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民國時代,課本插圖便已風靡全國。
一場新文化運動,讓西方的學術研究進入了中國,影響了中國教育的發展。讓國語教材的編寫者們開始注意兒童所特有的身心發展特點。
「實用主義」和「兒童中心」的影響,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有了一定科學的理解,於是教材也開始貼近兒童生活,順應兒童心理發展。因此,在低年級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大量出現了小孩、小動物、小物品的形象,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故事類插圖,在教材編寫之前就已經存在大量的藝術作品了,教輔在選用配圖的過程中,在畫作基礎上簡單處理,也就能夠完美貼合課文。
在1991年試用版的初中英語教科書裡,李雷和韓梅梅、英國的Green家庭、加拿大的Read家庭、美國的King和Smith家庭的人物形象,都是由時任人民體育出版社美術編輯的王惟震擔任主畫人帶領團隊全套承包的。
後來,由於他在兒童讀物圖畫中的豐富經驗,編寫小學、初中語文教材時,也把插圖工作統統承包給了他,基本上我們看過的故事類配圖都是他專門為課本繪製的。
比如我們的少年閏土
「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 讓我們蕩起雙槳,
小船兒推開波浪,
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
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
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風景紀實類配圖,這應該是最簡單的了,可以直接找到原型,像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而最後一類解說型插畫,一般在理科課本上見的比較多,比如生物課本中輔助理解蛋白質的配圖
(克裡斯·維斯伯格,加拿大女子職業健美運動員,在1984年獲得了北美健美錦標賽女子組重量級冠軍)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知大家發現沒有呢?
看看這些帝王,怎麼看怎麼像呢?
「我就說這一章好像學過了,插畫看著好眼熟」
沖天眉、倭瓜臉、腫臉泡、鷹鉤鼻、小鬍子=通用模板,換個造型就vans!
這些人物的畫像引自明代畫家王圻、王思義父子之手,大部分收錄在《三才圖會》這冊圖書的「人事卷」,是父子用來記錄歷史名人肖像的,這裡面收錄的人物,長相基本是比較相近的。
不過這也不能怪王氏父子,因為這些人物畫像,均引自他們那個年代的史書《歷代古人像讚》。
這本書記錄了元代以前諸多帝王和歷史人物的肖像,也是刊刻最早的版畫人物肖像畫集,收錄了自伏羲至黃庭堅共88幅人物畫像。(88人一副面孔)
因為《歷代古人像讚》在當時有著很高的歷史地位,於是王氏父子編繪《三才圖會》的時候引用了裡面的人物畫像;又由於《三才圖會》也在後來也有很高的歷史地位,於是教材編寫之時,又參考了《三才圖會》裡的人物.
歷史相似得仿佛俄羅斯套娃。
看到這些圖片,想起了上面的淚水,汗水和口水... 也是獨特的青春記憶了。
—— 圍繞學生 關照學生 服務學生 ——
聯繫郵箱
qustxzz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