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眼看江蘇——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江蘇「76條實施意見」釋放多重效應

  臺企轉型提質增效、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臺青來江蘇拓業熱情增高……14日,江蘇省臺辦主任練月琴在南京用數據說明,江蘇《關於深化蘇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實施意見》(以下簡稱「76條實施意見」)正釋放多重效應,臺胞更有獲得感。

  連日來,江蘇省臺辦邀請兩岸媒體記者走訪江蘇多地,開展「惠眼看江蘇——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

  去年2月28日,國務院臺辦等多部門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條措施」)。此後,「31條措施」在大陸各地持續落地。

  江蘇於去年9月12日公布「76條實施意見」,幫助在蘇臺胞享受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目前已實施半年多時間。

  臺資在江蘇體量龐大。練月琴介紹說,江蘇是臺資在大陸最密集的聚集地之一。到2018年底,江蘇累計批准臺資項目超過2.7萬個,實際到帳臺資超過780億美元。

  具體到「76條實施意見」釋放效應,練月琴表示,在推動臺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方面,去年有32家臺企生產車間被評為「江蘇省級示範智能車間」。

  在落實臺企稅收優惠方面,江蘇已有近700家臺資企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

  針對臺商臺企融資難、融資貴的現實困難,江蘇幫助臺企對接大陸資本市場,推動23家在蘇臺企在大陸成功上市(掛牌)。

  練月琴說,臺灣青年來江蘇實習就業創業,熱情比以往高,人數比以往多,創業也富有成效。2018年,江蘇面向臺青提供實習就業崗位超過4000個,臺青創業項目及團隊達270多個。該省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達12家,數量居大陸第一。

  對應「76條實施意見」,江蘇各地也為臺胞「量身打造」了地方性舉措,如「南京75條」「蘇州55條」「崑山68條」等。「不管多少條,這些政策的初衷是讓臺胞在江蘇投資有安全感,發展有獲得感,生活有幸福感。有了這3個『感』,就會有歸屬感。」

臺青「創客」赴江蘇拓業熱情高

  在南京江北新區海峽兩岸科技工業園一棟玻璃幕牆構築的樓宇中,不時有臺灣年輕人出入,諮詢自己的創意落地能申請到怎樣的優惠條件。

  國務院臺辦等多部門發布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已實施一年有餘。很多地方配套舉措包含真金白銀,涉及臺青創業輔導培訓、融資支持、資源對接等方方面面。近日,兩岸媒體記者走訪江蘇多地,與臺灣青年暢談在大陸創業的見聞和感想。

  既往政策「禮包」正疊加釋放「磁吸」效應。走訪中記者發現,臺青「創客」赴大陸拓業熱情高。「心大舞臺大」「愛拼有回報」,是很多臺灣年輕人的內心寫照。從網際網路、文創體育、智慧科技、生活服務到現代農業,臺青在大陸拓業的切口五花八門,機緣也各不相同。

  「70後」的臺灣「創客」錢振漢去過大陸多個城市,最後留在南京,如今是伊諾光點創夢基地總經理。他的「創業內容」就是吸引更多臺灣「創客」在大陸孵化。

  科技園給他的政策讓他備足「工具箱」,他「轉手」對吸納臺青開出的條件也富有吸引力。短短3年,公司從最初引入的5家臺企到現在「沉澱」了90多家臺企。

  在臺灣音樂人江亦帆看來,他的零基礎音樂培訓方法在大陸會有更大市場。

  來大陸1個月內,他招到90名老老少少的學生,教他們看譜自唱,音樂課變得接地氣。「今年開3間教室,每間目標營收250萬元(人民幣,下同)。」受其啟發,江亦帆的妻子連玲玉也把臺灣廢舊品創意美學作為創業項目帶到大陸。

  近年來,江蘇淮安發展成新興臺資高地。

  在位於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江蘇泓威檢測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80後」臺灣青年洪基恩穿著白大褂在實驗室間穿梭。

  臺灣博士畢業後,受聘於臺籍老闆,洪基恩在4年前來到淮安做職業經理人,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者。去年4月,他與臺灣、西安的「小夥伴」聯手創業。

  近年來,大陸環保行業迎來風口。洪基恩的公司可開展空氣、土壤、水等類別的600多項檢測。

  洪基恩加入了淮安臺辦服務群、臺協會群、人才群、自行車群等各種微信群。他笑稱,淮安有很濃的人情味,已深深融入這裡。在申請到當地8萬元的購房補貼後,他立即在淮安買了房。

  「心定了就不想走了」,他說。

臺灣夫妻蘇州山林搭起「兩岸山居」

    位於江蘇蘇州城區西南8公裡處的旺山山腳下,一對相伴幾十載的臺灣夫妻這裡搭起民宿「兩岸山居」。園子是開放式,沒有明顯的大門和圍欄。 朱曉穎 攝

  在蘇州城西南8公裡處的旺山腳下,一對臺灣夫妻三年前在這裡搭起民宿「兩岸山居」,慕名尋跡者紛至沓來。不知不覺,3年過去。「一千零一夜」裡,夫妻倆在山林中遇到了兩岸朋友,收穫了趣事。

  園子裡,四處可見兩岸「融合」的元素。山居外部,蘇州園林連廊,小橋池塘怪石。綠植高下錯落,賓客移步換景。 朱曉穎 攝

  山居男主人名叫徐茂展,今年59歲,是個地道臺灣大叔。「民宿主人自己,一定要是個有故事的人。」近日,面對同是慕名而來的兩岸記者採訪團,他一邊站在半畝花田中擺弄花草,一邊慢慢開腔。

  這裡倚山傍水,鳥鳴深山,清泉慢流。3年前,夫妻倆來到旺山腳下,起了幾棟白牆黛瓦的小樓,挖池種樹,養狗養魚,做起民宿,起名「兩岸山居」。

  這裡倚山傍水,鳥鳴深山,清泉慢流。3年前,臺灣夫妻倆來到這裡,起了幾棟白牆黛瓦的小樓,挖池種樹,養狗養魚,做起民宿。 朱曉穎 攝

  園子是開放式,沒有明顯的大門和圍欄,四處可見兩岸「融合」的元素。山居外部,蘇州園林連廊,小橋池塘怪石。綠植高下錯落,賓客移步換景。走進民宿房間,臺灣田園風撲面而來,顏色淡雅素樸,家具寥寥無幾。落地窗外,初夏山色顯青。其中一間餐廳有著獨特三角形結構,是徐茂展參觀蘇州博物館後獲得靈感、設計改造而來。

  園子裡,四處可見兩岸「融合」的元素。山居外部,蘇州園林連廊,小橋池塘怪石。綠植高下錯落,賓客移步換景。 朱曉穎 攝

  在山裡做民宿,和徐茂展的「前半生」有著極大反差。

  他去過大陸三分之二的城市,在「北上深」這些一線城市長久停留過。

  走進民宿房間,臺灣田園風撲面而來,顏色淡雅素樸,家具寥寥無幾。落地窗外,初夏山色顯青。 朱曉穎 攝

  1989年,學汽車電子出身的徐茂展,乘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東風來到深圳,做起職業經理人。

  1999年,想自立門戶的徐茂展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北漂」。

  2002年,徐茂展轉戰上海,把妻子的主業——火鍋店發揚光大。巔峰時,火鍋分店超過40家。

山居中的大水缸裡養著錦鯉。 朱曉穎 攝

  2013年,他退休回臺灣。短暫「休整」後,他被在蘇州工作的哥哥叫到蘇州,誰知這一走、一看,就愛上了。

  2016年,夫妻倆決定紮根蘇州,選址旺山腳下,用貼近自然生態的方式做起民宿和餐飲。

餐廳外就是大自然。 朱曉穎 攝

  這裡佔地20畝,卻只有8個民宿房間。餐廳裝修極簡,每個房間都能望見山。菜譜主做口味清淡的粵菜、臺菜,做菜時不放味精。飲食講求「不時不食」(非時令菜不吃)。初夏時節,賓客餐桌上的時令蠶豆、藤椒香料等,都是從園子裡直接採摘。

  夫妻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徐茂展容不得院子裡任何一棵樹有枯枝,於是每天清晨5點起床打掃清理、拔草剪枝,隨後接待兩岸來賓。

其中一間餐廳有著獨特三角形結構,是徐茂展參觀蘇州博物館後獲得靈感、設計改造而來。 朱曉穎 攝

  他們極少外出。「市區會塞車,我很不喜歡」,徐茂展說。

  3年一晃而過。徐茂展結識了很多兩岸朋友,收穫了很多兩岸故事。不少客人都成了「回頭客」,一來再來。

客人上洗手間時也能望見山。 朱曉穎 攝

  正準備把螢火蟲、蝴蝶「引入」紅楓林、茶林的徐茂展,站在田野中忙碌著。「希望『兩岸山居』成為兩岸賓客的桃源驛站」,他說。

蘇臺貿易額呈穩定增長態勢 產業合作向高端攀升

  建設智能工廠和車間,推進「機器換人」步伐,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近日,記者在江蘇省臺辦組織的「惠眼看江蘇」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中發現,隨著多項惠臺政策的落實落細,在蘇臺企轉型升級成效明顯,蘇臺產業合作不斷向產業鏈高端攀升。

  作為製造業大省也是大陸對臺經貿交流最密切的地區之一,江蘇擁有超過三分之二臺灣百大製造業企業,總投資30億美元的南京臺積電12英寸晶圓廠實現量產,名碩、佳世達等臺企製造業項目升級為集團區域總部或功能性機構,臺達電子、富士康等臺企加快「機器換人」步伐。

  臺資企業蘇州佳世達電通有限公司於1993年在蘇州成立,主要產品為顯示器、投影機、印表機和醫療電子產品等。在該公司智能車間內,其自主研發的無人搬運車正井然有序地運輸物料,1000餘臺機器手臂在流水線上快速組裝顯示器和面板模組。「使用無人搬運車可節省車間佔地面積,降低物流和人力成本,幫助我們精準掌握材料的出貨時間。」該公司製造一廠總廠長李振裕說。

  地處江蘇北部的淮安市近年來積極打造「臺資高地」。2018年8月,臺企全穩生技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淮安市漣水縣建設二期育肥廠。該項目計劃建成年出欄40萬頭的智能循環科技生豬養殖基地,同時將租賃周邊農田,共同建設智能生態循環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據該公司執行董事張覺前介紹,該項目將通過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技術對養殖過程進行信息化管理,確保生豬養殖全生命周期可控可追溯。

  江蘇省臺辦主任練月琴表示,為推動臺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江蘇引導臺資企業建設和申報智能工廠和車間,2018年有32家臺企生產車間被評為省級示範智能車間。南通振康焊接機電、海門慧聚藥業、崑山研華科技等一批臺企先後獲得了江蘇省科技資金資助和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支持。

  江蘇還切實落實臺企稅收優惠,持續優化營商發展環境,幫助在蘇臺企臺商紮根發展。據初步統計,全省已有近700家臺資企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去年8月至今,江蘇創新舉辦5期「江蘇省臺商大講堂」,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為臺商做政策宣介和業務輔導,並率先成立涉臺仲裁中心、臺商服務法律顧問團等,維護和保障臺商合法權益。

  數據顯示,2018年,江蘇新批臺資項目超過670個,同比增長近15%,總投資千

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超過120個,實際到帳臺資超過34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24%,蘇臺貿易額超過442億美元,同比增長10.5%。

蘇臺「合調」:江南風情中奏響「兩岸之聲」

  江蘇崑曲園林版《浮生六記》,由臺灣主創執導演繹出了不同味道;江南地區民族管弦樂,因為兩岸年輕人合奏有了另一番旋律……在江蘇,這樣的蘇臺「合調」奏響了江南風情中的「兩岸之聲」。

5月16日,一場「沉浸式」崑曲《浮生六記》情景演出,在蘇州滄浪亭畔著名園林「可園」上演。朱曉穎 攝

  「雲娘可曾記得,這桃花粥上有三白?我沈復也有三白。」

  「我看你是太湖三白:白魚、銀魚和白蝦!」

  16日,一場「沉浸式」崑曲《浮生六記》情景演出,在蘇州滄浪亭畔著名園林「可園」上演。「沈復」與「陳雲」夫妻二人對開古宅大門,執手翩翩,青衫紅袖,越阡度陌,逗趣間對視含情。

  《浮生六記》描寫的是清代蘇州文人沈復和妻子陳雲的悽美愛情故事。生於姑蘇城滄浪亭畔文人世家的沈復,與妻相愛甚篤。直至雲娘積病身故,沈復離家漫遊,作《浮生六記》,慰藉夫妻生死兩隔之思。

  江蘇崑曲園林版《浮生六記》,由臺灣主創執導演繹出了不同味道;江南地區民族管弦樂,因為兩岸年輕人合奏有了另一番旋律。這樣的蘇臺「合調」奏響了江南風情中的「兩岸之聲」。朱曉穎 攝

  當天的演出地,就是在這段愛情發生地——滄浪亭畔。來者看得屏氣凝神,耳目一新,猶如穿越。

  將崑曲「搬進」蘇州園林,是兩岸文化界人士想法「碰撞」產生的創意。

  當天的演出地,就是在這段愛情發生地——滄浪亭畔。身處真實園林之中,幾百年前沈復與雲娘「神仙眷侶」的生活情境就在眼前。 朱曉穎 攝

  該劇製作人、大陸的好端正文化公司負責人蕭雁,主創、臺灣舞臺劇導演劉亮佐相識十分巧合。兩人在南京觀看同一場藝術節開幕時相鄰落座。多次接觸後,劉亮佐在蕭雁力邀下,成為園林版《浮生六記》導演。

  「臺灣演員入戲是從1分到10分,表演更生活化;大陸演員入戲是從7分到10分,表現用力」。蕭雁告訴記者,劉亮佐用「起點」低、接地氣的方式,將生活化的舞臺表現帶入了《浮生六記》。

  「雲娘」扮演者、蘇州市崑劇院演員沈國芳對這種改變有切身體會。身處真實園林之中,她不用再像舞臺上那樣用扇子「扇活」花花草草——幾百年前沈復與雲娘「神仙眷侶」的生活場景就在眼前。

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的臺灣團員在給古箏調弦。 朱曉穎 攝

  17日,在蘇州高新區劇場,另一場「兩岸合奏」的樂聲響起。由81名兩岸團員組成、平均年齡27歲的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正在演奏「絲竹江南」,氣勢恢宏。

  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誕生」僅一年半,去年演出75場,將江南風韻「絲竹交響」「珠落玉盤」帶到海內外。

  23歲的臺灣青年莊子惠是樂團最年輕的成員。從臺灣藝術大學畢業後,這裡是她職場的第一個落點。

  在蘇州民族管弦樂團,23歲的臺灣青年莊子惠是樂團最年輕的成員,如今是樂團琵琶代理首席。從臺灣藝術大學畢業後,這裡是她職場的第一個落點。為了讓坐在後排的來訪者也看到她的名字,她主動拿起自己的姓名牌做自我介紹。 朱曉穎 攝

  莊子惠坦陳,樂團龐大,二胡、低音聲部聽起來須像同一人在「發聲」,兩岸年輕人在磨合中趨於一致的升華是最難的地方。一年多來,大家敞開心扉溝通,取長補短,磨合時間越來越短,樂團狀態漸入佳境。

  在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臺灣團員王於真介紹自己。為了讓坐在後排的來訪者也看到她的名字,她主動拿起自己的姓名牌做自我介紹。 朱曉穎 攝

  從美國碩博連讀畢業的臺灣青年周雲捷是樂團大提琴手。對西方交響樂團熟稔的她,從樂團中感受到東方樂符的力量與美。她笑稱,兩岸「合聲」兼容並蓄,奏出了江南風韻、中國氣派。

臺灣知名半導體企業大陸「試水」智慧養豬

  臺灣知名半導體企業在大陸「試水」智慧養豬。連日來,江蘇省臺辦組織兩岸記者走訪江蘇多地。在江蘇省漣水縣,記者看到,臺灣穩懋集團在這裡打造的智慧豬舍已初具規模。

  豬舍設計是徽派建築,黑瓦飛簷馬頭牆,每個「房間」配有空調。豬舍外圍建有荷花池塘。建築分地上、地下兩層。每個單元6.6萬平方米,共3個單元。建成後存欄量達27萬頭。

  今年,第一批豬仔將「入住」這裡過上「幸福生活」。這裡有豬臉識別、體態識別,每隻豬的每一餐飼料精準到克。哪只豬發了燒、飲食減少,或是步伐煩躁,電腦系統會馬上提示,巡視機器人將「帶領」獸醫前去看病和複診。這裡的廣播不是報警噪音,而是「DJ+音響」,專職DJ會為豬們播放音樂。地板「告別」又潮又臭,它們的乾濕排洩物會被分類,固體做成有機肥,液體通過半導體薄膜技術濃縮以後,在大循環農業中再利用。

  「我們的口號,是讓這裡的豬成為世界上最舒服的豬」,全穩生技農業科技公司執行董事張覺前告訴記者。

  這只是臺灣穩懋集團一體化智慧養豬場的「冰山一角」。在江蘇淮安,臺灣穩懋集團正在打造的一體化智慧養豬場全系統,包羅了養豬「鏈條」上的每個環節,其中包括了飼料廠、保育廠、母豬廠、育肥場、生技廠等,一期投資達4億美元,未來還將增資。

  臺灣穩懋集團本是半導體行業的知名企業。張覺前解釋說,當下,利用其在半導體行業積累的技術,該公司正式「涉水」智慧養豬項目。

  張覺前介紹說:「我們的特色是通過高科技實現精細化、無人化養豬:光纖網絡、傳感器將布滿整個養豬場,掌握每一頭豬的生命信息、環境信息,27萬頭『在線』存欄豬的線上管理人員只有36位。」

  在他看來,隨著技術發展,未來中國的養豬場將是資本、技術高度密集的科技公司,智慧養豬是大勢所趨。

臺胞在蘇州追尋音樂夢想

  今年23歲的莊子慧8歲開始學鋼琴,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琵琶,2018年7月從臺灣藝術大學畢業後進入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工作,現在是琵琶聲部代理首席。

  2017年11月正式成立的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現有正式演奏員74名,其中有21人來自臺灣。

  「大陸機會更多、收入更高,進入高水平樂團工作,對自身也是鍛鍊。」莊子慧說,大陸樂手基本功紮實、技巧突出,臺灣樂手試奏能力比較強,兩岸樂手可以相互學習、不斷提高。

圖為莊子慧。受訪者供圖

  周雲捷從臺灣東海大學畢業後,2005年赴美國念碩博士,在當地職業交響樂團演出,兼職教鋼琴,一直到2017年10月。看到蘇州民族管弦樂團面向全球招聘人才的信息後,她毫不猶豫報了名,並從全球500多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如今擔任低音提琴手。

  「雖然行程滿檔,但每天都很開心。我們在世界各地巡演,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周雲捷說,今年春節期間他們剛去歐洲巡演,幾乎每場都座無虛席,謝幕後還要加演,觀眾才依依不捨地離去。巡演讓更多歐洲觀眾了解中國、愛上中國。

  樂團工作壓力大,每年還有淘汰機制。去年演了70多場,今年預計要演100場。臺灣樂手會和其他團員一樣,每天到團裡練習,常常犧牲休息時間主動加練。高強度的排練和演出,提高了樂手們的演奏水平,加速了樂團成員之間的磨合。

  周雲捷說,他們演奏時會根據曲風做出調整,以崑曲為例,就循著唱腔變化,在低音的撥弦深淺度上進行音色微調。

  「在這裡,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新鮮的。」她說,自己仿佛又回到學生時代,如海綿般汲取著養分。平常她也會主動閱讀中國經典文學,提高中華文化涵養。

圖為周雲捷。受訪者供圖

  在蘇州這座充滿藝術人文氣息的城市,還有一群與音樂有不解之緣的臺胞。今年46歲的蘇州大學副教授劉彥玲2013年來到蘇大,現在主要教授西方音樂史。「因為父母還在臺灣,所以選擇從美國回大陸發展。」她說,與美國學生相比,大陸學生更用功,自己教課也因此特別有動力。「我的小目標很簡單,就是把研究做好,把學生帶好。」

  2013年,30歲的吳翊丞從臺灣來到蘇州大學教授音樂理論,現在是碩士生導師、助理教授。「我喜歡這個城市的寧靜。」他說,現在主要是教書、寫作,閒暇時健身,偶爾回臺灣高校演講,接待到蘇大交流的臺灣教師。

  「我現在的生活規律而又自在,這是我實現人生和事業理想的地方。」吳翊丞說。

臺商林大毅和崑山兩岸合唱團的故事

  「崑山是我家,我家在崑山,四海賓朋常相聚,美好的生活一年年……」初夏的午後,悠揚的歌聲從江蘇省崑山市中心的文化館裡傳出。

  推門而入,數十位神採奕奕的歌者正在深情合唱,舉止優雅的中年男指揮更是全情投入,手臂起落間,歌聲婉轉動聽。

  他們是崑山兩岸合唱團,其中一半是臺灣人,一半是大陸人。男指揮林大毅是合唱團團長,也是一位「資深」臺商。

林大毅在崑山兩岸合唱團演出現場。(受訪者供圖)

  「《崑山是我家》是我們平時唱得最多的曲目之一,它唱出了十萬臺商安家崑山的心聲。」林大毅說,成員們因愛好合唱而相聚,彼此間的感情也在歌聲中升華。

  已屆天命之年的林大毅是崑山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常務理事、日月光集團環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環鴻電子(崑山)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他於1997年來到大陸,輾轉廈門、青島、深圳等地,如今與家人定居崑山。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在臺灣成功大學讀書的林大毅便因酷愛唱歌而加入合唱團並成為團長,工作後他又陸續在多個合唱團擔任指導教師。幾十年來,合唱成為豐富林大毅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

  2012年,崑山兩岸合唱團成立,林大毅的名片上又多了一個新頭銜:崑山兩岸合唱團團長兼指揮。

  「歷經7年多發展,合唱團練唱地點由毛坯屋到公寓,再到現在的文化館,演出場所由一般酒店、戶外到現在的少年宮、大劇院……」林大毅說,合唱團至今已舉辦多場音樂會,在許多兩岸重要活動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聽到他們的歌聲。今年8月,他們還將在昆臺融合愛心合唱音樂會上獻聲。

  「合唱是一項激動人心的藝術活動,每每登臺演出,一曲唱罷,臺下爆發出潮水般的掌聲。」林大毅說,「我最好的青春是在舞臺、在歌聲中度過的。現在,每當音樂響起,我心中依然充滿激情。合唱幫助我重拾對青春韶華的追憶,使我的業餘生活滋潤而有活力。」

  今年1月,林大毅的兒子林子謙與大陸女孩劉欣欣的浪漫婚禮在崑山舉行,合唱團現場表演多首溫馨歌曲為新人送上祝福。林子謙說,合唱團的歌聲見證了他人生中最神聖的時刻。

  歌聲不僅伴隨著林大毅生活的變遷,也架起兩岸民眾心靈溝通的隱形橋梁。

崑山兩岸合唱團演出現場。(受訪者供圖)

  崑山兩岸合唱團的團員中有臺灣企業家、臺灣媽媽,也有在崑山工作的大陸普通員工、學校教師等。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故鄉,從事不同的職業,擁有不同的閱歷,卻因合唱這一共同的愛好緊密相連。

  39歲的曾靜老家在湖北,合唱團成立之初她便積極參與。「當時從事銷售工作,壓力非常大。慕名入團後,歌聲為我減壓。」曾靜說。

  7年來,合唱成為曾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家有著共同的愛好,彼此關係融洽,互幫互助。」曾靜說,也許成員們的演唱技巧距離專業水準還有差距,但蘊含的情感真實、深切。

  加入合唱團兩年多的臺灣媳婦王馬麗,小時候因車禍失去了左腳,特殊的身份讓她對合唱團中的友愛感觸尤深。

  「剛入團時,我不識譜,團裡幾位臺灣大哥手把手教我記譜子;曾靜考慮到我腿腳不便,特意把合唱本送到我家;團長得知我個人經濟情況不好,慷慨地幫我付了團費……」王馬麗說,自己在合唱團得到的幫助不勝枚舉,兩岸一家親體現得淋漓盡致。

  文化同根,心靈相通,情感相融。歌聲增進了兩岸同胞的互動關係,讓彼此的生活更加繽紛多彩。每逢元旦、春節、中秋等節日,崑山兩岸合唱團曼妙的歌聲就會在崑山唱響,成為昆臺融合發展中的靚麗風景線。

  「歲月改變了我們的容顏,卻讓歌聲更加鏗鏘;生活蹉跎了我們的身軀,卻讓歌聲更加嘹亮……」林大毅說,生活就像歌聲一樣美好而令人期待,希望更多兩岸同胞參與到合唱團來,融情放歌。

(根據新華社、人民日報、中新社等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兩岸媒體尋根」採訪活動在臺中霧峰林家啟動
    「兩岸媒體尋根」採訪活動在臺中霧峰林家啟動 2014-09-17 00:01:039月16日上午,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辦的「兩岸媒體尋根河洛」大型聯合採訪活動在臺灣百年望族、林氏在臺起源地——臺中霧峰林家啟動,兩岸9家媒體將從臺灣出發,沿著閩南先民入臺足跡一路回溯,經閩南到河南,攜手探尋中華傳統文化流播傳衍的淵源脈絡。  河(黃河)洛(洛水)地區古稱「天下之中」,是中華文明最古老的發祥地。
  • 第四屆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湖南行
    中國屈原協會理事劉石林為兩岸記者答疑解惑  昨日,懷著對汨羅江與屈原文化的嚮往,參加「第四屆海峽兩岸新聞媒體聯合採訪」的記者們走進了位於湖南岳陽汨羅江畔玉笥山上的屈子祠,探訪孕育了湖湘文化和中國古典文學的聖地。  屈子祠是中國現存紀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築。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以死殉國前,在這裡度過了最後的時光。  記者們在屈子祠正廳木刻的司馬遷所作《屈原列傳》前駐足拜讀。
  • 江蘇首屆兩岸青少年徵文活動:以文會友書兩岸情深
    中國臺灣網2月16日南京訊 以文會友,續寫兩岸同宗同文血脈深情。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由江蘇省臺辦、省教育廳指導,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與臺灣聯合報系共同主辦的首屆「南京晨報·聯合杯」兩岸青少年徵文活動成功舉辦。兩岸攜手舉辦徵文活動,在江蘇還是第一次。
  • 「E路通行 智惠江蘇」交通篇主題活動在寧啟動
    12月17日上午,「E路同行 智惠江蘇——交通篇」網絡主題活動在南京正式啟動。本次活動由江蘇省委網信辦、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共同組織開展,旨在通過線上主題活動、線下集中採風等多種方式,展示網際網路與交通融合發展的成果和亮點。
  • 兩岸媒體「尋美清溪」聯合採訪之東莞臺心醫院
    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東莞臺心醫  臺心醫院院長許宏基為採訪團介紹情況  海峽之聲3月27日訊(記者 淼豐)「醫資雄厚、服務到位、理念先進、環境優美」,26日下午,兩岸媒體「尋美清溪」聯合採訪組一行來到了廣東省首家大型臺資三甲醫院——東莞臺心醫院。
  • 國臺辦:兩岸媒體是增進兩岸同胞了解的橋梁和紐帶
    中新網12月16日電 國臺辦16日舉行例行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稱,兩岸媒體是增進兩岸同胞了解的橋梁和紐帶。12月4日至11日,「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聯合報導活動在廣東舉行。活動以「兩岸同心圓,築夢大灣區」為主題,50多位兩岸和港澳的新媒體記者以及自媒體人士在廣州、深圳、珠海、汕頭開展了聯合採訪,他們充分運用網絡新媒體的平臺,多角度呈現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前景,講述臺胞在大陸就業創業的故事,展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歷史機遇。
  • 廈門市臺辦帶隊兩岸知名媒體走訪一品創客,調研「惠臺26條」實施情況
    一品創客海滄無人機暨智慧機器人孵化基地 中新社、廈門電視臺、廈門導報、廈門衛視、海峽衛視……,一品創客海滄無人機暨智慧機器人孵化基地迎來來自兩岸知名媒體的記者朋友
  • 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在松山戰場遺址公祭中國遠徵軍
    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和當地學生一道公祭中國遠徵軍抗日英烈。(中國臺灣網 王文英攝)  中國臺灣網8月10日瑞麗消息 昨天上午,由國臺辦新聞局和中國記協臺港澳部有關領導率領的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來到雲南松山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公祭抗日英魂,採訪團團長、國臺辦新聞局長馬曉光和中國記協楊青主任特別為遠徵軍英雄獻花致敬。
  • 兩岸媒體聯合舉辦首屆海峽兩岸知識大賽
    武漢大學代表隊:第一我覺得作為一個大學生有必要了解一些祖國兩岸的知識,畢竟咱們在學中學的時候對祖國的歷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對港臺地區的知識還不是很夠,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在大學期間把這一課補上,而且我覺得做這個活動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可以促進兩岸之間的交流,而且我覺得參加這種比賽的話可以認識更多的朋友。
  • 「洋眼看江蘇」走進阜寧
    丁亞平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本報訊 25日至26日,來自美國、波蘭、巴基斯坦等15個國家的近30名外國友人歡聚阜寧,參加「洋眼看江蘇——走進綠色阜寧暢遊金沙碧水」活動,開啟多姿多彩的文化之旅。  「洋眼看江蘇」是我省著力打造的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旨在組織在江蘇生活的外籍人士走進江蘇各地,通過他們的獨特視角來重新發現、詮釋美麗江蘇,並藉助這些「平民大使」向世界推介江蘇。  (卞小燕)
  • 江蘇臺商分享大陸創業心得:惠臺政策實實在在
    【解說】12月27日,兩岸媒體記者在臺資高地江蘇崑山走訪臺商,舉行交流座談會。座談會期間,江蘇省臺辦副主任孫繼兵介紹了2019年蘇臺經貿合作情況以及「26條措施」的落地新進展。  【解說】作為對臺交流合作最為密切的省份之一,江蘇省在貫徹落實惠臺政策方面用心、用情。
  • 相約冰雪助力冬奧 第四屆海峽兩岸媒體交流參訪活動在張家口展開
    (攝影:虞鷹)  華夏經緯網11月26日訊:(記者虞鷹)11月25日,由北京市臺聯舉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媒體參訪活動在張家口崇禮區展開,活動以「相約冰雪助力冬奧」為主題,採訪2022年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籌備情況。  參加本次參訪活動的兩岸媒體,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央視海峽兩岸、華夏經緯網、中國臺灣網等20多家媒體、近40人到訪崇禮區。
  • 兩岸媒體走訪松山戰場遺址 重溫悲壯歷史
    (中國臺灣網 馬一娜 攝)  中國臺灣網6月13日龍陵縣訊 (記者 馬一娜)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6月12日,來自兩岸三地媒體雲南聯合採訪團的記者們從保山出發,沿滇緬公路來到松山抗日戰場遺址,重溫這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歷史。
  • 學者解讀:大陸加強惠臺政策供給 推進兩岸民心契合
    來源:中國新聞網學者解讀:大陸加強惠臺政策供給 推進兩岸民心契合中新社廈門12月31日電 (黃詠綢)自2020年1月1日起,在大陸的臺灣同胞便可和大陸居民一樣依法參加社會保險並享有相應權利,這是大陸近期出臺的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又一具體措施
  • 第九屆海峽媒體峰會今日開幕:兩岸媒體人歡聚鷺島共敘情誼
    張善美對參加海峽媒體峰會的兩岸媒體人說,海滄在文化和傳媒領域,期盼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希望兩岸媒體更多報導臺商(臺青)如何在大陸生活、創業、發展,並傳遞給臺灣島內民眾,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讓他們進一步了解,以此吸引更多的臺青來大陸、來海滄進行文化創業。
  • 對於大陸惠臺這件事 蔡當局當真是無計可施了
    「行政院長」賴清德的記者會一推再推,如今更嘴硬地進行所謂「正名」,不允許稱為「惠臺」,只能稱呼「對臺」。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5日報導,為了不隨大陸的惠臺政策起舞,「行政院長」賴清德口頭指示「行政院」內部,將來談及大陸相關作為及公文往返時,不再以中國大陸「惠臺措施」描述,而必須改用「對臺」作為措辭。有黨政人士稱,島內不應掉入「惠臺」或「利中」的框架。
  • 淮安促兩岸青年交流 高校設立臺創學院
    2019年07月14日 12:03:39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7月14日電 (葉秋雲)7月13日,「臺創學院」授牌暨「2019年兩岸青年創新創業特訓營」開營儀式、「蘇臺高校青年創新創業聯盟」成立大會在江蘇淮安淮陰工學院舉行
  • 兩岸媒體代表參觀廈門海滄慈濟宮
    兩岸媒體代表品嘗慈濟宮的特色藥草茶(你好臺灣網 何姝寰 攝) 兩岸媒體代表參觀慈濟宮(你好臺灣網 何姝寰 攝) 兩岸媒體在參觀慈濟宮(你好臺灣網 何姝寰 攝)「臺灣電臺加盟閩南話廣播協作網」活動的兩岸媒體一行,在19日上午來到了廈門海滄慈濟宮進行參訪。
  • 青春有約 與你同行——兩岸四地中學生走進江蘇活動
    陽光、歡笑、汗水還有眼淚,這並不是正在巴西舉行的世界盃,這是在用著南京話、普通話、閩南語、客家話、粵語,甚至夾雜著一些簡單的英語,描述著自己激動心情的「青春有約 與你同行」·兩岸四地中學生走進江蘇活動
  • 「牛肉上桌了」——臺灣輿論熱議大陸31條惠臺措施接連「落地」
    島內媒體以「牛肉上桌了」「遍地開花」等詞彙,形容這些措施的含金量和涵蓋面。  臺灣《經濟日報》詳細報導了大陸各省市相繼推出的相關配套措施,並刊發題為《惠臺31條措施的牛肉上桌了》的社論指出,有關措施對臺灣企業和人民而言,最重要的是有多少實在的牛肉,「廈門60條」的意義代表「31條惠及臺胞措施」是實在的牛肉,而不是華麗的掛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