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高考的分數線,讓很多學霸直接抑鬱了。
據說,興匆匆查完成績的學霸們,數小時間,心路歷程三次轉變:
先是興奮,接著是痛苦,最後只剩無奈。
興奮的是,成績超預期;痛苦的是,分數線更超預期;無奈的是,成績好,不代表上的學校就好。
700分上不了清華,600分上不了鄭大。
115萬河南考生,再次用肉身驗證了一個道理:河南,一個「學霸」也走不出去的城市。
張博宇(化名)是7月25日凌晨查到高考成績的,607分。
這個分數,遠比他估計的好。高三模考,他基本都在580分左右。
但高分帶來的好心情,並沒能持續太久。
凌晨三點多,手機跳出信息:
2020河南高考分數線,理科本科一批:544分;二批:418分;文科本科一批556分,二批465分。
544分的理科一本線,整整比去年提高了42分。整個河南,600分以上的考生,有44162人。
張博宇所在的那所「神級高中」省實驗,今年畢業生799人,一本上線683人,理科700分以上的就有9人,660分以上的達233人。
不是張博宇的小宇宙爆發了,而是「學霸」被成批製造了。
本以為能上個985的,結果只能211;本以為能上211的,能走一本就不錯了……
對於這個現象,官方給出了三點解釋:
1.2020高考試題相對容易;
2.我省基礎教育紮實,學生勤奮踏實;
3.疫情延長考試時間,讓考生準備更充分。
都怪你們太聰明!
這個解釋是有道理的,在使用全國一卷的9個省份中,無論是文科一本線還是理科一本線,河南均是最高的。
尤其是高分段,河南對其餘8個省份,是碾壓級的存在。
理科700分以上考生,河南有169人。這個數字,比第二名河北多61人,是湖北和山西的十幾倍。
文科600分以上考生,河南有5041人,比第二名湖南多了近一千人。
有人做了個有趣的對比,如果將各省狀元放到河南:
最強的湖北狀元,在河南只能排到69名;最慘的山西狀元,在河南要排到269名;其他的,江西狀元相當於河南的168名,福建狀元153名,安徽狀元117名……
都是高分考生,分數的篩選價值越來越微弱,也不斷加劇著分數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分分計較,中考甚至是零點幾分的計較。
選拔性考試變得越來越水平化、簡單化,甚至模式化,高分考生越來越多。
為什麼會這樣?
總體上原因比較複雜,在我看來,大體有五方面的原因。
第一,把考試難度與負擔強行掛鈎,一直試圖通過降低考試難度來減負。
第二,求穩成為各地中高考的核心政治訴求,民意訴求,導致中高考考試不斷模式化,考試內容與題型甚至大面積固化。
第三,與招生改革的指導思想有關,相關部門一直希望以水平測試替代選拔性考試,破解應試教育,破解對分數的追求。
第四,家長對學生教育投入的重視,應試教育發達,客觀上也導致水平也在提高。
第五,隨著高等教育與高中教育的普及,中高考不得不承擔更多的水平測試的職能,不得不部分水平化。當然,今年疫情備考不充分,讓各級考試在命題上也不得不適當下調了難度,這是今年的特殊情況。
這裡面有客觀原因,比如面對高中與高等教育普及化,不得不承擔把所有考生評測出來的職能。但也有一些非客觀原因,更值得深入探討。
處於高考「食物鏈」最頂端的,只有河南。
這個「高考第一大省」的門楣上,鐫刻著兩個大字:「煉獄」。
2020年,清華大學在河南投放計劃101人,而河南超過700分的,有169人。
這就意味著,至少還有68個高分同學與清華無緣。
在別省份,700分可以衝擊狀元。在河南,700分跨不進清華園。
相比700分級的大神,像張博宇一樣,600分級的普通學霸,更加痛苦糾結。
按理說,750的總分,600分也是很不錯的成績了。在別的省份,幾乎穩上211。
但在河南,這個分數不僅鄭大上不了,連河大都挺懸。
去年,鄭大在河南錄取的理科最低分是585,這個分數全省排名24522位。今年考600分,只能排在43692名。
河大呢?去年省內最低錄取分數排名是40404名。
600分能投檔,但能不能錄取,得看造化。即便真錄取了,也大概率被調劑專業。
擺在張博宇面前的,是兩條路:
一是報考末流211大學,大多處於西部偏遠地區,比如蘭州大學、青海大學、石河子大學等。
二是去東部發達城市,選一所「雙非」普通大學。
「寧選東部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但現實,並不總是如此簡單。
如果不考研,發達地區的普通院校,很大程度上是優於中西部末流211大學。
但如果有考研計劃,那就不一樣了。
985、211高校保研比例非常高,平均能達到50%左右;即便需要考研,成功的概率也相當大;就算在調劑中,各大學和導師也會優先考慮985、211高校的學生。
上一所211以上大學,基本等於獲得了一張研究生通行證。
所以,張博宇們最大的難題是:本科畢業後,是工作還是讀研?
「我連大學是怎麼回事都還不知道,就要為四年後的人生做出選擇?」
這,就是高考大省隱藏的人生副本。
考生的成績越來越高,表面上家長和孩子都皆大歡喜,豈不知害苦了教育。
首先,考試簡單化、水平化、模式化,大大降低了考試的區分度,完全破壞了選拔人才的功能,帶來了更激烈的分分計較。
我們雖然不斷推進招生改革,包括綜合素質評價,但因為誠信等種種現實困難原因,在公平強大的訴求下,綜合素質評價只能是「一參考」,最後升學考試多數還是要回到分數這把剛性的尺子上來。這時,分數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已經不再是分分計較,而是零點幾分的計較。1分2分有區別嗎?當然沒有。破解分分計較的辦法,帶來的卻是更殘酷的零點幾分的計較。
河南全封閉復讀高中:13323718522
更糟糕的是,考試越來越水平化,甚至固化,分數越來越高,區分度越來越低的分數,對於人才選拔的意義越來越小,尤其是對拔尖人才,甚至起反作用,選拔出的更多可能是中間人才,未必是頂尖人才。
這也導致一些名校不得不放棄依賴高考分數的選拔,越來越多地走特殊類型招生,希望通過其他尺子,彌補缺乏區分度的尺子。自主招生近年大行其道就是這個原因。
河南高考的痛,大體是三點:
1.考生天量,2020高考人數115.8萬,佔全國總人數近十分之一;
2.省內優質高校非常少,一億人口,僅有一所211院校;
3.省外各大高校在河南錄取人數也非常少。
按2019年數據,河南考生108.4萬,本科批次錄取36萬,率取率是33.2%。十個孩子裡頭,只有3個人能上本科。
考個好大學就更難了。
河南一本錄取率,12.92%;211院校,錄取率只有3.2%。雙一流高校更低,僅為1.39%。這就意味著,一個河南考生,要想考上雙一流院校,就得打敗98.61%的同學。
另一方面,相比天量考生,外省高校在河南招生也非常少。
去年,清華大學在河南一省共錄取193人,而在北京一市招生就有169人。
這不是因為河南考生笨,競爭不過別的省份,而是各大高校就給河南一定的名額,讓省內自己競爭。
就相當於,一百人飢腸轆轆,但是只丟過去了一片麵包。
河南高考真的太難了,每一局都是榮耀王者級的。
大學問題往回倒,關鍵在中小學。許多家庭的競爭,從孩子剛跨進校門就開始了。
青銅級的,只能拼孩子,搞成績、搞特長、搞奧數;鑽石級的,用學區房為孩子鋪路,鄭州學霸們傳統升級路線:公辦強小+優質民初+神級高中;王者級的,都在「曲線救國」。但就算王者出徵,也難免翻船。
幾年前,數百名在天津求學的河南學子,因「涉嫌高考移民」,被當地教委禁止高考報考一本院校。
隨後不久,又爆發了「海南居民集體抵制河南移民考生」事件。
這兩年,很多人西部大發現,爭相湧向教育窪地,青海。
這一輪「走西口」,很多人心裡其實也沒底。但為了孩子,樸實的河南家長們,總能奮不顧身地前僕後繼。
前幾天,有中介問:青海學區房,了解下?
我當時就懟回去了,我是玩「王者榮耀」的人嗎?
近年各地高考狀元普遍不再來自當地名校,呈現全面分散化的現象,有人高興地認為這是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的結果,豈不知這是考試簡單化、水平化的結果。這種低難度,水平化甚至固化的測試,最後較量的是熟悉程度,是謹慎不出錯,拼的不是能力,而是不丟分。因此,更多的人都有可能勝出。
這種升學考試,最後褒獎的不全是最優秀的人,多數是最擅長刷題的人。對於極其優秀的學生,反而增加了大量無效負擔,為了幾分的區別,很多孩子不得不花上一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重複訓練,才能確保進入一個理想的學校。從這個角度上看,這種考試,恰恰是對優秀學生增加了無效負擔。
知乎上,有河南考生寫了首打油詩:
去年相約未名湖,今年變成九八五;分數一查九八五,排名一看心好堵。
人生就是這樣,成長總伴隨著失落。
2001年,青島三名考生狀告教育部,要求教育平等。
當年,這三名考生的高考分數,分別為理科522分,文科457分和506分。這三個分數,在北京可以上重點本科,但在山東,連專科線都夠不上。
事件最終以三人撤訴畫上句號。
但從2002年開始,全國高考取消統一考試,分省自主命題。
不久前,有媒體回訪,發現當年的三人或通過了復讀圓了大學夢,或經過奮鬥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教育公平是個漸進的過程,高考也只人生中的一個節點。
世界很大,考場很小;考試是個點,人生是條線。
滿分480,考了430分的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因選修歷史課B+無緣清北,可能連985的南大、浙大、復旦都上不了。
世界就是這樣,總有人比你幸運,也總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可能我這個人比較佛,挺平靜我覺得也無所謂吧。」
這是白湘菱,給這個世界的回應。
知乎上還有一個提問是:河南高考競爭壓力是否會越來越大?
其中有個回答是這麼說的:
河南全封閉復讀高中:13323718522
先放一張圖,復讀生46.72w,應屆69.06w,復讀生佔比40%。復讀生的存在既擠出了上一年的名額,又浪費了當年高考名額,今年考不好,明年再來,這種思路從根本上來講問題不大。但是當這種思路成為大家的共識,問題就很大了!
從我身邊的人來看,文科復讀效果不佳,而理科用心的一般能漲10-20分。學校老師也知道,回爐中榜的機率比應屆高。於是,復讀動員會,復讀班遍地開花,學校功利主義思維下將資源傾斜在復讀班。
河南本身是高考大省,985資源沒有,211資源奇缺,應屆的壓力本身就大,再加上復讀的競爭,考上名校的機率越來越小,惡性的鏈式反應就此開始:學校看到復讀班的良好成效,進一步加大復讀班師資投入與招生力度,應屆生落榜機率進一步加大,下一期的復讀人數進一步增多,最終效應產生溢出,同級學校在升學成績的激勵下紛紛鼓勵復讀……陷入惡性循環。
那麼高中為什麼還要三個年級?四個不好嗎?有了高四,高五還會遠嗎?
河南高考,痼疾在於復讀,解決不好日漸壯大的復讀大軍,不解決好那些一門歪心思撲在如何投機取巧,功利作用下鼓勵學生復讀的垃圾高中,河南高考人數只會越來越多。
或許在若干年後,其它省份的學生會產生一個疑問:我的身邊的河南同學,為什麼普遍比我大上一歲?
那些勸高分學生復讀的老師,你還有臉稱自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嗎?你確定你不是生產複讀機器,不承擔三包的無良商家?
喜歡今天的文章請轉發給更多人看。
聲明:本文綜合整理自樓市觀瀾(ID:loushiguanlan)、陳志文觀察(ID: chenzw_edu)、知乎!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