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星馳主演的《審死官》中,秦沛飾演的「八府巡按」,威風八面、剛正廉潔、為民請命,可謂百姓心中「正義」的化身。在諸多戲曲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八府巡按」出現的頻率也很高,而且全都具備清廉且權勢大的基本特點。
整體來看,「八府巡按」就是皇帝派往民間維護正義、主持公道的全權代表,手握生殺大權,遠比總督、巡撫這些封疆大吏要囂張許多。
那麼,古代的「八府巡按」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就其行政級別和具體權勢而言,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務呢?
「八府巡按」,又稱「八府巡撫」,在古代的官制體系中,這一官職名稱並不存在,僅出現於古代的戲文或者小說中。
傳統京劇的代表曲目——《胭脂寶褶》中,就有「八府巡按」的角色存在:
你如今是八府巡按,為父的乃是個皂班頭,誠恐砧辱於你,這也無妨緊要,待我回得衙去,寫個辭條,將這個皂班頭辭掉也就是了。
在明清時期,「八府巡按」雖然並不存在,但卻存在一個名為「巡按御史」的官職,與之大體類似。
根據《明史·職官志二》的記載,明朝的最高監察機構——都察院,執掌「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都察院下設十三道監察部門,覆蓋全國各地區。一般情況而言,基本是一個總督轄區為一道。
《明史·職官志二》有載:
十三道監察御史,在內稱「監察」,在外稱「巡按」。「巡按」則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
就此來看,明朝的「巡按御史」,就是帶著「欽差大臣」身份巡視地方吏治民生的御史。就其具體權力而言,上至地方督撫,下至微末小吏均在其監察範圍之內,而且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巨大權力,和《審死官》中的「八府巡按」極為類似。只是,就「巡按御史」的監察範圍而言,「八府」僅為約數,並未明確的地區數量限制。
行至清朝時期,官制體系沿襲明朝舊址,只是在明朝十三道「監察御史」的基礎上,增設「京畿道、江南道」,變成了十五道「監察御史」。
《清史稿·職官志二》明確記載:
十五道掌彈舉官邪,敷陳治道,各核本省刑名。
也就是說,清朝的「監察御史」和明朝基本類似,而被皇帝臨時派遣出差的「監察御史」,就成為了「巡按御史」,也就是傳說中的「八府巡按」。就其具體職權而言,大體類似於派駐某省、某地區的中央巡視組組長。
清朝「監察御史」的品秩等級,經過了幾次改變:初制,正三品;順治十六年,改正七品;康熙四年,升為正四品;康熙九年,復為正七品;雍正七年,改為正五品或者從五品;乾隆十七年,明確為從五品。
清朝時期的從五品,基本相當於現在稍高於廳局級副職的行政級別。
也就是說,這個傳說中的「八府巡按」,基本類似於現在中紀委派駐地方,級別稍高於副廳級的中央巡視組組長。其具體權力,簡單言之,就是「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或當場整飭」。
參考文獻:《明史·職官志二》、《清史稿·職官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