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是家長苦惱,為什麼孩子每天堅持英語學習,卻依然學不好。
這不是某一個孩子的問題,而是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的英語學習難題。
只要英語還在高考中佔有一席之地,怎麼學好英語都會是大家繞不開的話題,每個學生依然有十多年的時間在一直學習英語。
學習效果怎麼樣呢?
大學生聽不懂英文原聲電影,讀不了英文原版書籍,仿佛已經理所應當,哪怕試卷上考出了英語高分,在真正跟外國人交談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茫然無措。
然而在大學生的背後,往往是經過十多年的堅持背單詞、寫作業、做試卷,效果顯而易見,並沒有讓學生們真正地學好英語。
因此,大家不必困惑,你只不過是按照最常見的方式,學習了通俗認知上的英語,試卷上所謂高低分的差距,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認知決定高度。
當你把英語定性為學科,知識的時候,就無法真正地學好英語。因為,英語在本質上是語言,供人們溝通交流的技能,而不僅僅是課本中的知識,試卷中的考題。
語言學習是大多數人的必經階段,也都經歷過咿呀學語的階段,從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到能夠正常溝通交流,也不過三年的時間,這是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的。
拋棄教材式的學習模式,像小孩子學習說話一樣學習英語,提升對英語的本質認知,會對英語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出生在美國的小孩子幾年的時間就能用英語正常溝通,出生在中國的小孩子同樣能用漢語溝通交流,這就是語言環境的重要性。
回歸到英語學習上來,我們可以給學習者搭建類似母語的語言環境,讓學習者沉浸到類母語語言環境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練習,真正像學習說話一樣學習英語。
母語環境中的角色形形色色,因此構建類母語環境需要大量的原版素材,比如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
小孩子學習說話,離不開身邊環境耳濡目染的薰陶,以及不斷的模仿過程,在構建類母語環境之後,還需要學習者在母語環境中進行大量的輸入和輸出的練習。
首先要在類母語環境中進行大量的聽、看等練習,在有了海量的輸入之後,學習者還要進行說、寫。模仿等輸出的嘗試練習,海量的輸入和輸出練習,搭配類母語環境的影響,真正像學說話一樣學習英語。
努力很重要,可認知更加重要。如果把籃球當作知識去學習,苦背籃球技巧,卻苦惱於球技無法提升,就見怪不怪了,英語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
很多時候學不好英語並不是不努力,而是沒有認識到英語作為語言的本質,沒有找對合適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每天堅持學習英語,卻一直學不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