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長達半年多的指責、批評和訴訟之後,美國金融「巨頭」高盛公司近日發布了一份「內部檢查報告」,表示將向投資者披露更多的財務信息,以增加透明度。
這家公司表示,將在新的財務報表中把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分開披露,這將公開更多交易盈利的模式和細節。分析人士稱,這可能意味著這位華爾街的「常勝將軍」不得不把自己的「兵器譜」曬一曬。
據稱,內檢報告是由高盛公司的業務標準委員會撰寫的。該機構成立於去年5月,當時有關欺詐的民事訴訟正困擾著高盛,公司高層決定設立審查機構進行「嚴格的自省」。這份報告就是委員會在8個月的內部工作評審後的「成果」。
高盛公司對外宣稱,他們要改革公司與客戶進行交流的方式,「符合併超越我們的客戶、股東和監管機構的預期」。高盛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勞爾德·貝蘭克梵表示,「我們堅信本報告中的建議意味著高盛再次承諾客戶至上,公司的一切行為以追求卓越聲譽為目標」。
通常在市場繁榮時期,金融企業的自營業務,包括自持股票、債券和房地產等投資,所獲收益相當豐厚,但具體操作和財務情況並不公開。金融危機後,這塊業務被稱為「黑箱子」,打破「黑箱操作」的呼聲愈演愈烈。
去年4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指控美國高盛集團(GS)涉嫌欺詐投資者。指控認為,高盛公司在向投資者銷售他們自己設計的一種抵押債務債券(CDS)時隱瞞了關鍵信息。這一CDS產品的表現與住宅次貸證券(RMBS)直接掛鈎。高盛一方面允許客戶(保爾森對衝基金)做空該金融產品,在金融危機期間大賺特賺,另一方面卻向其他投資者承諾該產品由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推出,導致客戶損失。
7月,高盛在同意支付5.5億美元罰金後,訴訟不了了之。這是由美國住房和信貸危機所引起的最大的一起訴訟。
不過,最近有消息稱,美國參議院在即將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金融危機期間,高盛在向客戶提供服務時,並未置客戶的利益於首位,存在嚴重的利益衝突。
一位國內證券業資深分析人士稱,這一次高盛主動「坦白」,有「以退為進」的意思。事實上,中國證券機構在當年A股泡沫崩潰後,也對自營業務進行了廣泛的「自查」,這種舉動本身是金融機構「主動應對生態環境變化」的自我束縛行為,讓肌體更健康進而更有戰鬥力。
自營業務交易近年來一直是華爾街機構最得心應手的盈利武器,有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華爾街機構熱衷於自營業務交易,是導致本次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美國總統歐巴馬2010年7月籤署的金融監管改革法案,投資銀行將被禁止進行自營業務交易。這一原則的倡導人為美聯儲前主席沃克爾,因此被稱為沃克爾原則(Volker Rule)。
按照金融監管改革法案的日程表,在歐巴馬總統籤字兩年後,限制投資銀行自營業務交易的監管措施將制定完成,也就是說,2012年年底將是華爾街機構剝離自營業務交易的大限。據稱,有不少華爾街金融機構已開始提前籌劃剝離事宜。
有分析師表示,高盛公司為了修復自我形象,首先要說明公司代表客戶做了什麼,而自己又有哪些投資,這種姿態是「重新贏得信任的一個步驟」。
但在市場青黃不接的時候,像高盛這種「幾乎所有人都賠錢它反而掙錢」的太成功的公司,贏得信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據報導,美國高盛公司的一位合伙人說:「我們自金融危機以來的良好表現成為一種負累,因為人們納悶兒為什麼我們表現這麼好,懷疑我們得到位高權重的前同事的關照。」而針對高盛公司在中國驕人的業績,也有業內人士稱,「高盛在中國太成功了,但這就是成功的危險之一。」
美國著名的《滾石》雜誌撰文揭露高盛的「前科」,說它在10年前的網際網路泡沫時就精通於包裝垃圾公司上市,欺騙投資者。「就像用絲帶裝飾好一個西瓜,從50層樓扔出窗外,並開始打電話詢價一樣」,該雜誌稱:「唯一能夠獲利的人就是在西瓜砸到地面之前賣出的人。」而在誘發金融危機的次貸泡沫中,高盛公司一邊賣產品給客戶,另一邊賣空該產品,這就是「地地道道的金融欺詐」。
這次,高盛公司發布「內檢報告」後有媒體稱,這是該公司成立142年以來首次公開自營業務的利潤細節,「華爾街作為金融冒險家們的樂園被打上了一個問號」。一位接近高盛公司的業內人士對此表示「不屑」,並認為這類「誇大的表述」一點都不能撼動高盛公司在華爾街的引領者地位。
事實上,「坦白」對高盛公司是個利好消息。分析人士稱,經過內部的結構調整和重新梳理,目前高盛公司的自營業務在其公司業務比例中已經很小,即便「沃克爾法則」打算扼殺所有自營交易活動,高盛股票也不會受到影響。果然,高盛公司「內部檢查報告」發布後,它的股價上漲了。
經濟學家李才元稱,金融危機後,像高盛這樣的金融公司被推上「道德審判臺」,這有可能宣洩了人們的怨氣,卻無助於抓住泡沫經濟發生的「元兇」,高盛公司最多算是個「無意或有意的幫兇」。
他認為,金融危機的本質,是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全面的「資源泡沫」膨脹階段,美國房地產泡沫崩潰了,但目前在石油、糧食等大宗產品領域,仍然聚集著巨大的泡沫,並且還在不斷積累風險。高盛公司如果說「有錯」,那也是此類金融企業面臨的「歷史性錯誤」。他們不過是敏銳地抓住了市場的機遇,「認為金融就是欺詐,一概而論地把華爾街妖魔化,這不符合實際,因為他們銷售的合約一般都是合法合規的」。
「金融公司必須回歸實業,它們必須放棄資源炒作,放棄以資源為標的物的各類金融衍生品」,他說,金融行業是服務業,做服務的不能「反僕為主」,而應該重新定位,服務於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否則,就如同房租價格高漲超過了租房客的真實收入,這樣的經濟絕不可能繼續發展。
針對高盛公司的「自省」和「坦白」,李才元表示,金融企業習慣了資源炒作的「暴利」,習慣了當「統治者」,讓它們向為實業提供服務的角色回歸難度很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廉潔自律是個好的開頭」,他說:「希望這不只是權宜之計。」
本報北京1月1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