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謝你們了,讓我妻子和孩子平安!」7月10日,在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胡某拉著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醫生的手直說感謝。原來,妻子肚子中的寶寶在剛孕27+2周便來到了人間。經過69天的積極救治,小寶寶成活下來並順利出院。
該院新生兒科主任王珏介紹,患兒胡某菊,27+2周早產兒,出生體重960克,第二胎第一產。母親第一胎因宮頸機能不全自然流產,雖然此次妊娠孕17周時在醫院進行了宮頸環扎術,卻還是在宮內妊娠27+2周時發生先兆流產,於4月29日剖宮產娩出寶寶。
孕母產前已在當地醫院保胎治療2周,寶寶生後出現氣促、呻吟、呼吸困難、發紺等危重症狀,當時特意參加陪產的新生兒科醫生急予清理呼吸道後發現寶寶仍有明顯的呼吸困難、發紺,遂立即行氣管插管、復甦囊正壓通氣轉入新生兒科。
到新生兒科後予告病危、置暖箱保暖,心電監護、呼吸機輔助呼吸等一系列救治措施,但生後有氣促呻吟、呼吸困難等症狀呈進行性加重,床旁胸片提示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綜合病情確診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此病系早產兒較常見的併發症。
該院新生兒科何純濤醫生經過跟家屬及時溝通後,在第一時間就通過氣管插管內給予了固爾蘇(肺泡表面活性物質)並勻速滴入後接呼吸機輔助呼吸,為成功救治該寶寶贏得了非常寶貴和充分的搶救時間。
因早產兒生活能力低下,考慮各器官發育不成熟,臟器功能不完善,易出現感染、硬腫、NRDS、血糖不穩、體溫不升、NEC、呼吸暫停等併發症,後期的治療周期長,需要長時間通過靜脈輸液幫助寶寶度過一道又一道的難關,這時為寶寶儘早建立一條通暢的「生命通道」迫在眉睫。
周冬強主治醫師連夜加班緊急為患兒順利進行了臍靜脈置管,成功解決了前期寶寶由於體重小、血管細、外周靜脈穿刺困難等難以建立靜脈通道的難題,並於7天後改PICC置管,為患兒建立了一條持續的生命通路,保證了寶寶後續的治療和營養物質供給。」 新生兒科主任王珏說。
王主任介紹,入新生兒科後患兒先後給予有創呼吸機、NCPAP輔助通氣及箱內給氧等呼吸支持,抗感染、防治出血、護心護腦、靜脈高營養支持等對症治療。寶寶住院期間曾反覆出現呼吸暫停、腹脹、消化道出血、感染、貧血等等諸多併發症,都在醫護人員團結一心,積極討論、及時和不斷調整優化、精細化治療和護理下,寶寶順利闖過一個又一個隨時可能加重病情危及生命的難關。
為使患兒能夠儘快順利出院及增強新手媽媽護理好寶寶的信心,待寶寶病情穩定後,新生兒科護士耐心跟寶寶父母講解、現場演示、培訓早產兒相關撫育知識及護理方法,並且還讓寶寶媽媽每天進入新生兒病房給寶寶行「袋鼠式」護理,為寶寶的順利出院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寶寶在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住院第51天時體重就已達2.0kg,所有併發症都得到控制,生命體徵平穩,達到出院指徵,但其家屬由於擔心寶寶體重小,自己撫育寶寶經驗又不足,更擔心寶寶回家後可能遇到難以應對的護理問題,為保險起見,要求繼續在住院治療。7月6日(住院總計69天)寶寶體重已增長至2.5kg,且自行完成足量50ml奶量,順利出院。
瀟湘晨報記者張樹波 通訊員王文娜 王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