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沁縣老鄉俱樂部」,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現在沁縣正在飛速發展
在這繁華和喧囂之中
你或許不知道
在你生活的這方熱土上
隱藏著一些古老的村落
最近,公布了第五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
咱沁縣南裡鄉唐村上榜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公布第五批
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委、住房和城鄉建設管委)、文化和旅遊廳(局)、文物局、財政廳(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農業農村(農牧、農村經濟)廳(局、委):
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於做好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調查推薦工作的通知》(建辦村〔2017〕52號)要求,在各地推薦上報基礎上,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審查,並向社會公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決定將北京市房山區佛子莊鄉黑龍關村等2666個村落(名單見附件)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現予以公布。
請各地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 文化部 國家文物局 財政部關於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建村〔2014〕61號)要求,認真做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
附件:第五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2019年6月6日
沁縣上榜村子
【標準地名】唐村村民委員會
【羅馬字母拼寫】
Táng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所在(跨)行政區】南裡鄉
【地名來歷及含義】
相傳唐朝末年,唐氏在此地建村,取名「唐村」。
【歷史沿革】
1949年,屬沁縣第三區。1955年屬唐村鄉。1956年3月,屬南裡鄉。1958年屬衛星人民公社。1961年屬南裡人民公社,唐村生產大隊。1968年屬南裡公社革委會。1981年又改為南裡公社。1984年4月,撤銷南裡人民公社,改設南裡鄉人民政府。
【地理實體概況】
唐村位於沁縣西南部,距鄉政府駐地1.5千米。東至趙家溝村,西接姚家莊村,南起中裡村,北臨宋家溝村。村民委員會駐地劉家棧居民點。唐村共240戶,人口632人,全村國土面積3.1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2200畝,山林面積500畝。下轄:唐村、劉家棧2個居民點,4個村民小組。2006年榮獲先進村;2007年至2010年連續榮獲紅旗村。地處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溫度8.9攝氏度,降雨量為606毫米,無霜期167天,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穀子、高粱等。同時開展了經濟林核桃種植、大棚蔬菜種植。有1所幼兒園、1所衛生所。全村有主要村道2條,段宜線橫穿而過,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完善。
來源:長治市地名普查
每天早晨6點鐘,在南裡鄉唐村到縣城十公裡的路上,人們都會看到一對中年夫婦,駕駛著一輛簡易三輪摩託車,拉著滿滿一車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棗糕,他們要趕到城裡早市上,賣出這一車的棗糕。一年四季,風雨無阻。
男人叫姚鳳明,今年53歲,妻子溫菊芬今年44歲。如果不是經歷了四年前的那場滅頂之災,這個家庭是美滿,幸福的。
2014年7月的一天,溫菊芬在老院子裡生火做飯,患有癲癇病的她在灶臺邊就發作了,頓時,熊熊燃燒的火焰把這個不省人事的中年婦女緊緊包圍,等到家人發現趕到的時候,溫菊芬已經被燒的面目全非,火速拉到長治二院治療,經過多方會診,溫菊芬的命保住了,但是,除了臉,全身上下被燒得慘不忍睹,至今為止,溫菊芬身上下沒有一塊皮是完好的。
同年九月,全家人還沒有從溫菊芬重度燒傷的災難中走出來的時候,丈夫姚鳳明在從唐村到南裡集市上送棗糕的途中,被一輛大車追尾,發生嚴重車禍,在醫院做了左小腿截肢手術。就這樣,原本生龍活虎的夫妻兩人,一夜之間,成了兩名重度殘疾人。更雪上加霜的是,截肢後的姚鳳明不幸又患上了腦梗,左臂也嚴重受阻,行動更為不便。
生活的不幸一時間把這對中年夫婦壓得喘不過氣來,父母及鄰裡都為他今後漫長的人生之路該怎麼走而深深地擔憂。
到底該怎麼辦?如何才能活下去?姚鳳明和溫菊芬整日眉頭緊鎖著,眼淚不知道流了多少。父親一輩子靠做棗糕為生,耳濡目染,姚鳳明對這一行也是輕車熟路。身體殘疾,種地和打工深受影響,何不利用現有的資源,重操舊業?既能把這個手藝傳承下來,又可以貼補家用,維持生活。說幹就幹,姚鳳明夫婦馬上行動起來。
於是,每天早上三點鐘,鬧鐘準時叫醒熟睡中的夫妻倆。起床,開火,把頭一天泡好的精挑細選的軟米麵一層一層細細的撒在籠屜裡,然後厚厚得鋪一層上好的大紅棗,然後再鋪一層面,再撒一層棗,以此類推,九十度高溫下重複著這一項工作。為了準確把握棗糕的口感和甜美,姚鳳明頭頂綁著探照燈,更加仔細的辨別棗糕的紋理。半個小時,棗糕出鍋了。溫菊芬一個人端起60多斤的蒸籠,把蒸好的棗糕倒扣在三輪車的鐵皮桌面上,蓋好籠布,兩個人用手使勁的拍打壓實,抹一層植物油,繼續拍打,直到棗糕磁實服帖。裝好遮陽傘,帶好一天的乾糧和水,再備好衣服,六點鐘準時出發。
十五分鐘的車程,三輪車停靠在早市,絡繹不絕的人群慕名而來買棗糕。南關社區的張先生告訴我們,家裡的老人喜歡吃軟的,這家唐村棗糕米軟,棗多,沒有任何色素和糖精,香味十足,特別好吃。中午時分,一車的棗糕幾乎就賣得差不多了,姚鳳明兩口子就近去附近的快餐點吃一碗炒餅,桌子上爬著午休一會,不到兩點鐘,棗糕就賣完了,一天下來,除去各種成本,可以賺150塊錢。
日子好了,生活有盼頭了。一對殘疾夫婦憑著堅強的意志和執著的追求,在自食其力的道路上戰勝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用殘缺的軀體給家庭撐起一片希望的藍天,贏得了村民們的交口讚譽。面對人們的讚詞,他們夫妻倆卻坦言:殘疾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只要身殘志堅,同樣可以做出一番事業。
來源:沁縣新聞中心—秦超
古村落見證了沁縣的發展
在飛速發展的今天
古村落顯得十分可貴
你的老家入選了嗎?
下方留言說說吧!
識別二維碼加微信好友,小編拉您進咱沁縣人當地群啦。聊天、交友、投稿...還有不定時福利,趕快加入吧投稿丨商務合作請聯繫QQ:100360351
沁縣人點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