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的俳句
俳句是獨特的日本短詩,由和歌、連歌演化而來,是一種「五七五」3句17字音的短詩。
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的「俳聖」,他一生創作俳句一千餘首,其中有二百首堪稱佳作。他有數百弟子,死時僅五十一歲,但人都尊之為「翁」。芭蕉的俳句多用俗語,句子短小,雅俗共賞,不僅在知識階層,也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獨領風騷的偶像式人物。
芥川龍之介說:
芭蕉俳諧的特色之一,就是將訴諸於眼睛的美與訴諸於耳朵的美微妙地結合為一體的美。(《芭蕉雜記》)
從芥川的這個評語,可以看出芭蕉的俳句有點像王維的詩,是畫家兼音樂家的詩。像他如下的俳句:
一聲聲杜鵑啼鳴,悠悠江上橫。
月夜竹林靜,斑駁竹葉碎月影,杜鵑一兩聲。
正值春雨淅瀝下,雜草小路拔艾蒿。
都既有對景物細緻的描寫,也有通過聲音來渲染環境氛圍,詩句雖短,卻有極強的感染力,讓人如在詩境之中。
芭蕉的詩心很細,要我看他的詩,在這方面很突出,這也是日本詩的一個特點,比如:
酒醉伸頭向外看,小窗瞧見葫蘆花。
「小窗」所以要「伸頭」看,而窗外開著葫蘆花,葫蘆花日文寫作「夕顏」,因其晚上開,白而圓,似滿月,故有此美名。醉酒而能賞此花,則自是雅士。
那種纖細而柔媚的句子還有:
懶起戀床第,攪夢是春雨。
芥川龍之介說此句「表現了一種近似柔媚的慵懶。」(《芭蕉雜記》)
對於芭蕉的成就,正岡子規評價說:
芭蕉之前的十七字詩(連歌、貞門、檀林)皆落入俗套,流於諧謔,缺乏文學價值,芭蕉之前的漢詩排斥日本趣味,觀念上也很幼稚。芭蕉之前的和歌重視雙關語,達到了陳詞濫調的程度,賀茂真淵的古調和歌開始清除此弊。而松尾芭蕉的出世,則在貞享、元祿年間樹起了一面旗幟,不但使俳諧面目一新,而且也使得《萬葉集》之後的日本韻文學面目一新。何況在雄渾博大方面,在芭蕉之前絕無僅有,芭蕉之後也絕無僅有。(《芭蕉雜談》,第30頁)
俳句是「韻文學」,一定是和日本語獨特的聲音、節奏相關,翻譯成漢語難免失真,只能了解一個大概。而且不同的譯者,譯筆也大不一樣,比如同一首《古池》的兩種譯文:
閒寂古池旁 青蛙躍進池中央 撲通一聲響
古老的池塘啊 一隻蛙驀然跳入 池水的聲音
這是被稱為「幽玄句」的冠絕古今的名句,芭蕉辭世前說:「《古池》句乃我風之濫觴,可以此作為辭世句也。」可見這首短詩被他看成自己的代表作。但從以上兩種譯文來看,實都平平,看不出這樣的詩有什麼特別好的地方。就是寫清幽之境吧,離韋應物的「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比也還有差距。但我這樣比較,就是用母語大詩人的原作來比異國詩人的譯文了,這當然很不公平。我想這句的日文原作,一定有過人的魅力,只是翻譯後流失了不少而已。這也不能怪譯者,譯詩原是費力不討好的事。
2019年1月10日
參考書:
《日本俳味》,正岡子規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文藝的,過於文藝的》,芥川龍之介著,2012年版;
《日本文學》,唐月梅編著,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