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課堂】
入冬以來感冒流行,不少人感冒後不停咳嗽,長期不愈。近一個月,北京友誼醫院就接診了不少這樣的感冒患者。有患者發熱、惡寒,後期表現為咳嗽、痰多等症狀;還有一些患者體溫並不高,但咳嗽多日不愈,經X光片檢查發現已發展成肺炎。這些因感冒而被咳嗽困擾的患者,不妨看看中醫。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認為感冒主要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大證型。風寒感冒往往是惡寒重、發熱輕、頭痛、關節疼痛明顯、鼻塞聲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時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顯,或僅見咽癢、舌不紅,治療時常採用辛溫解表法。而風熱感冒主要是發熱重、惡寒輕,或微惡風、咽幹而痛,甚至咽喉、扁桃體紅腫疼痛,鼻塞、流黃稠鼻涕、口渴想喝水、咳嗽吐黏痰、舌邊尖紅、苔薄黃,治療常用辛涼解表法。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不管是病毒還是細菌,一概稱之為「外邪」。外邪侵犯到肺,才有咳嗽與咯痰。肺被中醫認為是五臟之中一個嬌嫩的臟器,容不得任何異物,也經不起寒、熱、燥等外邪的影響。肺氣不利就會出現肺氣上逆的症狀,如咯痰,甚至喘息等。所以,中醫對咳嗽的治療方案是,有外邪時需區別寒邪與熱邪,寒邪用溫散,熱邪用清散,總之要把外邪驅逐出去。
一般在咳嗽早期(也就是急性期),宜用宣肺藥,使外邪不致閉藏於內,便於痰液排出,咳嗽也就自然停止了。對於後期咳嗽的患者,中醫多採用清熱宣肺、化痰止咳的方法。對於小兒高燒不退,可採用耳穴放血或耳穴貼敷療法,效果很好。
感冒咳嗽雖然是常見的小病,但選擇用藥還是大有講究的,切忌自以為是,濫用藥物。無論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只要有痰,則不宜用養陰清肺丸、養陰清肺膏或養陰清肺口服液等,如若用錯藥反而會加重病情。值得注意的是,當人們因受涼、熬夜或處於疲勞狀態時,易造成正氣不足、感受外邪而發病。而辛辣食物有生熱作用,過食則助熱、助火,此時若受寒氣侵襲則易患感冒。因此,在感冒多發季節,應儘量避免上述誘因。一旦感冒,應注意休息,儘量以清淡食物為主,多食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喝粥不僅易消化且有養胃的作用。
根據北京友誼醫院中醫科的醫療經驗,針對感冒咳嗽不同病症進行辨證論治後,採用如小湯劑、膏劑的穴位貼敷療法、大眾化的拔罐療法、針灸療法、耳穴療法(放血、貼敷)、足浴療法等效果不錯。多數患者服用湯藥3到5副後,病情明顯好轉。而且治療費用低廉,一般幾十元便可解決問題。
(作者系北京友誼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鄭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