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出版109種205冊 堪稱西樵「四庫全書」

2020-12-14 佛山在線

 今年9月,通俗版《西樵山理學文化讀本》將出版。這是《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中第一本通俗版的寫西樵山理學的書籍。

《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醞釀於2009年,啟動編撰於2010年。8年來,《叢書》出版了《廣藝舟雙楫》《孔子改制考》等經典文獻(影印本),還新編了《一彈流水一彈月——西樵粵劇粵曲文化口述》《西樵桑基魚塘研究》等,書籍總數達到109種共205冊。目前,在我國,以鎮街為主體、專門成立編撰機構、編撰出版一套叢書多達上百種的情況,並不多見。

該叢書主編、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溫春來認為,《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經過近十年的編撰,取得了挖掘地方文化的豐富經驗,對於全國區域文化資源整理、研究都具有示範作用。

歷時8年

編撰出版205冊書籍

「西樵者,天下之西樵,天下後世之西樵,非嶺南之西樵也。」明代著名學者方豪曾這樣評價西樵。

在歷史長河中,西樵山及其周邊地區不斷湧現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文化財富及歷史人物,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浩瀚的文化資源早已引起各方關注。

 圖為《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部分書籍。

上世紀50年代,中山大學歷史系就參與了西樵山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活動。2010年9月25日,中山大學與西樵鎮政府籤訂合作協議,組建《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編輯委員會,確定叢書框架與大致書目,編委會組織多名專業人士檢索全國各大公藏機構的古籍書目,並多次深入西樵鎮各村開展田野調查。隨後,中山大學與南海區政府在西樵山康有為當年讀書的三湖書院共建「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

出版歷史文化文獻叢書,作為一項長期的文化工程被寫入西樵鎮政府工作報告,鎮政府還根據長期規劃搭建資金、編撰機構等基礎性配套平臺,設立了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辦公室,安排專人負責叢書編撰出版管理和服務。

多年來,西樵鎮持續重視叢書編撰工作,將其作為一項長期的文化事業來經營,同時充分尊重學術規律,逐年出版。8年來,已編撰出版109種共205冊書籍。西樵鎮黨委委員伍新宇說,通過叢書的編撰,研究院培養出了許多優秀學生與優秀學者,在參與、解讀南海區西樵鎮的文化事業中,這套叢書為地方政府打造區域文化形象與品牌做出了不少貢獻。

系統全面展示西樵6000年文化

因其權威性和多樣性,有學者將這套叢書視為「西樵版四庫全書」。溫春來則認為,「四庫全書」是知識精英編寫的著作,而西樵的叢書以現代學術視野規劃出版,更多體現了多元文化與平民情懷,叢書不但收錄名人論著,也收錄普通百姓所撰寫、使用的文獻。其次,「四庫全書」只收錄文獻,而叢書還請專家整理、呈現各種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將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上各種歷史文獻,構成了完整的西樵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對於學術界和地方政府,這一工作無疑具有較大開拓性、前瞻性與示範性。」溫春來評價。從《西樵山遺址考古研究》《西樵白雲洞志》,到《走進西樵自梳女》《西樵武林口述史》《冼玉清研究紀念文集》……這些書籍展示了西樵山6000多年文化。

 

圖為2012年,叢書首次發布,讀者正翻閱書籍。

溫春來告訴記者,整套書籍展現了西樵山最有代表的3個時間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約6300年前的石器文化時代,那時西樵山已是中國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石器製造場,被考古學家譽為「珠江文明的燈塔」;第二個階段是明中期以後,當時廣東著名學者如方獻夫、戴鴻慈、湛若水等都曾在此辦學,西樵山被稱為「理學名山」,成為當時中國的理學聖地;第三個階段是晚清時期,西樵成為中國走向近代的一個縮影,康有為、陳啟沅、詹天佑等人引領了時代的風氣。此外,叢書也反映了西樵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桑基魚塘、武術、香雲紗工藝及各種信仰與儀式。

「我們還重視家譜、契約、書信等尋常百姓書,它們大都散存於民間,如果不及時搜集,就會逐漸毀損消亡。」叢書作者之一、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特聘副研究員任建敏談道,叢書還另外設計了「研究系列」和「通俗系列」,出版了《西樵人的儀式人生——婚嫁篇》《西樵康公廟的考察》等書籍,以滿足不同人群了解西樵文化的需要。

叢書獲得專業讀者好評

這套叢書陸續出版後,引起了學術界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全國各地包括臺灣、香港等地圖書館以及部分國外圖書館都有收藏。

記者登錄當當網、京東商城、亞馬遜等圖書銷售網站看到,該套叢書獲得讀者的高度評價,網名為「同八」的讀者購買了一套《湛甘泉先生文集》,評價道:「這套書是影印本,是研究明陽明時期儒學氛圍和焦點的資料書,很滿意。」網名為「山雲」的讀者購買了清末出使歐美的考政大臣戴鴻慈編撰的《歐美政治要義》,評價道:「影印本非常有歷史感。」

叢書出版後,來自北大、復旦、武大、中大、香港中文大學、新竹清華大學等多家高校的學者到西樵研討叢書編撰以及區域文化發掘與研究的經驗,其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西樵、南海、佛山乃至廣東的範圍。

這套叢書全部出齊後,規模將達到300餘種共700多冊書籍,在系統、完整地發掘、保存、呈現西樵及周邊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的同時,無疑也為「天下之西樵」這一稱號提供了最為堅實的學術論證。

伍新宇認為,這部歷史文化文獻叢書將全面呈現西樵歷史文化淵源,也是西樵打造嶺南旅遊文化高地、擦亮「文翰樵山最嶺南」名片的重要舉措,將其用活用好,可以提升佛山的區域形象與文化品味,助推社會經濟轉型升級。

原標題:8年來,《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出版109種205冊,堪稱西樵「四庫全書」

細述西樵6000年人文變遷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束維 

圖|資料圖片

編輯|何欣鴻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今天:《四庫全書》首冊出版、拿破崙進軍俄國
    2、1994年06月24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首冊出版。《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共收錄歷代典籍3461種、79309卷,學術界稱之為中國傳統文化總匯。但《四庫全書》並不「全」,大量不符合清王朝統治需要和價值標準的歷代典籍被摒棄在外,僅列為存目者即達6793種、93551卷。
  • 《四庫全書》與寧波天一閣有啥淵源?為何它要「回歸」入藏
    《四庫全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卷帙最為浩大的叢書,清朝乾隆皇帝耗時十年編纂成這部舉世聞名的巨著。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總字數約十億。它基本上收錄了中國上古至清初的重要文獻,內容涉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所有領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文獻集成,對保存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促進當時及後世的中國學術與文化,作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
  • 《四庫全書》的前世與今生
    《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中期由朝廷組織當時在各學科領域最有成就的學者編纂的一部大型百科性質的叢書,涵蓋了古代中國的幾乎所有學術領域,基本囊括了到那時為止的各學科領域的優秀典籍。《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
  • 海南大學圖書館的鎮館之寶:《四庫全書》
    為收集吳氏文獻資料,他曾在1978-1979年出洋兩次,由曼谷至吉隆坡、檳城、新加坡,逗留3個月有餘,終於編輯出版《吳氏文獻》第一輯,分贈各國宗親,宣揚傳統文化。吳乾華愛護海南文獻,曾出版瓊山籍解元曾對顏《還讀我書室詩集》,分贈同好;他重視古今書畫,現收藏名家書畫200餘幅;他還與李石曾先生合作編輯了《稚暉百聯》書法集。吳先生深諳古籍對國學研究的重要性。
  • 「四庫全書」系列資源攻略
    為配合本次活動,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特推出薦書活動——「四庫」系列資源攻略,以方便讀者對館藏《四庫全書》系列叢書、論著、工具書、檔案等資料的利用。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四庫」系列資源?快進來來看看吧!一、《四庫全書》簡介《四庫全書》是清乾隆時期編纂的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 資源服務|「四庫全書」系列資源攻略
    一、《四庫全書》簡介 《四庫全書》是清乾隆時期編纂的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四庫全書》編成後,先後抄寫七部,分藏於紫禁城文淵閣、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文津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文源、文宗、文匯三閣藏書,鹹豐間毀於戰火。
  • 珠三角桑基魚塘起源西樵
    桑基魚塘是珠三角地區最早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見證了珠三角廣紗甲天下產業發展歷史,珍藏著西樵紡織文化起源的密碼。目前,西樵山下,至今還保存一片被稱為「世間少有美景」的桑基魚塘,面積3000多畝。據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商品性農業的發展與局限——西樵桑基魚塘農業研究》 一書介紹,珠三角歷史上第一圈桑基魚塘形成於西樵,換句話說,西樵是聞名遐邇的桑基魚塘的發源地,這對研究廣東農業史、中國生態文明史具有重大意義。
  • 南京文化史上的裡程碑 《金陵全書》出版十周年
    《金陵全書》是由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牽頭,南京出版傳媒集團·南京出版社等單位通力合作,按統一規範匯集整理、影印出版的大型地方文獻叢書。會議現場《金陵全書》的編纂出版工作是繼出版《永樂大典》《南京文獻》《南京稀見文獻叢刊》後南京歷史上第四次對文獻進行整理出版。
  • 國圖館藏故事:鎮館之寶文津閣《四庫全書》
    一、文津閣《四庫全書》概說  《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纂修的古代文化典籍的彙編,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在中國文化典籍史乃至學術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國家圖書館藏文津閣本《四庫全書》,清永瑢、紀昀等纂修,乾隆內府寫本。
  • 四庫全書到底全不全?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 中國古代史:乾隆皇帝訪求遺書,組織編纂《四庫全書》
    乾隆中期以後,他又以組織編纂《四庫全書》為中心,進行了一場更大規模的系統整理和總結中國古代文化的活動。乾隆帝決意對社會上全部現存文獻進行整理,首先廣徵圖書,不斷頒布求書諭旨,指示地方各級行政官員必須將求書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同時,他還為徵求遺書制定了具體政策「在坊肆者,或量為給價」家藏者「不妨繕錄副本,仍將原書給還」「一切善為經理,毋使吏胥藉端滋擾」。
  • 永樂大典屬於資料性書籍,四庫全書屬於叢書,其文化價值是一樣的
    永樂大典屬於資料性書籍,四庫全書屬於叢書,其文化價值是一樣的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的區別。儘管《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屬於類書,《四庫全書》屬於叢書,體例不同,但它們的文化價值及某些編纂特點卻是相似的。第一,窮搜博徵各種著作,匯成龐大的書籍世界,對文化遺產的保存具有重大意義。明成祖下令編纂《永樂大典》時,「敕遣使臣,博採四方之籍;禮招儒彥,廣綢中秘之儲。事跡務在於周詳,義例必令其明白。於是上自古初,暨於昭代,考索累朝之逸典,匯羅百氏之遺言。
  • 罕見晚清文獻,《續修四庫全書》未收,與張元濟《四部叢刊》完全不重疊,堪稱文史新資料……
    《晚清四部叢刊》各部主編均為臺灣知名學者,分別是:「經部」主編為林慶彰(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史部」主編為賴明德(臺灣中原大學華語系特聘教授),「子部」主編為劉兆祐(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主任),「集部」主編為張高評(臺灣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晚清四部叢刊》各部的分類情況略加說明如下:一、經部。
  • 【常識積累】四庫全書
    B項錯誤,《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C項正確,《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是由姚廣孝以及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採擇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 《四庫全書》免費向社會開放!
    匯善谷書院線裝《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 。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四庫全書》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303冊,6144函,分別陳列擺放在128個書架上 。
  • 西樵觀察:在奮鬥中收穫幸福
    2020年的最後一天,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開局交匯之時,西樵鎮9個文旅產業重點項目、9個製造業重點項目舉行集中開竣工儀式。在歷史的交匯點:竣工,是向過往答題交卷;開工,是對未來招手舉旗。向十三五交卷:實幹、堅守一座山、兩條江、36萬西樵人,扛大鼎、鑄豐碑,一曲雄歌入人心;一座城、兩代人,176.63平方公裡,把穩舵、鼓足勁,一張藍圖繪到底。
  • 「臻美西樵」書畫聯展在港舉辦 促進粵港兩地文化交流
    香港和佛山在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一直非常密切,此前舉辦的各類社會公益、經貿合作、聯誼交流等活動都獲得兩地有關領導的重視和指導,希望通過這次香港西樵書畫聯展文化交流活動,能進一步促進粵港兩地的文化交融,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和信任,共同傳承和發展兩地文化藝術事業。  西樵山位於佛山市南海區西南部,距香港約200公裡。
  • 新聞出版總署:專業古籍出版社年出書品種逾5千種
    我國古籍出版事業發展迅速,成果豐碩。隨著全國古籍保護工程的全面展開,古籍出版展現出勃勃生機。目前,全國有22家專業古籍出版社,年出書品種逾5000種。    大型出版工程系列化、重要古籍整理出版成果豐碩。《全宋詩》、《全宋文》、《全元文》、《全明文》、《全元戲曲》、《全粵詩》陸續問世。
  • 商務印書館120歲︱商務的版權官司,與《四庫全書》的因緣
    為期一天的工作坊議程緊密,分「商務印書館與跨區域文化網絡的構建」、「商務印書館與現代中國的知識生產」、「文化工業與商務人的生活世界」三個議題,先後有17位學者分享了他們對商務印書館的研究成果,從不同層面拓寬了商務印書館的研究邊界。澎湃新聞選取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王飛仙和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李志茗的報告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 國圖《四庫全書》免費開展一周 400名初中生現場教學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馬曉晴)9日下午,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以下簡稱「國圖」)在總館北區稽古廳舉辦「走近四庫全書」活動,通過展板展示、互動體驗、講座、現場抄四庫(詩經、論語、中秋、重陽等內容)等多種形式,展示現存唯一一部原函、原架、原書一體存放的《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