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絲路申遺任重道遠 面臨私人盜寶猖獗等困境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近年來,國家文物部門多次在西沙和南沙群島開展水下文化遺產調查,海南水下文化遺產「摸底」正在向南實現更大區域的覆蓋,這為中國海上絲路文化遺產的申遺奠定了基礎。然而,相較於分布廣泛的水下文物,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資金緊張、專業人才匱乏、私人盜寶猖獗等困境。


資料圖片:水下遺產調查測繪

  通過申遺助力研究與保護

  「海上絲路始發於秦漢,延綿2000多年,是連接古代中國和亞非歐的海上交通動脈。」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廳長朱寒松說,海南島位於南海航線的交通要道上。

  據專家分析,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有3條主航線,第一條是東海黃海航線,從登州、萊州、揚州、漳州等地出發經東海或黃海至朝鮮半島、日本或者東南亞;第二條是南海航線,從廣州、徐聞、合浦出發經南海,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再西行至阿拉伯半島、紅海、波斯灣、地中海、歐洲及非洲東部;第三條是從廣州、泉州、漳州出發經菲律賓進入太平洋,東行至美洲。

  在歷史上,三條航線的沿線國家進行絲綢、陶瓷、香藥等貿易,因此又稱「陶瓷之路」、「香料之路」。今天看來,它的內涵已經遠遠擴大,它的開闢是人類文明進程和文化交流的裡程碑,縮短了中西方之間的距離。

  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申遺2002年始於福建泉州,多個城市陸續加入申遺行列。201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預備名單顯示,「海上絲路」項目由南京、揚州、寧波、泉州、福州、漳州、蓬萊、廣州、北海等6省份9市構成申請主體。

  朱寒松說,目前這些城市主要是開展港口碼頭遺址的申遺。作為古代海上貿易的必經之路,南海段是海上絲路的重要線段,在申遺中的角色不可或缺。

  我國南海海域沉睡著數以萬計的水下遺產。1990年起,海南拉開水下考古序幕,在管轄的南海諸島島嶼、礁盤等較淺的水域,陸續發現水下文化遺存136處,已出水的瓷器、石雕、銅錢等文物,時間覆蓋南朝、宋、元、明、清時期,印證了早期文獻關於西沙、南沙航路的記載,反映了當時中國較為先進的航海能力。

  前不久,在海口舉行的南海絲路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發出《南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共同宣言》,來自國家文物局及6省份9市的50餘位文博官員、專家學者支持將「海上絲路南海段」申報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預備名單》。

  南海絲路水下文保面臨五大困境

  專家指出,地方政府對所轄範圍內的文物遺址進行有效保護,是申遺的基礎性工作。繼2008年「華光礁1號沉船」成功發掘之後,今明兩年,南海水下考古將聚焦西沙珊瑚島和金銀島沉船。管理著中國南海200多萬平方公裡水域的三沙市也於今年開啟了甘泉島和北礁的局部島礁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這是我國加大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所採取的舉措之一。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的推動下,國家南海水下考古基地、南海水下考古工作站及國家南海博物館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建設正在推進。

  「然而,真正能拿出來給人看、說得清的東西還是很少。」海南省文物局局長王亦平說,南海絲綢之路海南段的保護研究面臨總體規劃空白、考古設備簡陋、專業人才匱乏、私人盜寶猖獗等諸多困境。

  ——技術設備落後,20年水下考古租漁船。「迄今為止,每年我們到西沙海域進行1到2次調查,一直都租用瓊海市潭門漁民的木質漁船,20年來都是這樣。」海南省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釗苦悶地說。

  ——發掘人員缺乏,全省「下水者」僅15人。15人,這是截至目前海南所有持證考古隊員的數目,也是海南水下考古24年來才得以培養起來的隊伍。面對浩瀚南海和數以萬計的文物發掘,15人明顯太「單薄」。

  ——解讀人才匱乏,常弄錯文物年份。王亦平不無擔憂地指出,儘管20多年來做了很多次基礎性調查,但對水下文物的解讀嚴重缺失。到目前為止,海南對6年前出水的華光礁1號沉船的整體發掘研究報告仍未出爐。

  ——海上執法太難,一年才巡海一兩次,過半遺址破壞程度超過80%。「海域太大,一年1到2次的巡查,很難對盜撈分子起到震懾作用。」王亦平痛心地說,西沙群島海域可見的沉船遺址均呈現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些甚至完全被破壞。

  ——沒有總體規劃,多數島礁沒去過。王亦平坦言,做規劃存在「兩難」,一是規劃必須要建立在調查的基礎之上,而至目前,南沙海域大多數的島礁並沒有調查過;二是總體規劃設計的相關經費難以解決。

  摸清家底才能成功申遺

  申遺首先得搞清家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遺產保護專員杜曉帆博士有10餘年申遺經驗,他透露:「當前海上絲路尚沒有完全研究到位,它的難點和陸上絲綢之路申遺難點一樣,不能十分清晰地了解到這條絲綢之路是怎麼走的,拿不出更多實物證據來佐證。所以,需要更多地對海上遺蹟進行發掘和研究,這些做到位才是成功申遺的關鍵。」

  專家認為,面對申遺這一重大目標,南海絲路的發掘研究與保護必須採取系統措施。首先要加大投入,加強人才、資金、技術設備等基本保障。海南省文物局副調研員黎吉龍介紹,從2011年起,海南每年對水下考古工作支持200餘萬元的經費,但仍是「杯水車薪」。中國南海研究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勇新建議,將南海水下考古的相關工作納入中國—東協海上合作基金的資助範圍,設立南海水下文物保護基金等。

  其次,應採取有力措施打擊盜撈。林勇新認為,只要加強南海海域的執法頻次和強度,將對盜寶公司和私人探險隊起到巨大的威懾作用。此外,可以在無人島礁上建立海上監管平臺,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等遙感技術對相關海區進行適時監控,加強遠海執法效率。

  第三,建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合作機制。以行政區劃各自為政的保護方式,人為割裂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已不能適應現代文保研究的要求。南海絲路申遺涉及的相關省市應在考古發掘、信息互通、物探技術、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互惠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加大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半月談記者 趙葉蘋 郭信峰)

相關焦點

  • 絲綢之路跨國申遺:世界遺產理論與實踐的創新
    2010年2月,世界遺產專家會議在瑞士易廷根通過了「關於系列提名和系列遺產的結論和建議」,其中吸收了絲綢之路申遺項目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和挑戰。在此基礎上,2011 年世界遺產委員會修訂了《操作指南》中有關系列遺產、跨國遺產的定義並新增加了系列跨國遺產提交「預備清單」的標準格式。隨之在2012年又對相關定義作了修訂,使之更便於鑑定「突出的普遍價值」和申遺實踐。
  • 粵劇申遺成功=前途無憂? 背後有何曲折內幕?
    省文化廳廳長方健宏在粵港澳三地慶祝粵劇「申遺」成功大會上發言指出:「粵劇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藝術,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社會多元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其生存和發展空間面臨著嚴峻考驗。粵劇的申遺成功,既彰顯了它的獨特藝術價值,也在警醒和提示著我們,這只是在保護和弘揚粵劇文化遺產工作中邁出的一小步,今後我們要為保存這種傳統文化並發揚光大付出更多的努力。」
  • 公眾人物維權面臨的困境探討
    公眾人物利益與媒體監督之間存在很大的衝突,公眾人物權利的界限模糊,本文圍繞公眾人物的名譽權與媒體監督的矛盾探討公眾人物維權面臨的困境並給出解決方法。維權困境表現在:公眾人物維權微罪不舉、實質惡意原則阻礙公眾人物維權、言論自由與公眾人物名譽權衝突。
  • 原創組圖 | 瓊海留守(困境)兒童夏令營(第三期)走進南海博物館 品南海文化遺產魅力
    8月27日上午,瓊海2020年留守(困境)兒童夏令營(第三期)的35名小營員走進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近距離感受南海自然生態、人文之美,開啟一場「向海而生」的獨特之旅。  8月27日上午,瓊海2020年留守(困境)兒童夏令營(第三期)的35名小營員走進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近距離感受南海自然生態
  • 往事| 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捲入「盜寶」含恨而終,主席親自過問恩師...
    既與毛澤東早有接觸,又與董必武為舊識,且故宮盜寶冤案要平反的主角又曾是毛澤東的老師、董必武的同事,吳瀛致信毛澤東而通過董必武轉呈的行為,可謂其來有自。毛澤東看到吳瀛1949年10月的上書,並向董必武陳述了他個人對吳瀛關於請求新生的人民政府對故宮盜寶冤案給予平冤之事的看法和意見,對此馬衡日記及吳瀛二致毛澤東信中皆有反映。
  • 「南海Ⅰ號」:從沉船到博物館
    為了保證沉船及船上的有機物和其他生物不受到環境劇烈變化帶來的影響,「南海Ⅰ號」實施考古發掘的第一步,是向水晶宮整體注水。注水之後,面臨著如何發掘的問題。據孫鍵介紹,關於「南海Ⅰ號」的考古發掘有過兩次大的爭論。一次是剛發現古沉船時,業界對「南海Ⅰ號」實施水下發掘還是整體打撈展開過激烈討論。
  • 衝繩島:海上絲路古東海航線中轉站
    衝繩島:海上絲路古東海航線中轉站 2019年10月17日 08: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世華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百種海洋生物「登陸」武漢科技館 可覽「南海之美」
    本報訊(記者陳曉彤 通訊員譚琛)「美麗的南海碧波萬頃、島礁星羅棋布,它見證過鄭和船隊的遠航壯舉,流傳著海上絲路的傳奇故事,中國文明從這裡走向了世界。」7月7日,「南海之美——海洋生態與保護主題展覽」在漢口江灘武漢科技館開展,百種海洋生物在館內展出,為武漢市民展現生機盎然的南海海洋世界。展覽現場,被布置成海洋氣氛的藍色展廳裡陳列著數十個水族箱,樣貌奇特的海魚在五彩繽紛的珊瑚中穿梭,形態各異的貝螺在燈光的烘託下散發著光澤。開館不到半小時,便吸引了近百位遊客參觀。
  • 我國申遺項目「古泉州(刺桐)史跡」正式更名!
    非常幸運,我提出的關於泉州申遺進度的問題獲得了宋新潮副局長解答。現將該問題和回復整理如下: 問:今年我國的申遺項目「古泉州(刺桐)史跡」名稱更改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請介紹下相關情況和目前泉州的申遺進度。
  • 可可西裡申遺成功,這支北大團隊的作用「無可替代」
    這次主持可可西裡申遺工作,是她一貫工作的延續。「無價的樣本」「如果說中國有幾個地方應該申遺的話,可可西裡肯定排得上。」談到推動可可西裡申遺的初心,呂植有點激動地說。然而作為無人區,可可西裡仍面臨著一系列威脅。首先是氣候變化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了綜合影響:草原退化,降水量上升,也會影響到物種多樣性。更重要的是隨著人口增加,無人區面臨著被開發的風險,如果不加強保護,無人區的景觀可能會受到破壞。在呂植看來:「對任何國家或者人類來說,一塊完整的、沒有人活動的地方都是無價的樣本。
  • 臺灣阿里山再次聯合國「申遺」:重點是過程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在臺灣旅遊業不景氣之際,有人又打起了到聯合國「申遺」的主意,不過,這樣的嘗試之前已經屢戰屢敗。「申遺」為何屢戰屢敗?將世界遺產提名項目報送世界遺產中心,經專業國際機構實地考察評估,並由世界遺產委員會在評估報告的基礎上做出最終決定。景點如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影響巨大,世界各地都積極申報。但十幾年來,臺灣嘗試在聯合國層面「申遺」,已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卻從未成功,曾引致島內噓聲一片。
  • 《絲路山水地圖》考點及考題預測
    《絲路山水地圖》又名《蒙古山水地圖》,原藏於明朝內府,20世紀30年代流出國外,被日本著名收藏機構藤井有鄰館收藏。該畫繪於絹本之上,幅寬0.59米、全長30.12米,是一幅繪製於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間,是一幅屬於明朝宮廷的皇家地圖。5. 《絲路山水地圖》也是彩繪地圖的典型代表。
  • 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舒勇將「絲路金橋」作品捐贈
    在高峰論壇上,「絲路金橋」的創作者舒勇,承諾把「絲路金橋」捐給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再經由基金會把作品拍賣,並將拍賣的資金捐給國家,用來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高雲龍和中聯部副部長王亞軍共同為絲路金橋作者舒勇頒發捐贈證書。
  • 「藍色旋律·絲路經典」聲動國家大劇院 表現黎族文化
    「藍色旋律·絲路經典」聲動國家大劇院  海南日報海口11月13日訊(記者尤夢瑜 實習生林敏)今天晚上,由三亞太陽鳥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出品,絲路樂隊擔綱主要演奏的「藍色旋律·絲路經典」世界民族音樂薈萃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小劇場奏響。
  • 日媒:中國以南京大屠殺「申遺」支援韓國共鬥日本(七)
    BBC中文網日本特約記者童倩的報導稱,《產經新聞》駐北京記者矢板明夫分析,「中國此時拿慰安婦等歷史問題申遺,存在援助韓國總統樸槿惠與日本決鬥的意思」。分析還說,「中韓傳媒都報導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快可能在6月訪韓,看來近來與日、美、東南亞多國圍繞東海、南海主權的對立深化中加強了外交孤立感的中國,有意把批評日本慰安婦等歷史問題作禮物,加強與韓國在歷史糾紛戰上的共鬥關係」。
  • 民國軍閥盜寶:瘋挖8天,出土一件「天書」,如今是故宮鎮館之寶
    01孫殿英的幹兄弟攻佔泰山後,起了盜寶之心孫殿英這位幹兄弟名字叫馬鴻逵,此人與其他軍閥不同的是,他戰功赫赫,是當時最著名的西北軍閥,曾任過總司令馬鴻逵不甘心,他認為只要他想做的事情就沒有辦不成的,所以他馬上換人,得力幹將由身邊的副官處處長馬如龍負責盜寶。臨行前,馬鴻逵還特意給馬如龍吃了定心丸,告訴他這個地方肯定有寶藏,就看你的能力了,必須要完成任務。
  • 太極拳申遺「落選」傳聞不屬實 最大困難是翻譯
    新華網鄭州4月11日電(記者桂娟 蘭熙)「太極拳申遺7年再落選」「太極拳夢斷申遺路」「韓國也在爭搶太極拳申遺」的消息近日在網上持續發酵。10日,記者專程到太極拳發源地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進行了探訪。
  • 長江三峽申遺還有戲嗎?
    長江三峽聯合申遺面臨的主要難點 申遺宣傳力度欠缺 長江三峽沒有建立專門的申遺網站,沒有創辦申遺工作簡報和發布申遺相關新聞,整體申遺的氛圍不濃厚;網絡、電視、媒體等新媒體宣傳不夠,對自然山水、歷史人文的展示和長江三峽的文學藝術作品創作的展示宣傳不足;原創電影、電視劇、歌曲、舞蹈、文學作品宣傳展示也比較薄弱。
  • 回族小學生成長面臨的困境及對策
    回族小學生成長面臨的困境及對策①馬貴林(東華鎮龐磨回民小學,甘肅 華亭 744100)摘 要:龐磨回民小學位於華亭縣東華鎮龐磨村,回族學生佔學生總數90%。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回族小學生成長面臨著家庭教育缺失,輟學經商、重宗教、輕學業,打架鬥毆、小偷小摸等違紀行為的困境。
  • 謝方:申遺給「藏紅花城」帶來什麼
    這家旅館平淡無奇,就是座普通的私人木屋,以至於一開始,我並沒有想到,在藏紅花城的兩天裡,這家旅館和他的主人們會帶給我那麼豐富的感受。旅館主人亞皮奇告訴我,1991年,他從部隊復員來到藏紅花城,正巧村裡來了一支考古隊,對上了年頭的舊建築逐個登記,說要捆綁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