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梵淨山生態文明與佛教文化論壇
佛教在線銅仁訊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的第6天,位於我國貴州省銅仁市的第53處世界遺產——梵淨山迎來了成功申遺後的第一場盛會——"2018中國梵淨山生態文明與佛教文化論壇"。7月8日上午,"2018中國梵淨山生態文明與佛教文化論壇"開幕式在銅仁市隆重舉行。
「2018中國梵淨山生態文明與佛教文化論壇」由《中國宗教》雜誌社主辦,中國佛教協會、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指導,銅仁市人民政府、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承辦,論壇活動以「心靈環保·世界和諧」為主題,以「尊崇自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年度主題,於7月8日至9日舉行。
論壇現場
貴州省政協副主席陳堅,原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餘波,原國家宗教局辦公室主任陳紅星,原國家民委副主任吳仕民,貴州省民宗委主任石松江,蘇州市政府副市長聶飆,蘇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局局長曹雪娟,銅仁市委書記陳昌旭,銅仁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少榮,《中國宗教》雜誌社社長劉金光,《光明日報》社副總編沈衛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演覺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釋妙江法師,中國佛教協會秘書長劉威,貴州省佛教協會會長釋心照法師,江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釋行空法師,江蘇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釋秋爽法師,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釋宏度法師,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宋浩,山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本悟法師,廣西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湛空法師,全國人大常委、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防疫研究中心教授孔祥復,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張九桓,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執行副會長李慶瑞,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技與產業發展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高燕,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紀華傳,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溫金玉,長江學者、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洪修平,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孫亦平,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王雪梅,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元春,大連民族大學副校長張英福,馬來西亞駐南寧總領事館總領事BONG YIK JUI,柬埔寨駐昆明總領事館總領事IEM PUTHVIRO,寮國建國陣線宗教事務司副司長SENGSAVANG SISAMAI等來自海內外的政、教、學、商等各界嘉賓共計200餘人出席會議。
論壇現場
開幕式上,陳堅宣讀了國務院原國務委員戴秉國及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致辭,巴林王國駐華大使安瓦爾·艾勒阿卜杜拉博士也為論壇開幕發來賀信。在聶飈、陳昌旭分别致辭後,餘波、張九桓、釋演覺法師分別講話。
餘波在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提出了「美麗中國」的概念,作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黨的十九大不僅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標、新要求和新部署,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更是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今年5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進行了系統深刻的闡述,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於我們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餘波講話
餘波強調,建設美麗中國,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必須動員包括宗教界在內的全體國民一起投身生態文明建設。佛教界參加生態文明建設,有信仰基礎,有歷史傳統,完全可以發揮獨特作用。舉辦梵淨山論壇,就是要探討佛教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智慧,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慧資源。為此,他提出了四點意見:
第一,積極挖掘、弘揚佛教的生態倫理思想。要貫徹中央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更加重視整理和挖掘佛教教義、教規等文化典籍中豐富的生態理念,通過研討會、典籍整理、講經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闡釋,形成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佛教生態觀。
第二,切實提高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生態文明素養。要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佛教的生態理念,使佛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進一步增強自覺性和主動性,將生態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形,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日常生活和修行實踐中身體力行,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第三,著力引導佛教界投身生態文明建設。要引導佛教界把生態文明建設與從事公益活動相結合,根據自身傳統和特點,在保護動物、理性消費、健康飲食等方面,積極行動起來,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益品牌。要支持佛教界積極建設環境優美、生態環保的佛教活動場所,積極踐行「文明進香」,倡導低碳生活,推動「科學放生」,把佛教活動場所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杆和樣板。
第四,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國際交流。佛教界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對外交流的重要內容,介紹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國策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介紹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取得的成就,介紹中國佛教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同時學習借鑑國外宗教界在生態保護方面的有益經驗,為建設美麗中國和美麗地球家園作出應有貢獻。
釋演覺法師在講話中指出,在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也面臨著環境汙染,生態危機的困境,面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佛教「依正不二」「身土不二」的思想,對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危機和發展困境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相信此次論壇的舉辦,對挖掘佛教的環保思想和生態理念,豐富梵淨山佛教文化底蘊,促進生態文明和佛教文化融合發展,一定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隨後,吳仕民、孔祥復、葉偉羅、卓新平、李慶瑞和釋妙江法師分別發表主旨演講。
開幕式結束後,參加論壇的有關專家學者和佛教界人士,將圍繞「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化視域下的梵淨山佛教」「名山建設與全域旅遊」三個分論壇主題展開研討。《中國宗教》雜誌社社長劉金光擔任論壇主席,江西省廬山鐵佛寺住持釋演總、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金玉、江蘇佛教協會副會長宋浩將分別主持三場分論壇。
「梵淨山生態文明與佛教文化論壇」開始於2013年,至今已舉辦多屆。較往年相比,除2018中國梵淨山生態文明與佛教文化論壇開幕式及論壇活動之外,結合梵淨山佛教文化發展的歷程,今年還增加了三個方面的活動內容:一是「佛教勝地行·彌勒文化及銅仁歷史文化」主題圖片展,二是參觀梵淨山申遺展示中心,三是梵淨山承恩寺祈福活動。
合影
近年來,銅仁市通過連續舉辦中國梵淨山佛教文化研討會和梵淨山文化旅遊節等活動,使梵淨山的佛教文化和生態文化得到有效挖掘、整理和保護,梵淨山的知名度、影響力不斷提升。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大德高僧,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就生態文明與佛教文化建設進行深入的研討和交流,對梵淨山佛教的歷史與文化開展了深度的考證和論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