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媒體走訪松山戰場遺址 重溫悲壯歷史

2020-12-20 中國臺灣網

  

  向抗戰英烈敬獻花圈。(中國臺灣網 馬一娜 攝)

  中國臺灣網6月13日龍陵縣訊 (記者 馬一娜)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6月12日,來自兩岸三地媒體雲南聯合採訪團的記者們從保山出發,沿滇緬公路來到松山抗日戰場遺址,重溫這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歷史。

  松山腳下的滇緬公路,是一條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築成的國際通道,原本是為了搶運中國政府在國外購買的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緊急修建的,隨著日軍進佔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竣工不久就成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的運輸通道。

  今日的松山,小雨連綿,老天也在為這悲壯的歷史哭泣,兩岸記者團來到氣勢磅礴的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前,向抗戰英烈鞠躬、默哀、敬獻花圈,祭拜中國遠徵軍抗日先烈。隨後,聯合採訪團正式攀登松山之巔,撿拾戰爭碎片,追尋遠徵軍苦攻的足跡。據解說員介紹,松山攻堅戰歷時3個月零3天,中國遠徵軍先後投入兵力4個軍10個師共計約25000餘人,歷經大戰10次,小戰上百次,以犧牲官兵7763人、傷15000人的代價,全殲日軍守軍1300餘人,懸殊的傷亡比率令兩岸媒體動容。

  松山位於龍陵縣臘勐鄉境內,東臨怒江,地勢險要,是著名的滇緬公路咽喉要塞,被軍事專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經普查,松山共有遺址69個、遺蹟815個,保存完好的戰壕約13200米,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大小七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等隨地可見。

  

  兩岸媒體向抗戰英烈鮮花。(中國臺灣網 馬一娜 攝)

  

  兩岸媒體團默哀。(中國臺灣網 馬一娜 攝)

  

  兩岸媒體參觀抗戰將士雕塑群。(中國臺灣網 馬一娜 攝)

相關焦點

  • 重返松山戰場遺址 兩岸媒體群聚群力破譯「松山密件」
    松山戰場遺址上至今未被破譯的一封密信    華夏經緯網6月12日訊: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73周年。12日下午,兩岸媒體參訪團重返松山戰場遺址,親身踏上這片土地,追尋歷史足跡。而一封疑似滇西抗戰的遠徵軍諜報信件,更引起了兩岸記者極大的興趣,大家群聚群力,嘗試破譯這封「松山密件」。    據悉,松山戰役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主要位置集中在龍陵縣臘猛鄉一帶,東臨怒江,地勢險要,是著名的滇緬公路咽喉要塞,被軍事專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
  • 泰北滇籍人士走訪松山戰役遺址 重溫歷史緬懷先烈
    中新社雲南保山4月21日電 題:泰北滇籍人士走訪松山戰役遺址 重溫歷史緬懷先烈作者 李曉琳「泰國北部地區知名滇籍人士回鄉訪問團」20餘人近日走進松山戰役遺址,深入了解滇西抗戰歷史,緬懷先烈。
  • 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在松山戰場遺址公祭中國遠徵軍
    (中國臺灣網 王文英攝)  中國臺灣網8月10日瑞麗消息 昨天上午,由國臺辦新聞局和中國記協臺港澳部有關領導率領的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來到雲南松山中國遠徵軍雕塑群公祭抗日英魂,採訪團團長、國臺辦新聞局長馬曉光和中國記協楊青主任特別為遠徵軍英雄獻花致敬。
  • 保山市龍陵松山戰役戰場遺址保護條例
    第三條 在松山戰役戰場遺址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從事保護、管理、建設、生產、生活、考察、遊覽、祭奠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四條 松山戰役戰場遺址保護工作,堅持科學規劃,規範管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損害擔責的原則。
  • 中國遠徵軍雕塑群所在地松山 二戰最完整戰場遺址
    對於這處著名抗戰遺址附近的村民來說,從挖山賣廢鐵到做導遊賣土特產,一直靠那段悲壯歷史來討生活。 402尊雕塑站立在松山之側,讓人回憶當年中國遠徵軍的歷史,但相對粗糙的質地也讓不少人感到遺憾。如今,海拔2200多米的山峰上,各種戰壕、單兵掩體、地堡殘跡遍布松林中,許多陣地遺址稜角分明,松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在新建雕塑群的同時,當地政府從老乾塘一直到山頂,修建起一條木質的遊客棧道。這既可以方便遊客徒步了解各處戰爭遺蹟,同時也可避免遊客在進山過程中因踩踏對遺蹟造成的破壞。道路兩側遺存邊,懸掛有與現存遺蹟相對比的老照片以及文字介紹。
  • 松山戰役遺址旅遊攻略
    二戰期間,標誌中國抗戰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轉折之戰——松山戰役就發生在這裡。作為主戰場的松山,留下了諸多戰爭遺蹟,現存有遺址69處、遺蹟816個、戰壕13200米,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二戰戰場遺址之一。中國遠徵軍雕塑群、見證樹、子高地、陸軍第八軍103師陣亡將士公墓等都是松山景區的熱門景點。
  • 探訪滇緬公路松山戰役遺址
    探訪滇緬公路松山戰役遺址 2015-08-31 19:36:35史廣林  即使是晴天,走進位於雲南龍陵的松山戰場遺址,陰森之感依然揮之不去。  「當遠徵軍的運輸車輛過來的時候,他們只要把頭、把尾打了,整個車隊癱瘓,就切斷了滇緬公路,也就切斷了我們中國遠徵軍的物資補給,」松山抗戰遺址管理所副所長邱佳偉說,松山的重要之處就是能夠把滇緬公路死死掐斷。「看它這個山勢,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日軍當年修築這個要塞據點的時候,他們在叫囂著中國軍隊如果不付出十萬人以上的傷亡,休想拿下松山。」
  • 半天參觀松山戰役遺址,向英雄致敬!
    半天時間參觀松山戰役遺址,向英雄致敬!12月11日從大理至保山龍陵,參加2020AA百公裡,「為了勝利遠徵,重走滇緬公路」的活動。12月12日參加了重走50km滇緬路的徒步活動,最後用時10小時、安全順利的完成比賽。12月13日由組委會統一組織安排,前往松山戰役遺址,半天時間參觀學習,緬懷先烈致敬英雄!
  • 松山遺址:一寸山河一寸血(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一條路,一座橋,一條江,一座山……串起滇西紅土地上悲壯的歷史記憶。   一   從保山出發走老320國道經707往松山,山道狹窄,怪石嶙峋,盤旋顛簸,一步一彈,有記者頓感不適欲嘔。「不顛就不是滇緬公路了。707,不是什麼保密單位,因為滇緬公路從昆明到這裡正好707公裡,就叫707了。」陪同的保山市幹部劉雲燕說。   這是一條血路。
  • 遊記:松山抗戰遺址
    今天的行程:保山到瑞麗保山到瑞麗要走G56杭瑞高速,過怒江到鎮安下高速走G320國道,現在的經龍陵到瑞麗的G320國道就是滇緬公路的一部分,特別希望能夠走一走滇緬公路,還想去松山戰役遺址去看一看,緬懷和憑弔抗日先烈。前兩年買了本書——1944:松山戰役筆記。
  • 松山戰役有多慘烈?上千「娃娃兵」犧牲,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
    由於松山扼守著滇西進入怒江東岸的交通咽喉,緊靠怒江惠通橋,前臨深谷,背連大坡,左右都是山,形如一座天然橋頭堡,扼滇緬公路要衝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裡江面。而且,掌握怒江戰場的主動權後,進可攻,退可守。另外,不攻下松山,緬甸公路沒辦法通,交通運輸困難。所以,松山是必爭之地,「松山戰役」是滇西戰役中關鍵性的戰役,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
  • 松山戰場屍橫遍野 國殤墓園修復遇難題
    李正:一定要為這段歷史去為它正名。 劉春明:所以才討論決定恢復國殤墓園。 約翰·伊斯特布魯克:中國人從來沒有忘記朋友。 村民上松山戰場挖子彈殼有人被槍榴彈炸死 陳曉楠:1944年9月7號,在滇西的松山上中國士兵消滅了最後一個日本人,收復了松山,蔣介石通電嘉獎稱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與此同時日本南方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呢也為前線官兵發布了所謂的感狀嘉獎令,他承認這是日軍的又一個玉碎戰,但是他也聲稱,拉孟守備隊已經盡職盡責,最後被佔絕對優勢的敵軍壓倒不算恥辱,
  • 松山戰役中國以優勢慘勝 日軍陣地堪稱傑作(組圖)
    當然,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松山不僅是一處景點。  2009年年底,松山所在的龍陵縣政府,組織了一支20多人的工作隊,開始對松山戰役的戰場遺蹟進行大規模普查。他們通過勘測戰場、走訪見證人、尋找史料、徵集文物等方式,試圖從各個角度來拼接和還原這場慘烈的戰役。
  • 松山戰役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松山戰役遺址滇西抗戰松山戰役遺址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東北部的臘勐鄉境內。松山雄踞於怒江西岸,主峰海拔2019.8米。松山戰役遺址由諸多峰巒組成,南為陰登山,北為黃土坡,中間隆起者為松山,山後稍低者為小松山,自小松山傾斜面衍平者為大埡口,復稍斜而上者為滾龍坡。
  • 走進遠徵軍雕塑群,一起深入了解滇西最慘烈的松山戰役
    遠徵軍雕塑群,位於雲南省龍陵縣,滇西抗戰松山主戰場遺址南側幾百米處松山戰役歷時95天,中國遠徵軍以傷亡7783人的代價,擊斃日軍1200多人。一個排的戰士前往戰場,結果三十分鐘只剩下四人數萬將士的熱血灑入滇西大地,是那麼悲壯慘烈,他們是值得銘記的民族英雄這場戰役還有一群娃娃兵,上千名「娃娃兵」在戰場中遭到了敵人殘害,最小的娃娃兵九歲就倒在了血泊中。
  • 電影《血戰松山》取材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
    電影《血戰松山》取材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   由著名公益慈善活動家、海峽兩岸和諧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任安利先生投資的電影《血戰松山》於10月28日在京舉行首次新聞發布會。
  • 中央及省市級新聞媒體赴衙前考察浙東運河相關遺址古蹟
    中央及省市級新聞媒體赴衙前考察浙東運河相關遺址古蹟 2020-12-21
  • 抗戰題材電影三部曲之《血戰松山》9月3日全球公映
    近日,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獲悉,為紀念首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由中國著名公益慈善活動家、海峽兩岸和諧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任安利個人獨立策劃、投資並擁有全部版權的抗戰題材電影三部曲《還我河山》之《血戰松山》將於9月3日全球公映。
  • 一場戰爭的兩種紀念:松山就像戰爭迷宮(組圖)
    當然,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松山不僅是一處景點。   2009年年底,松山所在的龍陵縣政府,組織了一支20多人的工作隊,開始對松山戰役的戰場遺蹟進行大規模普查。他們通過勘測戰場、走訪見證人、尋找史料、徵集文物等方式,試圖從各個角度來拼接和還原這場慘烈的戰役。
  • 松山戰役:日軍亞洲戰場的第一次「玉碎戰」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944年6月,中國遠徵軍第11集團軍奉命反攻松山,拉開了「松山戰役」的序幕。有著壓倒性優勢的中國軍隊,卻在松山上苦戰了數百天,中日雙方的傷亡比率竟高達6:1!算是「慘勝」!第8軍103師準備向滾龍坡日軍攻擊。網絡圖在松山戰場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中國軍隊會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先來看看松山的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