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為什麼盛產高官

2020-12-11 觀察者網

2012年底,兩件事再度引起了人們對高盛權勢的興趣。

11月26日,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宣布,現任加拿大央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 Carney)將於2013年6月接替金默文爵士(Sir MervynKing), 擔任「世界上第一家央行」英格蘭銀行1694年創建以來的首位「外籍」行長。

12月8日,義大利總理馬裡奧·蒙蒂(Mario Monti)宣布將在年底辭職,引起了人們對歐元區前途的新一輪擔憂。

馬克·卡尼和馬裡奧·蒙蒂引人注目的共同之處就在於:都曾在高盛長期供職。卡尼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就進入高盛工作,先後在高盛的倫敦、東京、紐約和多倫多部門工作了13年,從基層職位晉升到高層職位。而蒙蒂則是從2005年起被高盛的倫敦分支「 高盛國際」 聘為高級顧問——這不是「顧得上才問問」的榮譽銜,而是一個實職。

歐洲的「高盛幫」當然遠不止這兩位。2011年11月19日,英國《獨立報》做了題為《高盛:歐洲的新主人》的專題報導,指出除了2011年上任的歐洲央行行長馬裡奧·德拉吉和義大利總理馬裡奧·蒙蒂外,高盛出身的高官還有前歐盟競爭委員會委員比利時人範米埃(Kareal vanMiert )、曾幫助創立歐元的前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德國人奧特馬·伊辛(Otmar Issing)等。

而在英國宣布馬克·卡尼成為英格蘭銀行的行長繼任者之後,英國《每日電訊報》立即於11月27日做了題為《馬克·卡尼:高盛系》(Mark Carney: The Goldman Sachconnection)的報導。由此可見西方人對「高盛出高官」的敏感。畢竟,高盛被廣泛認為是導致歐債危機的「罪魁禍首」,而今卻讓他們來處理危機。

2011年11月19日英國《獨立報》報導:權傾歐洲的「高盛人」

為什麼高盛總出高官?莫非其中存在什麼「陰謀」?

這涉及到西方社會的權力運行方式。歐美把商業人物轉身就變成高官或者高官轉身就變成商人的現象稱為「旋轉門」。而「旋轉門」是依附於西方統治精英體系這座大廈的。對於躋身大廈裡面的人來說,是無所謂政界商界的,可以來去自如。但大廈裡面的人也分派系,其中一個重要門派是猶太精英群體,高盛則是猶太精英群體的眾多門店之一,當然可能算最大門店。由於猶太精英群體在當代世界體系的核心領域——金融領域當中佔據了各種關鍵位置,因此西方國家尋找懂行的經濟官員人選時必然繞不開他們。而對於高盛來說,除了金錢之外,公司文化中還有對「更長遠利益」的追求,正是這個「更長遠利益」使他們不斷物色具備「當官」潛質的人才而籠絡之。(見表1)

表1:高盛(Goldman Sachs)著名員工不完全名錄

高盛背後的「我們這夥」

理解西方統治精英群體有個重要的「參照系」,就是歐洲各國王室的通婚規則。歷史上歐洲各國王室間互相通婚,構成一個通婚圈子,並且嚴格禁止跟圈外人通婚,以保持血統的純正性。也就是說,即使大貴族也幾乎不可能高攀上王室的「金枝玉葉」,更不用說平民了。到了當代,儘管王室不再赤裸裸地執行這種等級制規則了,王室與平民聯姻的「灰姑娘傳奇」也偶有發生,但在歐洲王室當中,這種例子依然是極少數。舉王室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其實不僅是王室之間構成基本封閉的通婚圈,還有其他很多個基本封閉的通婚圈存在。

比如說貴族之間也有很多通婚圈,他們高攀不上王室,但也不願意屈尊與平民聯姻。實際上幾乎社會各階層都存在形形色色的有點「門當戶對」意味的通婚圈,猶太富豪群體當然也不例外。

紐約的猶太富豪群體有個專門的稱呼「Our Crowd」,是德語dieUnsrigen 的英譯, 可以翻譯成「我們團夥」或者「我們這夥」,他們是19世紀中後期從歐洲(主要是德國)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及其後代。

「我們這夥」在19世紀中後期紐約崛起為「資本之城」的過程中,創辦了一系列以家族名字命名的企業,包括古根海姆、庫恩-洛布、雷曼兄弟及戈德曼-薩克斯(即高盛)等,隨著美國崛起為超級大國的歷史進程,這些曾經只是街頭商鋪規模的企業也逐步成長為「大到不能倒」的巨無霸,「我們這夥」也成了「紐約猶太巨富」的代名詞。「我們這夥」世代互相聯姻,結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血緣圈子。

如果說婚姻的一大社會功能是分配和傳承財富,那世代通婚的血緣圈子就會形成一個保有財富的社會群體。「我們這夥」在當今指的就是華爾街猶太富豪群體。

現在的華爾街金融機構有「白鞋」(White shoe firm)和「新白鞋」(the 「New」 White shoe firm)之分。其中「白鞋」指的是美國主流白人「WASP 」(「白人-盎格魯撒克遜裔-清教徒」的縮寫)的企業,其代表是摩根大通;「新白鞋」指的是猶太人的企業,其代表就是高盛。華爾街只有這兩種企業。

「新白鞋」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的老闆群體,就是「我們這夥」。對「我們這夥」來說,所有的「新白鞋」都是門店而已。出高官的並非只有高盛,各大「白鞋」、「新白鞋」都盛產高官,不過高盛似乎的確出得最多。

金融編織起來的世界

「我們這夥」在西方統治精英佔據什麼樣的位置呢?這就要看「我們這夥」的門店在經濟社會運行中處在什麼位置。

西方國家的各級政府運行依賴於發行債券借錢,比如美國聯邦政府的運行依賴於美國國債。而貨幣發行則是與國債綁定的,比如美元的發行量約88%來自美聯儲購買國債。在國債市場的基礎上,是石油期貨市場、糧食期貨市場等各類大宗商品市場以及兩房債等各類債券市場。實體經濟運行的「養料」,其實都是通過各種金融化的交易獲得的。

西方的各類公債一直就主要依靠猶太商人承銷。高盛在早期主要做的就是債券生意。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高盛才由於羅伯特·魯賓、喬恩·科爾津等天才人物的出現,進入了更廣闊的天地:衍生品交易。實際上羅伯特·魯賓等「數量金融」先驅也是衍生金融時代的開拓者。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公布的數據,截止至2012年6月底,全球場外(OTC)衍生品市場的未結清合約總的名義金額為639萬億美元,相比之下,代表實體經濟的2011年全球GDP 數字才69萬億美元。這還只是場外衍生品市場的規模。

實際上,金融已經成了把世界體系這張「大網」編織在一起的「線」,當今世界可以說是金融編織起來的世界。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這夥」的「門店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金融領域能夠大致與「我們一夥」相匹敵的也就是WASP 的「白鞋」們了。

2011年7月,位於蘇黎世的瑞士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愛因斯坦的母校)發表了《全球公司控制網》(The Network of Global Corporate Control)報告,反映了當代世界的大公司交叉控制網的情況。該報告的研究小組收集了全球3700萬家公司的股權結構數據,分析了世界上全部43060 家跨國公司及將它們聯繫起來的持股關係網絡。研究小組發現,持股關係網絡中佔全球經濟大約40 %份額的一個部分最終都可追溯到一個由147家大公司構成的「超級實體」——該「超級實體」中的每一家公司的大部分所有權都屬於其他146家成員,而構成這個「超級實體」的147家公司,大多為金融機構。

在這樣一種世界秩序格局中,西方國家的政府要尋找懂行的經濟官員,能繞開高盛這個「我們這夥」的「主門店」嗎?

「影響力」比金錢更重要

高盛出高官,這個現象的出現不僅僅是因為其在金融領域的關鍵地位,也與其追求「更長遠利益」的企業文化有關。20世紀六七十年代,帶領高盛躋身一流企業行列的領導者溫伯格和列維就開始教育員工們:衡量成功與否的標誌不僅在於掙多少錢,還在於「更長遠利益」。為此,高盛提出「只僱用最出色的人,而非最出色的銀行家」的口號,每個新人一邁進高盛大門,高盛就開始努力培養其在政治上有作為所需的素質。由此高盛逐步編織起了政府關係之網。

為什麼一流企業要追求「更長遠利益」呢?沒有見到過高盛直接解釋這一點的資料,但一個某種意義上或許比高盛更成功的企業的掌門做出過直接說明。

2009年4月,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當代掌門大衛· 勒內· 羅斯柴爾德男爵(Baron David René de Rot hschild) 做客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回答主持人陳偉鴻關於該家族到底有多少錢的提問時說:「不管我們的財富是滙豐的30%,還是它們的一半,對我們這個家族來說,其實我們並不在乎到底有多少,我見到過很多很有錢的人,他們很有錢,但是他們並沒有任何的影響力,他們的財富非常龐大,但是他們並不能夠影響別人。」

大衛·勒內·羅斯柴爾德這段話的意思是,「影響別人的能力」比金錢更重要。結合「羅斯柴爾德系」企業與高盛的具體行為,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義。

金錢的數量其實只是對相對較窮的人意義重大,一旦達到了一定量級,再多也沒有超出數字本身的意義,這時會遇到很多「多少錢也買不來」的東西。例如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經常碰釘子,不是錢不夠而是外國政府不批。反思「錢」的意義,可以意識到,在信用貨幣時代,錢代表的是「信用」,交易其實是用信用來換取對方的「讓渡」,也就是改變對方的行為。對於掌握貨幣發行權的政府來說,錢的數量是可以「創造」的,因此靠金錢收買很難改變其行為。這時要改變對方行為,就需要超出金錢的方式了。這才是高盛所謂「更長遠利益」或羅斯柴爾德所說「影響別人的能力」真意所在。

查找英文資料可以發現,在「影響別人的能力」的方面,羅斯柴爾德做得似乎比高盛更好。需要說明的是的,高盛是一家企業,而「羅斯柴爾德」則是多到不知道多少家企業的集合,僅僅名稱中帶「Rothschild」 的著名金融企業就有二三十家。除了官方中文名為「洛希爾」的名義上算「母公司」的N M.Rothschild & Sons(倫敦)和Rothschild & Cie (巴黎)之外,還有管理資產超千億歐元的LCF Rothschild、近年來表現活躍的「羅斯柴爾德投資信託公司」及「埃德蒙·羅斯柴爾德資產管理公司」等。更不用說名字中不帶「Rothschild」的金融企業以及在從資源礦產到葡萄酒的廣泛領域中存在的「Rothschild」了。(見表2)

表2:洛希爾(N M.Rothschild & Sons)著名員工不完全名錄

擁有政、商領域廣泛的「影響別人的能力」,意味著可以做到很多僅僅用錢做不到的事情,而這才是在真實的社會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從名義上來說,世界上「最有錢」的企業是貝萊德、富達、先鋒這樣的資產管理公司,但實際上可以看到,它們的社會影響力遠不如高盛、羅斯柴爾德那麼大。」

(原文發表於《社會觀察》2013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高盛為什麼這麼牛?
    ——————————————————高盛為什麼這麼牛?高盛迄今已經存在了近150年,之所以能夠在大風大浪中屹立不倒,不僅是因為高盛的業務優秀,而且是因為高盛的中後臺同樣優秀,後臺與前臺一樣強,甚至比前臺更強。
  • 高盛高管辭職信全文:我為什麼離開高盛
    導讀:以下是高盛前高管GREG SMITH在紐約時報的公布辭職信全文《我為什麼離開高盛?》,Greg Smith曾是高盛執行董事,高盛的美國股票衍生業務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主管。  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後一天。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最初在斯坦福讀書時夏季來做實習生,然後在紐約工作了十年,現在在倫敦。
  • 掌管美國印鈔機的人為什麼對高盛言聽計從
    非但不加息,甚至進一步寬鬆,符合高盛在先前所設想的「美聯儲應該考慮的是寬鬆,而不是加息」。  九月加息就這樣泡湯了。也許耶倫太把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的話當回事了,不僅不加息,似乎還有意參考歐洲央行、瑞士央行和瑞典央行的政策,進入負利率的灰色地帶。也許,不妨來個QE4(第四輪量化寬鬆)?
  • 高盛為什麼需要9000名技術人員?
    高盛的科技員工已經達到9000多人,比包括Facebook和Linkedin在內的許多網際網路巨頭全部員工數還要多。高盛為什麼需要這麼多技術員工,這些員工具體都在做些什麼?高盛的科技淵源深厚早在80年代初,隨著冷戰漸進尾聲,美國政府降低對基礎科學領域的撥款和支持。許多物理和數學學術界的學術精英轉投華爾街。
  • 雲南墨江,為什麼盛產紫米?
    去過雲南省墨江縣的朋友,或許都知道,墨江是一塊寶地,盛產許多特產,其中,就包括比較稀少的紫米。眾所周知,一般情況下,我們見到的大米,往往都是白色或者半透明的。而雲南墨江,卻盛產一種紫色或者紫黑色的米,學界習慣稱之為:墨江紫米。與一般的大米不同,墨江紫米,是一種顆粒均勻,顏色紫黑,吃起來,食味香甜,甜而不膩,糯糯的,很有嚼勁。
  • 為什麼當年倒下的是雷曼,而不是摩根史坦利和高盛?
    為什麼倒下的是雷曼?表面上來看,是因為雷曼持有的房地產次貸違約,讓雷曼資本金耗盡,資不抵債後倒閉。雷曼之所以周一凌晨宣布破產,是因為它發現其他金融機構都拒絕為其提供短期流動性,周一早上已無法開門營業。但關於雷曼的最大疑問不在於此,最大問號是為什麼金融危機期間,只有雷曼倒下了?
  • 外媒:美國證監會調查高盛等五家投行在華「官二代招聘」
    據香港《南華早報》9日報導,繼摩根大通因在華僱傭中國高官子女及親屬被調查後,華爾街投行高盛、德意志銀行、摩根斯坦利、花旗集團和瑞士信貸銀行日前也受到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簡稱證監會,SEC)的調查。此舉或將曝光華爾街銀行與中國官員子女之間關係的不光彩一面。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正在調查上述六家投行的這種做法有否違反反貪汙法。
  • 英國首相與高盛談話錄音被披露 表示唯恐銀行會因英退歐而撤
    摘要 周三(10月26日),英國衛報披露梅5月份在高盛的講話錄音,顯示梅在公民投票前警告銀行家,她擔心如果投票決定離開歐盟,企業將離開英國。
  • 神奇的雲南墨江:不僅盛產紫米,還盛產雙胞胎
    雲南墨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且聽我們百家號:圖報,細細給你道來!二:盛產紫米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物產,一般情況下,大米都是白色或者半透明的,但是,墨江卻盛產紫米。紫米,是一種紫色的糯米,顏色紫黑,食味香甜,甜而不膩。在我國,也僅僅只有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才有。
  • 高盛公司主動「坦白」以退為進?
    據稱,內檢報告是由高盛公司的業務標準委員會撰寫的。該機構成立於去年5月,當時有關欺詐的民事訴訟正困擾著高盛,公司高層決定設立審查機構進行「嚴格的自省」。這份報告就是委員會在8個月的內部工作評審後的「成果」。  高盛公司對外宣稱,他們要改革公司與客戶進行交流的方式,「符合併超越我們的客戶、股東和監管機構的預期」。
  • 日本失敗以後,有一位美國高官問日本天皇為什麼不切腹?
    今天我要跟大家說的是日本戰敗後的故事,日本戰敗以後,一位美國的高官問日本天皇為什麼不切腹,日本天皇只說了四個字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失敗之後都喜歡切腹自盡,因為他們覺得已經沒有尊嚴了,所以更不能死在別人手裡
  • 解碼高盛:國際頂級投行與金融帝國的崛起
    科技金融賦能,搶佔Fintech先機:近年來,高盛開啟了科技賦能打造現代全能銀行的戰略。2009年至2015年第二季度之間,高盛共參與了私有科技公司的132筆融資交易,在銀行業中居於首位。在金融科技方面,高盛集中於區塊鏈和人工智慧領域,2016年5月高盛推出網絡銀行GSBank,初次涉足零售業務,2016年10月,高盛推出網貸平臺Marcus,提供小額無擔保個人貸款等。
  • 高盛 Recruiters 親自告訴你,其實...進高盛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今年我就是這麼篩人的! 」
    自金融危機以來,這一點變得更加困難,這對於高盛來說似乎特別困難,因為該公司在更廣泛的社會中可能會受到負面看法。因此,必須加倍努力地吸引不同申請者加入。 這就是為什麼高盛有一些大的多元化舉措。這也是為什麼高盛 - 銀行之間各不一樣- 並沒有進行數字測試。
  • 為什麼印度盛產美女?四大原因得天獨厚,但並不是好事
    為什麼印度盛產美女?四大原因得天獨厚,但並不是好事印度電影業在全世界有著相當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喜歡的不是印度的電影,而是印度電影裡面的美女。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印度盛產美女主要原因有三個:1,印度人口基數大,出產美女自然就比較多。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總數最多的國家,目前人口已經達到了接近14億,要不了一兩年,就能超過中國。同時,印度人口結構相對年輕,人均壽命短。這樣大的年輕人口基數下,自然會有很多女性比較美,畢竟,美女在各個民族出現的概率都是差不多的。
  • 高盛集團將100%持股高盛高華 首家外商獨資券商來了
    12月8日,有消息稱,高盛已啟動收購合資公司高盛高華100%股權的程序。高盛方確認該消息屬實,高盛集團已於近日和合資夥伴籤署了最終協議,收購高盛高華證券全部剩餘股權。高盛集團已經率先完成了對高盛高華證券100%持股的協議籤署,接下來尚有一些監管流程要完成,高盛高華證券大概率將成為首家外商獨資券商。
  • 高盛持股擬升至100% 高盛高華或成首家外商獨資券商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高盛持股擬升至100% 高盛高華或成首家外商獨資券商來源:上海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記者昨日從高盛高華證券獲悉,高盛集團將對高盛高華的持股比例提升至這意味著,高盛高華有望成為首家外商獨資券商。目前,高盛高華的股權結構為高盛集團持股51%,北京高華證券持股49%。今年3月,高盛集團宣布已獲證監會核准,將對高盛高華的持股比例由33%升至51%。高盛亞太區聯席總裁李廉在談到對高盛高華實現絕對控股時說:「這是高盛在華業務發展的重要裡程碑。獲得多數股權後,我們可著手準備重組在華業務的實體結構。
  • 外資獨資券商躍躍欲試 高盛已啟動全資控股高盛高華收購程序
    早在2019年8月19日,高盛集團就向中國證監會提交申請,擬將合資證券公司高盛高華持股比例提高至51%。此前,高盛高華為北京高華證券控股的合資投行子公司,由高華證券持股67%,高盛亞洲持股33%。至今年3月27日,高盛集團正式宣布已獲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核准,將在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高盛高華)的持股比例從33%增至51%。 「這是我們在華業務發展的重要裡程碑。具體來說,獲得多數股權後我們可以著手準備重組在華業務的實體結構。
  • 美聯儲或已無能為力了,美國前高官預測:美元離衰敗或越來越近
    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包括美銀、高盛等投行在內近期以來也在不斷警告美國經濟有可能會出現衰退。比如,據高盛的壓力測試發現,美債收益率一旦大幅上升至4.5%時,將導致美國經濟急劇地放緩,同時股市將會暴跌20%-25%,對2018年和2019年GDP增速的負面影響分別是減少0.5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
  • 黑石市值超越高盛和大摩 兩年前還不到高盛一半
    來源:新浪財經北京時間6日消息,美國私募股權巨頭黑石集團剛剛完成了徵服華爾街的又一步,其市值周四超過了老牌投行高盛和摩根史坦利,成為華爾街第二大獨立投資公司,僅次於貝萊德(Blackrock)。根據數據提供商Sentieo的數據,截至周四收盤,黑石市值達到692億美元,高盛市值為690億美元,摩根史坦利市值為650億美元左右。這一變化提供了更多證據,表明在上世紀80年代成立的幾個相對年輕和精幹的私募股權公司正在顛覆金融體系,並從曾經主宰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手中奪走權力。
  • 蘇州,一個盛產狀元的地方
    如今,蘇州鈕家巷的狀元博物館裡,還有一份長長的狀元名錄,列舉了從公元869年到公元1874年間奪魁的狀元,蘇州古城千年的文脈由此盡顯。1937年,淞滬會戰打響後,蘇州淪陷,學校被迫停辦。學校停辦後,為了不領侵略者頒發的「良民證」,王季玉改名易姓,遠避他鄉。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回到蘇州籌辦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