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人在自我介紹時總會自豪地說:「我是雷鋒家鄉人!」
走近
雷鋒
時 間:2012年 2月27日
地 點: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
講述人:舒民僕 李芳
採訪人:北京晚報記者 陳坦
在這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記者走進了雷鋒的故鄉——長沙市望城區。雷鋒紀念館廣場上,人們聚集在這裡,靜靜地感懷雷鋒。這裡不是望城海拔的最高點,卻是每個望城人心中最尊崇的聖地。72年前,貧苦的「庚伢子」在這裡出生;18年後,改名雷鋒,他帶著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激情奔向鞍鋼。整個望城,就像是一本無形的日記,半個世紀以來,每個故事都鐫刻在人們心裡。它見證瞭望城人對雷鋒的追慕與堅守,見證了這座城市美德血脈的蓬勃奔湧。「家鄉人學雷鋒,雷鋒活在每個人心中」——這是望城人真實的心聲。
校外老師「管」出好家長
21年前,望城的優秀教師舒民僕離休了。他幾次婉言謝絕高薪執教的機會,毅然選擇了在橋驛鎮雙塘小學辦起全縣第一所家長學校。
當時,該校200多名學生中,不少有厭學情緒,有的還染上了吸菸、喝酒、打牌、偷竊等惡習。究其原因,與學生家長自身素質不高和對孩子的管教無方有關。於是,他配合學校,給家長講課,致力於提高家長的素質和管教能力。
舒老師懷著一種大愛,使一些有惡習的學生「歸正」。雙塘小學的校風和學風也有了極大的改進,一躍成為全鄉先進學校。這所家長學校一辦就是10年。家長學校的成功舉辦,不僅改變了雙塘小學的面貌,也引發了雙塘村社會風氣的變化,村民視校如家,共管學生。
舒老師除了辦家長學校,還把很多精力集中在了校外輔導工作上。舒老師的足跡,遍布橋驛鎮的每所學校,還遍及長沙縣北山萬谷嶺小學和望城區丁字鎮、開福區霞凝鄉等數十所學校。一次他到萬谷嶺上輔導課,往返30多裡崎嶇山路,走著走著突然感覺肛腸下垂,他忍痛用手將它揉進去。
餓了,就坐在路旁石板上啃冷饅頭;渴了,就喝山泉。2010年,舒老師的身體已很衰弱,但他仍堅持上課。4月8日,他在橋驛中學上課時突發腦溢血,幸虧及時送醫,才化險為夷。
農家女備桌椅「請」人看書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或許,望城區星城鎮的農家女李芳,一開始並沒有想過這麼多文縐縐的道理。直到有人把這些話送給她,這個湖南省內第一家正式註冊成立的民辦圖書館創辦人,竟還有些迷惑和羞澀。記者看到,在這座小小的圖書館裡,60多張課桌前坐滿了聚精會神閱讀書籍的人,如饑似渴,心滿意足。
2008年6月,「師友圖書館」在星城鎮東馬小學附近開張了。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圖書館,一點也不像城裡隨處可見的書店,倒更像一間閱覽室:除了書架,書屋裡還有60套課桌椅,是為看書的人免費提供的。
書好自有香。附近學校的學生們背著書包來了,鄰居們放下麻將來了,還有些更遠的,趕集的時候也忍不住來轉轉……李芳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個圖書館會成為大家汲取知識的小天地。
「雷鋒日記」消防戰士續寫
望城消防大隊的「雷鋒日記」,每個消防戰士人手一本。摞起來放在一起,就是一部「愛心簡史」。每年,一批批老兵退伍,帶著「雷鋒日記」離去,把愛心的種子散播到各地;一批批新兵來到,又把奉獻和收穫寫進日記。
說起望城區公安消防大隊,望城人無人不曉,幾十年如一日,雖然官兵換了又換,卻始終續寫著雷鋒精神,被望城人稱為「雷鋒部隊」。一位住在望城大半輩子的老人告訴記者,當年發生在望城的一起車禍讓人們記憶猶深。那是2009的一天,長湘公路戴公橋村路上,出車禍的大貨車埋在廢墟中,裡面有4個人被困,情況危急。「官兵們可是徒手相救啊!」老人說,戰士們爬上廢墟堆,把阻礙救援的大石塊、鋼筋水泥塊一塊一塊地搬開,戰士們的雙手都磨出了鮮血。在救援過程中,官兵們發現廢墟中有大量的煙花爆竹,為了防止意外,他們再次爬上廢墟投入救援。「天乾物燥的,要不是官兵們發現得早,那些易燃品肯定會出事。」老人說,有消防官兵在,望城的老百姓每晚都睡得特別踏實。
每天都是望城人的「3·5」
望城居民說起雷鋒紀念日,都這樣表達自己的感受:「每天都是望城人的3月5日,我們學雷鋒絕不僅僅是一天。」
隨著人們學習雷鋒積極性的不斷增長,望城人學習雷鋒的愛心活動也變得越來越豐富。「最早的時候,我們就是放個打氣筒在門口,寫上『免費打氣』,為騎車人提供些方便;或者清掃街道、服務敬老院;現在,光我們社區就建立了八個志願服務隊,扶貧幫困、文明勸導、文化宣傳、真情為老……」高塘嶺社區「雷鋒志願者工作站」負責人熊惠玲說,這些學雷鋒活動離日常生活越來越近了。
本報特派記者陳坦 湖南報導
文並攝 J199
80後記者讀雷鋒
-陳 坦
在望城,孩子們聽著雷鋒的故事、讀著雷鋒的日記、唱著雷鋒的歌曲長大,他們有可能不知道周杰倫,但是沒有人會不知道雷鋒;望城人在外地,自我介紹時總會自豪地說:「我是雷鋒家鄉望城人!」雷鋒,是望城的驕傲、望城的名片。
幾十年來,雷鋒的名字不曾隨著歲月的流逝褪色,相反,歷經時間的磨礪綻放出更奪目的光彩。紀念雷鋒,家鄉人最質樸的方式就是用各種形式留住雷鋒,讓雷鋒與家鄉人永遠在一起。J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