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1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松尾芭蕉(1644—1694),以畢生精力將追求詼諧、大眾化的貞門、談林初期俳諧提高到真正的純文學高度,孜孜不倦地追求俳諧在更高更深層次上的藝術性,引領俳諧進入文學藝術的殿堂,形成以《芭蕉七部集》為代表的蕉門風格,並創立俳論,開創了俳句的黃金時代,成為近世詩的代表。他的作品所提供的典範作用至今還沒有被人逾越,被日本人民尊為「俳聖」。還著有紀行文集《奧州小道》等。
清晨雪紛飛,季語 雪
賞析
此句前言寫道:「富家食肌肉,丈夫吃菜根,予清貧。雪晨獨嚼得鮭魚乾。」這是作者真實生活的寫照。當時芭蕉從京都來到江戶,生活清苦,居無定所,據說曾在石頭川關口町幹過挖埋水管的活兒,但是與談林派俳人交往,刻苦鑽研俳諧。前言是說富人吃肉,而胸懷大志的大丈夫啃著菜根,清貧如洗。這無疑是受到《菜根譚》(明朝洪應明)的啟發。汪信民嘗言「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朱熹《小學·善行實敬身》)意為只要忍受得了貧困生活,則凡事必將有所成就。芭蕉雖然當時在俳諧領域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就,開始設帳授徒,但尚未完成改造俳諧的大業,此句表明自己安貧樂道,不為貧困所折,致力俳諧的決心。從芭蕉走過的人生道路來看,此句具有很大的分量。
初冬寒雨第一陣,季語 初冬寒雨
賞析
貞享四年(1687)十月,芭蕉從江戶到故鄉伊賀過年,並於翌年(元祿元年)偕門人杜國去吉野、高野山、和歌浦、奈良、大阪、須磨、明石。四月去京都。這就是「笈之小文」的旅行。芭蕉回鄉之前,門人們在其角亭設宴餞行,這是當時芭蕉所吟之句。此時的芭蕉,經歷過心情悲壯的「野曝紀行」旅行,聲名鵲起,門人眾多,因此對於「笈之小文」的旅行充滿信心。
他在《笈之小文》中這樣寫道:「十月初,天氣欲雨不雨,以風中落葉之身,漂泊無定之心啟程。」讓別人稱自己為「旅人」,顯示出芭蕉總是以漂泊無定之心對待人生旅程的態度,透出他對「旅人」命運的自覺性和享受其中樂趣的風情。具體地說,他讓門人們這樣稱呼他,但從歷史角度來看,芭蕉的一生正是對「旅人」這個宿命理解、接受、喜愛的過程,從中感受到他認真而清爽的心態。他曾立志騰達成名,曾潛心修禪悟道,最終都一事無成,唯有對俳諧不改初衷,終為一生之事。他以歌人西行、連歌師宗祗、畫家雪舟、茶人千利休等作為自己的榜樣,決心「吾道一以貫之」。
寒夜聽櫓聲,季語 寒冬
賞析
寒冬之夜,從冰凍的水面傳來舟船吱嘎吱嘎搖櫓的聲音,悲哀的心情穿腸而過,在孤苦伶仃的艱難日子裡獨自落淚。這是芭蕉早期在草庵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在《寒夜辭》中這樣記述:「歲暮寒風之悲。坐月嘆空樽,倚枕愁薄衾」,一幅窘迫困頓的光景。然而,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芭蕉始終以古賢自勵,在孤寂寒冷的夜晚,忍受著饑寒交迫的煎熬,以「啃草根」的精神一心攻讀古典文學,鑽研俳諧之道。
深川草庵的困苦日子是他磨鍊意志的時期,激勵著他不畏艱難,鍥而不捨、勇往直前地在俳諧之道上創業成就。這一段生活給他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在不少俳諧和俳文中都有所記載。如「寒風掃落葉,堆積柴門前。餘掃門前葉,焚燃烹茶煎。」「嚼冰凍且苦,買水潤喉如偃鼠。」「貧山鐵鍋霜降天,夜來自鳴聲悽寒。」等等。
寒夜睡衣重,季語 寒夜
賞析
冬夜,裹著衣服睡覺,忽然覺得睡衣沉重。想起《詩人玉屑》所載閩僧可士的「一缽即生涯,隨緣度歲華。是山皆有寺,何處不為家。笠重吳天雪,鞋香楚地花。他年訪禪室,寧憚路歧賒」。吳天現在大概正在下雪吧?「吳天」是「吳國的天空」,在這裡比喻「遠離京都的異鄉天空」,表現作者的思鄉之情。
芭蕉在《奧州小道》的《草加》中說:「即使備嘗吳天白髮之恨,猶欲親臨雖耳聞尚未目睹之勝地。」「吳天白髮」,即是將吳天的白雪比喻為白髮,或者說白雪化為頭上的白髮。在俳文《鬥笠記》中也說「持杖行於吳天之雪」,都是以此感嘆羈旅之艱辛,將吳國降雪比喻為自己「白髮般」的艱苦行旅,旅愁縈懷,致使頭髮皆白。
同樣寫雪,芭蕉的弟子榎本其角的感受就大相逕庭。他說「若思為我物,笠上雪亦輕」,此句題為《笠重吳天雪》。直接引用上述可士的詩句,但反其意而用之,把鬥笠上的積雪想做自己的東西,就不覺沉重,而反覺得輕了,帶有滑稽的味道。
其角不像芭蕉那樣追求俳諧的純藝術,他是一個吟詠現實社會千姿百態的作家,所以作品極少芭蕉那樣的禪味。這有欲、佔有欲的活生生的心態的表現。這與芭蕉對物慾的淡漠實在不可同日而語。其角雖然走自己的路,但對芭蕉的作品予以充分的評價。
入冬初降雨,季語 冬雨
賞析
芭蕉在旅次的近畿地區逗留期間,審定向井去來、野澤凡兆編纂的《猿蓑》,並於元祿四年(1691)出版。這部網羅全國蕉門作品的句集是蕉風鼎盛時期的結晶,標誌著蕉風藝術的高峰。此句為《猿蓑》卷首。有題記云:「暑夏已經過,悲秋亦來,山家迎接初冬。」入冬初雨,雖感蕭瑟,卻也別有情趣,大概連猴子也想穿上蓑衣欣賞雨景吧。
榎本其角在《猿蓑》的序文中說:「吾翁雲一心只為俳諧注入神魂,過伊賀山中,雲如給猿猴穿上蓑衣,注入俳諧神魂,則有斷腸之鳴。實乃可怕之幻術也。」自古感猿啼之哀憐,然其角言猿猴不啼叫,比喻如給俳諧注入神魂,也會如猿猴發出令人斷腸之哀鳴。這就是「幻術」。芭蕉飄逸的詩心與滑稽的構思相結合,發出人生似行旅的感慨,將人的意識滲透進「冬雨」的存在裡,表面的機智戲謔的想像其實深藏著嚴肅的觀念。
周作人以口語體翻譯此句為:「初下雨的時候猿猴也好像很想著小蓑衣的樣子。」
關鍵詞 >> 松尾芭蕉,日本,俳句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