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綜合報導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張可夫 彭紅霞
12月10日,住建部官網公示第五批擬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瀏陽市小河鄉潭灣村入選。早在2013年,大圍山鎮楚東村曾入選第2批中國傳統村落。此次公示期結束後,長沙的中國傳統村落將增至3個,其中2個位於瀏陽。
據了解,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由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委員會評審認定,入選對象為民國以前建村,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的村落。傳統村落是一種生活生產中的遺產,它兼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性,包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瀏陽潭灣村此番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對瀏陽傳統文化資源的肯定,對當地文化及旅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潭灣村位於瀏陽市小河鄉南部,地處瀏陽市東部,湘贛邊陲,大圍山國家森桂林公園南麓,羅霄山脈北部,瀏陽河上遊,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境內森林覆蓋率高,被譽為綠色氧吧,是長沙市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村域面積29.5平方公裡,常住人口2190人。村內客家人較多,素有 「客家之源」之說,潭灣村民結婚還保留著客家人「哭婚」的傳統。
潭灣村歷史環境要素豐富多樣,相傳西晉時期開始建村。古民居眾多,這裡還留有自清朝流傳下來的活字印刷術和印刷坊。潭灣村活字印刷術傳承了300多年,一直延續至今。客家人遠道遷徙而來,為了留存歷史,非常注重修輯族譜,以便後人追根溯源,這成為了支撐木活字印刷技術在瀏陽傳承至今的最主要原因。清朝道光年間,益興堂的創始人潘順烈從江西學會木活字印刷術,成為湘贛邊界著名的譜師,一傳就是五代。
村內紅色革命建築及遺址眾多,潭灣村是秋收起義的屯兵營,是井岡山會師的必經之地,有紅色革命建築及遺址14處,其中紅一方面軍後方總醫院是省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目前主要用於參觀展覽,實施愛國教育;中共瀏陽縣委第六次代表大會舊址(五美祠)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處於修復中。
[責編:康希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