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聖」松尾芭蕉5首俳句賞析

2020-12-17 澎湃新聞

「俳聖」松尾芭蕉5首俳句賞析

2019-12-12 1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松尾芭蕉(1644—1694),以畢生精力將追求詼諧、大眾化的貞門、談林初期俳諧提高到真正的純文學高度,孜孜不倦地追求俳諧在更高更深層次上的藝術性,引領俳諧進入文學藝術的殿堂,形成以《芭蕉七部集》為代表的蕉門風格,並創立俳論,開創了俳句的黃金時代,成為近世詩的代表。他的作品所提供的典範作用至今還沒有被人逾越,被日本人民尊為「俳聖」。還著有紀行文集《奧州小道》等。

清晨雪紛飛,

獨啃鮭魚乾。

季語 雪

賞析

此句前言寫道:「富家食肌肉,丈夫吃菜根,予清貧。雪晨獨嚼得鮭魚乾。」這是作者真實生活的寫照。當時芭蕉從京都來到江戶,生活清苦,居無定所,據說曾在石頭川關口町幹過挖埋水管的活兒,但是與談林派俳人交往,刻苦鑽研俳諧。前言是說富人吃肉,而胸懷大志的大丈夫啃著菜根,清貧如洗。這無疑是受到《菜根譚》(明朝洪應明)的啟發。汪信民嘗言「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朱熹《小學·善行實敬身》)意為只要忍受得了貧困生活,則凡事必將有所成就。芭蕉雖然當時在俳諧領域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就,開始設帳授徒,但尚未完成改造俳諧的大業,此句表明自己安貧樂道,不為貧困所折,致力俳諧的決心。從芭蕉走過的人生道路來看,此句具有很大的分量。

初冬寒雨第一陣,

誠盼喚我為「旅人」。

季語 初冬寒雨

賞析

貞享四年(1687)十月,芭蕉從江戶到故鄉伊賀過年,並於翌年(元祿元年)偕門人杜國去吉野、高野山、和歌浦、奈良、大阪、須磨、明石。四月去京都。這就是「笈之小文」的旅行。芭蕉回鄉之前,門人們在其角亭設宴餞行,這是當時芭蕉所吟之句。此時的芭蕉,經歷過心情悲壯的「野曝紀行」旅行,聲名鵲起,門人眾多,因此對於「笈之小文」的旅行充滿信心。

他在《笈之小文》中這樣寫道:「十月初,天氣欲雨不雨,以風中落葉之身,漂泊無定之心啟程。」讓別人稱自己為「旅人」,顯示出芭蕉總是以漂泊無定之心對待人生旅程的態度,透出他對「旅人」命運的自覺性和享受其中樂趣的風情。具體地說,他讓門人們這樣稱呼他,但從歷史角度來看,芭蕉的一生正是對「旅人」這個宿命理解、接受、喜愛的過程,從中感受到他認真而清爽的心態。他曾立志騰達成名,曾潛心修禪悟道,最終都一事無成,唯有對俳諧不改初衷,終為一生之事。他以歌人西行、連歌師宗祗、畫家雪舟、茶人千利休等作為自己的榜樣,決心「吾道一以貫之」。

寒夜聽櫓聲,

擊浪迴響冰腸斷,

孤寂淚涕零。

季語 寒冬

賞析

寒冬之夜,從冰凍的水面傳來舟船吱嘎吱嘎搖櫓的聲音,悲哀的心情穿腸而過,在孤苦伶仃的艱難日子裡獨自落淚。這是芭蕉早期在草庵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在《寒夜辭》中這樣記述:「歲暮寒風之悲。坐月嘆空樽,倚枕愁薄衾」,一幅窘迫困頓的光景。然而,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芭蕉始終以古賢自勵,在孤寂寒冷的夜晚,忍受著饑寒交迫的煎熬,以「啃草根」的精神一心攻讀古典文學,鑽研俳諧之道。

深川草庵的困苦日子是他磨鍊意志的時期,激勵著他不畏艱難,鍥而不捨、勇往直前地在俳諧之道上創業成就。這一段生活給他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在不少俳諧和俳文中都有所記載。如「寒風掃落葉,堆積柴門前。餘掃門前葉,焚燃烹茶煎。」「嚼冰凍且苦,買水潤喉如偃鼠。」「貧山鐵鍋霜降天,夜來自鳴聲悽寒。」等等。

寒夜睡衣重,

莫非吳天雪?

季語 寒夜

賞析

冬夜,裹著衣服睡覺,忽然覺得睡衣沉重。想起《詩人玉屑》所載閩僧可士的「一缽即生涯,隨緣度歲華。是山皆有寺,何處不為家。笠重吳天雪,鞋香楚地花。他年訪禪室,寧憚路歧賒」。吳天現在大概正在下雪吧?「吳天」是「吳國的天空」,在這裡比喻「遠離京都的異鄉天空」,表現作者的思鄉之情。

芭蕉在《奧州小道》的《草加》中說:「即使備嘗吳天白髮之恨,猶欲親臨雖耳聞尚未目睹之勝地。」「吳天白髮」,即是將吳天的白雪比喻為白髮,或者說白雪化為頭上的白髮。在俳文《鬥笠記》中也說「持杖行於吳天之雪」,都是以此感嘆羈旅之艱辛,將吳國降雪比喻為自己「白髮般」的艱苦行旅,旅愁縈懷,致使頭髮皆白。

同樣寫雪,芭蕉的弟子榎本其角的感受就大相逕庭。他說「若思為我物,笠上雪亦輕」,此句題為《笠重吳天雪》。直接引用上述可士的詩句,但反其意而用之,把鬥笠上的積雪想做自己的東西,就不覺沉重,而反覺得輕了,帶有滑稽的味道。

其角不像芭蕉那樣追求俳諧的純藝術,他是一個吟詠現實社會千姿百態的作家,所以作品極少芭蕉那樣的禪味。這有欲、佔有欲的活生生的心態的表現。這與芭蕉對物慾的淡漠實在不可同日而語。其角雖然走自己的路,但對芭蕉的作品予以充分的評價。

入冬初降雨,

猿也思蓑衣。

季語 冬雨

賞析

芭蕉在旅次的近畿地區逗留期間,審定向井去來、野澤凡兆編纂的《猿蓑》,並於元祿四年(1691)出版。這部網羅全國蕉門作品的句集是蕉風鼎盛時期的結晶,標誌著蕉風藝術的高峰。此句為《猿蓑》卷首。有題記云:「暑夏已經過,悲秋亦來,山家迎接初冬。」入冬初雨,雖感蕭瑟,卻也別有情趣,大概連猴子也想穿上蓑衣欣賞雨景吧。

榎本其角在《猿蓑》的序文中說:「吾翁雲一心只為俳諧注入神魂,過伊賀山中,雲如給猿猴穿上蓑衣,注入俳諧神魂,則有斷腸之鳴。實乃可怕之幻術也。」自古感猿啼之哀憐,然其角言猿猴不啼叫,比喻如給俳諧注入神魂,也會如猿猴發出令人斷腸之哀鳴。這就是「幻術」。芭蕉飄逸的詩心與滑稽的構思相結合,發出人生似行旅的感慨,將人的意識滲透進「冬雨」的存在裡,表面的機智戲謔的想像其實深藏著嚴肅的觀念。

周作人以口語體翻譯此句為:「初下雨的時候猿猴也好像很想著小蓑衣的樣子。」

關鍵詞 >> 松尾芭蕉,日本,俳句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俳句的魅力:淺析松尾芭蕉俳句的藝術特色
    這本《俳句的魅力》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囊括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俳句,加上注釋和賞析裡面提及的俳句,大概有300首,可以稱之為「俳句300首」了。書裡面介紹了許多俳人極其作品,既有開山鼻祖荒木田守武的佳作,也不乏「俳聖」松尾芭蕉的經典之作,還有與謝蕪村、小林一茶等大眾化俳人的名句。
  • 松尾芭蕉的俳句
    松尾芭蕉的俳句俳句是獨特的日本短詩,由和歌、連歌演化而來,是一種「五七五」3句17字音的短詩。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的「俳聖」,他一生創作俳句一千餘首,其中有二百首堪稱佳作。他有數百弟子,死時僅五十一歲,但人都尊之為「翁」。
  • 「俳聖」松尾芭蕉:剎那間的靈性,禪意無窮
    這首俳句的地位相當於我國的「床前明月光」寥寥幾字,寫出了打破寂靜的禪意仿佛能聽到青蛙跳入池塘的那一聲響此為日本千古之絕唱,被譽為「蕉風開眼之句」芭蕉之人,有「俳聖」之名芭蕉之詩,有「蕉風」之譽松尾芭蕉是世界聞名的俳句大家,享有「俳聖」之譽。
  • 松尾芭蕉:日本俳句大師,意境太美
    俳諧師的佼佼者,就是松尾芭蕉,他是江戶時代前期的一位俳諧師,他被後世尊稱為「俳聖」。他把俳句形式推向頂峰。「妹妍如紫茜,能不鍾我情。奈何非我婦,思慕斷我腸」。「匆匆春將歸,鳥啼魚落淚」。—松尾芭蕉《落花》這首《落花》,是松尾芭蕉筆下,我最為喜歡的一首。陽光明媚,光線從樹葉的縫隙中散落下來,照映在臉上,伴著陣陣微風,相坐在櫻花樹下,一邊賞櫻邊享受美食,慕然間,櫻花飄落到菜湯上,這樣的爛漫而富有詩意的場景,在腦海裡隨便想想就讓人心嚮往之。
  • 松尾芭蕉:你就是俳句,就是日本詩的代名詞
    近期,其俳句精選集《但願呼我的名為旅人:松尾芭蕉俳句300》由臺灣著名詩人陳黎和其夫人張芬齡翻譯出版,是松尾芭蕉首部簡體俳句精選集。 松尾芭蕉,日本德川時代的俳句大師,有日本「俳聖」之譽,被芥川龍之介稱為「《萬葉集》以後的最大詩人」。日本美學中最著名的「枯淡、閒寂、輕妙」概念正是源自芭蕉。
  • 立春/松尾芭蕉俳句十首(之一)
    宜發王重生先生譯松尾芭蕉關於春季的俳句十首。以下先為王重生先生關於松尾芭蕉和俳句的介紹文章。之後是譯作十首。先生俳句譯作,後儘量每周作什篇之載,以致百首。王先生稽事謹詳,治學醇厚。以是諸篇,足可為眾人得益。在此深表敬意。另,文中配圖,除松尾芭蕉畫像外,皆棟方志功作品。
  • 人物|松尾芭蕉,三行見眾生
    等到8月,風靡日本的甲子園棒球賽一結束,就會開始另一場「甲子園大會」——全國高中俳句奪冠大賽,到今年已經是第二十二屆了。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被稱為「世界最短的詩」。傳統俳句由「五—七—五」共十七個字音組成,「國際化」後經常排列成三行。雖短小,但意蘊悠長,法國作家羅蘭·巴特將其比作「最精煉的小說」。提到俳句,就不得不提被稱為「俳聖」的松尾芭蕉。
  • 他半生羈旅,用無常生命,追尋永恆真義——讀松尾芭蕉俳句有感
    他創作的俳句,不僅成為日本詩壇的經典,在世界文壇上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亦佛亦道的精神世界,深諳民間疾苦的悲憫情懷,使得許多中國學者喜歡把他和莊子、李白、王維、杜甫做對比研究。他就是日本的「俳聖」——松尾芭蕉。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的俳諧詩人。生於伊賀上野一個下級武士家庭,本名松尾藤七郎。
  • 王重生/松尾芭蕉俳句十首(之二)
    王重生/松尾芭蕉俳句十首(之二)一舸按:今日辛丑大年初二。
  • 俳句之外,還有一個散文芭蕉
    俳句詩人、散文家松尾芭蕉是日本文壇一代宗師,被尊為「俳聖」。
  • 松尾芭蕉 日本俳句大師算一個業餘詩人,永久的隱者
    我對俳句有一種簡單的理解,那就是把中國某首古詩詞中摘出兩句或三句,就可以視為一個俳句作品。比如說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可以視為一個俳句作品;「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也是個俳句作品;「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是一個;「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也是一個。
  • 他是當代松尾芭蕉,用俳句熬煉生命
    古典俳句的大師,首推江戶時代的松尾芭蕉(1644-1694)、與謝蕪村(1716-1783)、小林一茶(1763-1827)三大家,他們的名字,已為我國讀者逐漸熟悉。遠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有人把他和俳聖松尾芭蕉相提並論,譽之為當代的芭蕉。山頭火是一個託缽行腳的僧人。人生早年所經的苦難,因緣使得他在四十二歲那年出家為僧,從此踏上了雲遊的行旅。
  • 日本「俳句」,段子手的寶藏,金句的天堂
    俳句始於十六世紀,是日本最盛行的傳統詩歌形式,源自於我國古代的絕句,以5-7-5、三句十七音節構成,可能是世界上為人所知的最短的詩歌類型。雖然幾經演變,至今仍廣為日本人所喜愛,他們或纖巧晴妙,富詼諧之趣味;或恬適自然,富閒寂之趣味;或繁複鮮麗,富彩繪之趣味。
  • 「但願呼我的名為旅人」,有一種迷離幻美的人生只屬於松尾芭蕉 | 此刻夜讀
    今晚的夜讀來自作家徐魯,他回望了日本俳句大師松尾芭蕉的一生,這位被稱為「俳聖」的詩人,時而浪跡遠行,時而隱居度日,他的俳句透著禪意,融入了對日常生活的哲理與沉思。文丨徐魯刊於2008年2月7日文學報日本俳句大師松尾芭蕉的一生,是在漂泊的旅情和清寂的行吟中度過的。他原名宗房,1644年出生在伊賀上野赤坂町的一個武士之家。
  • 日本俳句賞:綿綿春雨懶洋洋,故友不來不起床|鳳凰詩刊
    松尾芭蕉 俳句賞閒寂古池旁,青蛙跳進水中央,撲通一聲響。樹下肉絲、菜湯上,飄落櫻花瓣。春雨霏霏芳草徑,飛蓬正茂盛。他公認的功績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頂峰,但是在他生活的時代,芭蕉以作為俳諧連歌(由一組詩人創作的半喜劇連結詩)詩人而著稱。(在19世紀,連歌的開始一節(稱為和歌)發展成獨立的詩體,稱為俳諧。明治時代的詩人正岡子規首先稱其為俳句)。「俳聖」松尾芭蕉提到俳句,就不得不提到松尾芭蕉。芭蕉被日本人稱為「俳聖」,他對日本俳句的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淺談日本的俳句
    與中國的絕句不一樣,日本的俳句不講究押韻,它們可押可不押,完全取決於作者的喜好與詩的內容。但有一點必須遵守,每一首俳句都應有季題,即反映表現季節時令的標題,如春丶夏,或秋丶冬。這說明,日本的俳句在創作時,更多地傾向於描寫表現大自然的時令景象。  我們不妨先來看幾首這類形制上可稱「世界最短」的短詩。著名俳句詩人松尾芭蕉寫了這麼一首俳句(季題自然是春):「春將歸,鳥啼魚落淚」。
  • 日本江戶俳諧大師松尾芭蕉鼎立之作!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戶時代的俳諧大師,他首倡「閒寂、不易流行」之說,自創一代「蕉風」,將日本俳句從前人的文字遊戲中解脫出來,並將其推向了歷史的高峰,開創了俳諧的黃金時代,他本人更是被後人尊為「俳聖」。而此次有詩出版的《奧州小道》一書,則將其最具代表的隨筆和俳句一網打盡,藉由此書你將飽覽這位日本詩人筆下最美最真的世界。
  • 徐志嘯 ║ 淺談日本的俳句
    與中國的絕句不一樣,日本的俳句不講究押韻,它們可押可不押,完全取決於作者的喜好與詩的內容。但有一點必須遵守,每一首俳句都應有季題,即反映表現季節時令的標題,如春、夏,或秋、冬。這說明,日本的俳句在創作時,更多地傾向於描寫表現大自然的時令景象。我們不妨先來看幾首這類形制上可稱「世界最短」的短詩。著名俳句詩人松尾芭蕉寫了這麼一首俳句(季題自然是春):「春將歸,鳥啼魚落淚」。
  • 日本文化漫談:淺談日本的俳句
    但有一點必須遵守,每一首俳句都應有季題,即反映表現季節時令的標題,如春丶夏,或秋丶冬。這說明,日本的俳句在創作時,更多地傾向於描寫表現大自然的時令景象。 我們不妨先來看幾首這類形制上可稱「世界最短」的短詩。著名俳句詩人松尾芭蕉寫了這麼一首俳句(季題自然是春):「春將歸,鳥啼魚落淚」。全詩譯成漢字,僅二句,前句三個字,後句五個字,可謂短的不能再短了。
  • 那些觸景生情的俳句欣賞
    俳句,源於十五世紀日本的一種詩歌,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俳句是中國古代漢詩的絕句這種詩歌形式經過日本化發展而來。同時在日本以每日小詩的形式發展。俳句的意境與漢詩更多有相通之處。而日本俳句詩人,大部分收到漢唐文化的影響會寫漢詩,並且在很多俳句裡可以看到我們漢詩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