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自進入11月以來,江蘇猩紅熱報告發病數逐漸增加,進入流行高峰,且超過近3年平均發病水平。10歲以下幼託及學齡兒童是高發人群,以散發為主。
在19世紀50-70年代,我國曾經出現過5波較大的發病高峰。在1979年後,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發展,生活環境和醫療條件改善,猩紅熱發病率逐漸下降,保持相對較低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且以輕型患者為主。
但近年來,江蘇猩紅熱報告發病水平呈逐漸升高趨勢,2017-2018年國際知名刊物《柳葉刀》子刊報告了全球多個地區猩紅熱再現,引起全球關注。
在19世紀20年代,我國猩紅熱重型病例多見,病死率可高達15%~20%,是歷史上最嚴重的兒童殺手之一,如今已經很少會有人因猩紅熱而致死了。
一、 什麼是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多。每年4月-6月、11月-次年1月是本省流行季節。
二、 如何判斷可能得了猩紅熱呢?
猩紅熱早期的症狀並不典型,如發熱、頭痛、噁心、嘔吐、咽痛、扁桃體紅腫等;瀰漫性皮疹和草莓舌是特徵表現。主要症狀有發熱、咽峽炎、皮疹。絕大多數患者屬此型。
發熱:體溫高達39℃左右,可伴有頭痛等全省症狀;
咽峽炎:咽痛、局部充血可有膿性滲出物。
皮疹:發熱後24小時內開始出疹,始於耳後、頸部及上胸部,可蔓延至全身。
草莓舌:這是猩紅熱特有的症狀,發病初期可以觀察到舌苔發白,舌頭上有紅色小點,形似草莓,故而得名。
膿毒型
咽峽炎顯著,擴散後形成化膿性中耳炎、鼻竇炎、乳突炎及頸淋巴結炎;
中毒型
主要表現為毒血症;高熱、頭痛、劇烈嘔吐,甚至神志不清。
外科型/產科型
主要從傷口或產道侵入,主要表現為全身皮疹。一般症狀較輕。
三、猩紅熱如何傳播和預防?
患者和帶菌者是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猩紅熱常見感染人群為幼兒和學生,與他們密切接觸的家長和老師也屬於易感人群。近年來也出現了不少成年病例,所以成年人也需要提高警惕。目前無有效疫苗。
1、衛生習慣:教育和培養兒童勤洗手,規範洗手,平時不用手指直接接觸口鼻。
2、經常通風:空氣品質良好時應經常開窗通風。
3、避免接觸:流行季節,兒童應避免到人口密集、空氣不佳的公共場所。
4、健康生活: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當鍛鍊,充足睡眠。
5、就醫隔離:如果出現發熱、頭痛、皮疹等疑似猩紅熱症狀表現,應立即就醫,早診斷。家庭隔離或住院隔離至痊癒,病人使用的物品需要消毒。
四、冬季學校防病提示
近期氣溫逐漸下降,容易發生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肺結核、病毒性腹瀉病、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等多種疾病。
1. 學校需要加強衛生宣教,堅持做好晨午檢工作。
2. 出現發熱、咽喉痛、出疹等不適症狀的孩子要儘早送醫,同時做好教室的通風和消毒工作。一旦有病例發生,還應持續觀察密切接觸者。
3. 不少孩子還參加了校外補習班、興趣班,如果有同學出現類似症狀,應告知補習班老師;補習機構做好隔離、消毒等措施。
4. 出現不適症狀的孩子,應避免前往人多的場所。
交匯點記者 王甜 通訊員 黃昊頔
圖片來源:江蘇省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