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兩件事再度引起了人們對高盛權勢的興趣。
11月26日,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宣布,現任加拿大央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 Carney)將於2013年6月接替金默文爵士(Sir MervynKing), 擔任「世界上第一家央行」英格蘭銀行1694年創建以來的首位「外籍」行長。
12月8日,義大利總理馬裡奧·蒙蒂(Mario Monti)宣布將在年底辭職,引起了人們對歐元區前途的新一輪擔憂。
馬克·卡尼和馬裡奧·蒙蒂引人注目的共同之處就在於:都曾在高盛長期供職。卡尼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就進入高盛工作,先後在高盛的倫敦、東京、紐約和多倫多部門工作了13年,從基層職位晉升到高層職位。而蒙蒂則是從2005年起被高盛的倫敦分支「 高盛國際」 聘為高級顧問——這不是「顧得上才問問」的榮譽銜,而是一個實職。
歐洲的「高盛幫」當然遠不止這兩位。2011年11月19日,英國《獨立報》做了題為《高盛:歐洲的新主人》的專題報導,指出除了2011年上任的歐洲央行行長馬裡奧·德拉吉和義大利總理馬裡奧·蒙蒂外,高盛出身的高官還有前歐盟競爭委員會委員比利時人範米埃(Kareal vanMiert )、曾幫助創立歐元的前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德國人奧特馬·伊辛(Otmar Issing)等。
而在英國宣布馬克·卡尼成為英格蘭銀行的行長繼任者之後,英國《每日電訊報》立即於11月27日做了題為《馬克·卡尼:高盛系》(Mark Carney: The Goldman Sachconnection)的報導。由此可見西方人對「高盛出高官」的敏感。畢竟,高盛被廣泛認為是導致歐債危機的「罪魁禍首」,而今卻讓他們來處理危機。
2011年11月19日英國《獨立報》報導:權傾歐洲的「高盛人」
為什麼高盛總出高官?莫非其中存在什麼「陰謀」?
這涉及到西方社會的權力運行方式。歐美把商業人物轉身就變成高官或者高官轉身就變成商人的現象稱為「旋轉門」。而「旋轉門」是依附於西方統治精英體系這座大廈的。對於躋身大廈裡面的人來說,是無所謂政界商界的,可以來去自如。但大廈裡面的人也分派系,其中一個重要門派是猶太精英群體,高盛則是猶太精英群體的眾多門店之一,當然可能算最大門店。由於猶太精英群體在當代世界體系的核心領域——金融領域當中佔據了各種關鍵位置,因此西方國家尋找懂行的經濟官員人選時必然繞不開他們。而對於高盛來說,除了金錢之外,公司文化中還有對「更長遠利益」的追求,正是這個「更長遠利益」使他們不斷物色具備「當官」潛質的人才而籠絡之。(見表1)
表1:高盛(Goldman Sachs)著名員工不完全名錄
高盛背後的「我們這夥」
理解西方統治精英群體有個重要的「參照系」,就是歐洲各國王室的通婚規則。歷史上歐洲各國王室間互相通婚,構成一個通婚圈子,並且嚴格禁止跟圈外人通婚,以保持血統的純正性。也就是說,即使大貴族也幾乎不可能高攀上王室的「金枝玉葉」,更不用說平民了。到了當代,儘管王室不再赤裸裸地執行這種等級制規則了,王室與平民聯姻的「灰姑娘傳奇」也偶有發生,但在歐洲王室當中,這種例子依然是極少數。舉王室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其實不僅是王室之間構成基本封閉的通婚圈,還有其他很多個基本封閉的通婚圈存在。
比如說貴族之間也有很多通婚圈,他們高攀不上王室,但也不願意屈尊與平民聯姻。實際上幾乎社會各階層都存在形形色色的有點「門當戶對」意味的通婚圈,猶太富豪群體當然也不例外。
紐約的猶太富豪群體有個專門的稱呼「Our Crowd」,是德語dieUnsrigen 的英譯, 可以翻譯成「我們團夥」或者「我們這夥」,他們是19世紀中後期從歐洲(主要是德國)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及其後代。
「我們這夥」在19世紀中後期紐約崛起為「資本之城」的過程中,創辦了一系列以家族名字命名的企業,包括古根海姆、庫恩-洛布、雷曼兄弟及戈德曼-薩克斯(即高盛)等,隨著美國崛起為超級大國的歷史進程,這些曾經只是街頭商鋪規模的企業也逐步成長為「大到不能倒」的巨無霸,「我們這夥」也成了「紐約猶太巨富」的代名詞。「我們這夥」世代互相聯姻,結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血緣圈子。
如果說婚姻的一大社會功能是分配和傳承財富,那世代通婚的血緣圈子就會形成一個保有財富的社會群體。「我們這夥」在當今指的就是華爾街猶太富豪群體。
現在的華爾街金融機構有「白鞋」(White shoe firm)和「新白鞋」(the 「New」 White shoe firm)之分。其中「白鞋」指的是美國主流白人「WASP 」(「白人-盎格魯撒克遜裔-清教徒」的縮寫)的企業,其代表是摩根大通;「新白鞋」指的是猶太人的企業,其代表就是高盛。華爾街只有這兩種企業。
「新白鞋」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的老闆群體,就是「我們這夥」。對「我們這夥」來說,所有的「新白鞋」都是門店而已。出高官的並非只有高盛,各大「白鞋」、「新白鞋」都盛產高官,不過高盛似乎的確出得最多。
金融編織起來的世界
「我們這夥」在西方統治精英佔據什麼樣的位置呢?這就要看「我們這夥」的門店在經濟社會運行中處在什麼位置。
西方國家的各級政府運行依賴於發行債券借錢,比如美國聯邦政府的運行依賴於美國國債。而貨幣發行則是與國債綁定的,比如美元的發行量約88%來自美聯儲購買國債。在國債市場的基礎上,是石油期貨市場、糧食期貨市場等各類大宗商品市場以及兩房債等各類債券市場。實體經濟運行的「養料」,其實都是通過各種金融化的交易獲得的。
西方的各類公債一直就主要依靠猶太商人承銷。高盛在早期主要做的就是債券生意。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高盛才由於羅伯特·魯賓、喬恩·科爾津等天才人物的出現,進入了更廣闊的天地:衍生品交易。實際上羅伯特·魯賓等「數量金融」先驅也是衍生金融時代的開拓者。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公布的數據,截止至2012年6月底,全球場外(OTC)衍生品市場的未結清合約總的名義金額為639萬億美元,相比之下,代表實體經濟的2011年全球GDP 數字才69萬億美元。這還只是場外衍生品市場的規模。
實際上,金融已經成了把世界體系這張「大網」編織在一起的「線」,當今世界可以說是金融編織起來的世界。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這夥」的「門店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金融領域能夠大致與「我們一夥」相匹敵的也就是WASP 的「白鞋」們了。
2011年7月,位於蘇黎世的瑞士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愛因斯坦的母校)發表了《全球公司控制網》(The Network of Global Corporate Control)報告,反映了當代世界的大公司交叉控制網的情況。該報告的研究小組收集了全球3700萬家公司的股權結構數據,分析了世界上全部43060 家跨國公司及將它們聯繫起來的持股關係網絡。研究小組發現,持股關係網絡中佔全球經濟大約40 %份額的一個部分最終都可追溯到一個由147家大公司構成的「超級實體」——該「超級實體」中的每一家公司的大部分所有權都屬於其他146家成員,而構成這個「超級實體」的147家公司,大多為金融機構。
在這樣一種世界秩序格局中,西方國家的政府要尋找懂行的經濟官員,能繞開高盛這個「我們這夥」的「主門店」嗎?
「影響力」比金錢更重要
高盛出高官,這個現象的出現不僅僅是因為其在金融領域的關鍵地位,也與其追求「更長遠利益」的企業文化有關。20世紀六七十年代,帶領高盛躋身一流企業行列的領導者溫伯格和列維就開始教育員工們:衡量成功與否的標誌不僅在於掙多少錢,還在於「更長遠利益」。為此,高盛提出「只僱用最出色的人,而非最出色的銀行家」的口號,每個新人一邁進高盛大門,高盛就開始努力培養其在政治上有作為所需的素質。由此高盛逐步編織起了政府關係之網。
為什麼一流企業要追求「更長遠利益」呢?沒有見到過高盛直接解釋這一點的資料,但一個某種意義上或許比高盛更成功的企業的掌門做出過直接說明。
2009年4月,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當代掌門大衛· 勒內· 羅斯柴爾德男爵(Baron David René de Rot hschild) 做客中央電視臺《對話》欄目,回答主持人陳偉鴻關於該家族到底有多少錢的提問時說:「不管我們的財富是滙豐的30%,還是它們的一半,對我們這個家族來說,其實我們並不在乎到底有多少,我見到過很多很有錢的人,他們很有錢,但是他們並沒有任何的影響力,他們的財富非常龐大,但是他們並不能夠影響別人。」
大衛·勒內·羅斯柴爾德這段話的意思是,「影響別人的能力」比金錢更重要。結合「羅斯柴爾德系」企業與高盛的具體行為,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義。
金錢的數量其實只是對相對較窮的人意義重大,一旦達到了一定量級,再多也沒有超出數字本身的意義,這時會遇到很多「多少錢也買不來」的東西。例如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經常碰釘子,不是錢不夠而是外國政府不批。反思「錢」的意義,可以意識到,在信用貨幣時代,錢代表的是「信用」,交易其實是用信用來換取對方的「讓渡」,也就是改變對方的行為。對於掌握貨幣發行權的政府來說,錢的數量是可以「創造」的,因此靠金錢收買很難改變其行為。這時要改變對方行為,就需要超出金錢的方式了。這才是高盛所謂「更長遠利益」或羅斯柴爾德所說「影響別人的能力」真意所在。
查找英文資料可以發現,在「影響別人的能力」的方面,羅斯柴爾德做得似乎比高盛更好。需要說明的是的,高盛是一家企業,而「羅斯柴爾德」則是多到不知道多少家企業的集合,僅僅名稱中帶「Rothschild」 的著名金融企業就有二三十家。除了官方中文名為「洛希爾」的名義上算「母公司」的N M.Rothschild & Sons(倫敦)和Rothschild & Cie (巴黎)之外,還有管理資產超千億歐元的LCF Rothschild、近年來表現活躍的「羅斯柴爾德投資信託公司」及「埃德蒙·羅斯柴爾德資產管理公司」等。更不用說名字中不帶「Rothschild」的金融企業以及在從資源礦產到葡萄酒的廣泛領域中存在的「Rothschild」了。(見表2)
表2:洛希爾(N M.Rothschild & Sons)著名員工不完全名錄
擁有政、商領域廣泛的「影響別人的能力」,意味著可以做到很多僅僅用錢做不到的事情,而這才是在真實的社會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從名義上來說,世界上「最有錢」的企業是貝萊德、富達、先鋒這樣的資產管理公司,但實際上可以看到,它們的社會影響力遠不如高盛、羅斯柴爾德那麼大。」
(原文發表於《社會觀察》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