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京都一日遊已經三年,儘管我未曾真切地走遍京都每個角落,但是京都的初冬之美依然給了我非常美好而深刻的記憶。
無論是皇居前鴻溝另一側蕭蕭下落葉,還是花見小路兩側鱗次櫛比的居酒屋,又或是八坂神社前虔誠的盛裝新娘,都給我留下了無比鮮活的印象。
僅僅一日的行程,尚且讓我對京都念念不忘,如果在京都生活一年,是不是會更加令人難以忘懷?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近來讀林文月女士在京都旅居寫下的隨筆,我從她的文字中應證了這一點。
《京都一年》,是林文月從京都見聞、人文風貌、社會環境、藝術體驗等不同角度記錄的文字,總結並分享了她在京都的所見所聞。同樣見識過京都,但林女士筆下的文字深度結合京都的歷史和文化,融合了中華遊子對京都人情世故、文化底蘊、藝術表現的認識和理解,以中國人更能理解的方式看京都,讀來既有美感,亦令人產生共鳴。
之前我挺喜歡新井一二三的散文,她從日本文化的角度寫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讓我獲得一種新奇的感受,我讀過她的《我和中文談戀愛》等作品,了解到日本人眼中的中國社會是多麼可愛。用中文寫作的日本作家,她的文字受日本和中國文化的雙重影響、既有日本式的優柔含蓄,也有中國式的簡單直白。總之,中日的不同文化在新井一二三的文字中交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簡約。讓人想到路上飛馳的小汽車、又想到飛速發展的社會。
如今讀林文月女士的文章,這種簡約直白是沒有的,而是多了中國文化的傳統氣韻,令人讀來難以釋卷。和新井一二三的文字相比,林文月的文字充滿了優雅氣息與婉約色彩,令人想到天然去雕飾的古代仕女,又容易聯想到精心雕琢的中式園林。
對照林文月和新井一二三的生活的年代,其實相隔的年份並不很遠。但是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兩個人的文字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氣息,比照閱讀之後特別有趣。
在林文月的京都生活中,有幾位值得紀念的人,有幫助她找房子,跟她學中文的年輕女孩;有如同長輩一樣,照顧她生活時偶爾跟她鬧彆扭的老阿姨;也有引導她適應京都生活,陪她體驗日式人生的忘年交。只是歲月不饒人,不過數月的變遷,物是人非,該離開的終將離開,「曲」未終,人卻已散場,林文月以文字形式表達的悼念,分外令人盪氣迴腸。
如果以為《京都一年》僅僅是各種日常見聞,那對本書的理解可能就略顯得膚淺了,在她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幾位非常值得敬佩的日本女性,她們努力生活,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奮鬥。
比如:秋道太太為了兒時的念想,在孩子們長大後,存錢買了夢寐以求的人偶,實現了自己兒時的夢想。
又比如:那須小姐,為了自己的事業悄悄學習中文,試圖另教授刮目相看。
除此之外,在《京都一年》中還隱隱傳遞了正能量和正向的價值觀。其中,秋道太太關於工作哲學的通俗定義令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如果你要別人甘願為你工作,你就得先做個榜樣;只有能幹的主人,才能留得住能幹的工人。——秋道太太
以上,是《京都一年》中,林文月記錄下來的秋道太太的工作哲學。我覺得在很多事情上,都是這個道理。
在林文月的文字中,道理與文學的美感完美結合,生活與工作的情景自然交融,在她的文字中,很容易感悟到景色之美,人性之美,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價值觀。
《京都一年》是遊記,但更多的是感情的依託,京都之美在她的文字之間猶如遠山的煙火,絢麗多彩卻不刺目,色彩斑斕卻不過分華麗,情境交融感情充沛,令人體會到真切的情感。
看了她的文字,我忍不住暗想,有生之年,一定要找機會再赴京都,深刻體味京都的各種美。
聲明: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