逸的生活在已經成為「社畜」的人看來是非常奢侈的。」
「每年我們看到保研後都有無數人後悔,我們也能聽到工作的人對讀研的無不羨慕。這都是圍城心態。一些工作的人懷念讀書的生活,覺得讀研更好,比做打工仔更有前途;但讀研的人又覺得還是工作好,可以賺錢和積累經驗,也不用和某個討厭的導師在一起工作。
只有自己擺正心態,明確自己想追求什麼,才可能有正確的選擇。」
每到畢業季這些問題都會重新衝回知乎熱榜,因為大家都會被這些問題拷問一遍,怕選了這個耽誤了那個,怕一個決定就耽誤了終身。
很難說哪個選擇能夠達到利益的最大化。但我覺得,選自己喜歡的比不喜歡的強,至少你不會後悔,你會心甘情願為之負責。
我不是鼓勵大家都要按照《交大生存手冊》建議的那樣活。
因為作為一個大學績點全班倒數,一畢業就工作人來說,《交大生存手冊》裡的很多建議對我也並不是適用的。
但我覺得它最珍貴的地方就在於告訴我們:如何過好大學生活,道路遠不止一條。
今年《交大生存手冊》開始更新,新版序言裡有一段話我尤其喜歡。
「我時常調侃我的人生非常失敗,一把年紀卻一事無成。
羨慕別人本科畢業就年薪百萬;
羨慕別人還沒畢業就發頂會論文;
羨慕別人拿一把offer;
羨慕別人有好看的女朋友。
但是這些都只是自嘲和口嗨, 只為了給落寞的靈魂找到一絲安慰,給受盡生活折磨的心靈一個發洩的方式。
正如上文所指,我依然想找自己的目標,走自己的路。如若讓我與他們交換人生,我也是決計不換的。」
我也一樣。回顧我的大學四年,我有時也會以「失敗者」自居。
懊悔自己為什麼沒有好好聽中文專業課,以至於我現在寫稿子經常覺得力不從心。
懊悔自己當初績點太差,以至於失去了很多交換交流的機會。
但是如果讓我和其他人交換人生,我也是決計不換的。績點最差的那個學期,我拿了 3 個 C 和一個 D ,全班120 個人我是倒數第 10。原因很簡單:我有個必須要去的實習。
那應該是行業裡最厲害的平臺,實習期至少 3 個月起,但我暑假過了一半才接到面試通知。
我去了,最後的結果是我一個月都沒上課,10月份才回到上海。8 月和 9 月我都寄住在北京親戚家裡,每天公交—地鐵—騎車來回通勤三個小時,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新媒體的入門到精通。
這是個我很滿意的決定:畢業時我沒費多大勁找工作,都是工作找我。一年前實習過的這個頭部大號給我打了 6 個電話,一定要讓我入職,於是我得到了第一份工作,經歷了人生中最寶貴的兩年。認了很多優秀的前輩,學到的經驗也將受益終生。
所以我想,沒有比這句話更適合結尾的了——「請你找自己的目標,走自己的路。」
真正值得思索的問題只有一個,就是如何找到自己的聲音。
主頁君按:
《交大生存手冊》的連結,我們已經為你放在了閱讀原文裡。
如果你考慮要出國深造,強烈建議你先讀這幾章:
尤其「為什麼要出國」這一節,作者說了赤果果的大實話。
這也是BeBeyond做留學申請不採用中介的模式,而是諮詢和輔導結合,並且堅持要和大家打磨自我認識和career path。這些工作不僅有利於大多數同學把申請做得更好,也讓少數同學看清道路,從出國或深造的道路上撤退:
申請文書寫了16版。然後,我決定,不出國了……
我們相信,每個人應該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如果你也相信這一點,BeBeyond的留學諮詢和服務模式,一定會是你最喜歡的一款。公眾號後臺發送「諮詢」,獲取我們的諮詢預約方式
1999年成立於芝加哥,專注於個人發展(Personal Development)的留學諮詢機構。
周一 英國申請分析
周二 留學申請故事
周三 嘉賓講座預告
周四 留學新聞精選
周五 諮詢案例分析
回復2查看100個學長學姐的分享合集
回復諮詢預約一對一諮詢
了解BeBeyond服務如何基於你個人情況
進行申請競爭力評估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