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01
今日一則新聞在朋友圈刷了屏,一所中學別出心裁地召開了只有爸爸能參加的家長會。
長沙的長郡雙語實驗中學為了讓家長意識到爸爸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便特別舉辦一場家長會,要求只能爸爸來參加,而媽媽是在線上觀看。
主持這場家長會的班主任覺得孩子在升了初二後,有了更多的想法,雖然有媽媽的陪伴與支持,但是有些情況媽媽的力量比較單薄甚至是無法參與的,此時爸爸的參與就非常重要。
爸爸們接到這個任務後,便自發穿西裝打領帶,有些家之前都沒有穿過西裝,但是為了表示自己的重視,依舊與其他家長一樣西裝革履。
與之相對的是帥氣的爸爸們手寫的筆記,滿滿幾頁筆記都是對孩子的關心與重視。這也正是班主任召開爸爸家長會的主要目的,讓爸爸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自從參加了爸爸家長會後,爸爸對孩子的教育確實上了心。」
「以前叫他輔導孩子作業,總是推脫說忙,但是現在會自發輔導孩子。」
「現在一家人出去玩的次數變多了,以前孩子不愛跟爸爸親近,現在發現什麼好玩的事都會告訴爸爸。」網友也紛紛點讚該中學的做法,認為爸爸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幫助,教育不僅僅是媽媽和老師的職責,爸爸也應該參與其中。
在孩子小的時候帶孩子玩冒險的戶外運動,讓孩子意識到爸爸的存在。等孩子大一些,聆聽孩子們尤其是兒子的小心思,給予自己的見解,這些有聲、無聲的陪伴勝過一切金錢榮譽。
02
還記得之前一位90後奶爸帶著4歲的女兒騎行4000公裡去拉薩的新聞嗎?
這位單親爸爸為了給自己和女兒留下美好的回憶,讓女兒坐著自己坐的小拖車,耗時71天,最終到達了拉薩。
路途的景色雖然美麗,但是遇到的困難也不少,爸爸好幾次問女兒要不要將你送回去,女兒都拒絕了。
許多網友留言說羨慕小女孩有這樣的爸爸,願意帶著女兒去探險,願意花時間陪伴女兒成長。
但是,爸爸卻說自己更感謝女兒,有幾次遇到困難時,一直都是女兒安慰自己:「你帶我冒險,我也陪你一起跨越困難啊!」
正是這份雙向的愛的回饋,才讓爸爸和女兒平安喜樂地到達了目的地。
心理研究也顯示,爸爸陪同成長的孩子,在學習以及人際關係處理上也會更勝一籌,因為孩子不僅僅會得到的雙份的關心和愛,也會看到並學會爸爸和媽媽面對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或做法。比如,如何面對朋友向自己借錢,媽媽的選擇是借給朋友,但是爸爸認為即使是老朋友,但是如果是救命的錢,他不會借。孩子們自然有他們各自的選擇,但是比起只看到媽媽的做法,爸爸的做法也給了孩子們另一種視角。英國文學家哈伯特曾說過:「一個爸爸賽過100個校長。」
在孩子教育上,若只有媽媽的陪伴與照顧,即使孩子健康成長,但是在某些特質上依然會缺失。更重要的是,當爸爸參與孩子的生活時,孩子不僅僅有更多時間了解爸爸,也會從中學會不少爸爸身上的品質。比如冒險精神、戶外挑戰等一些男性氣質,這些是溫柔的媽媽無法給予的,只能通過爸爸的陪伴不斷滲透教會孩子。
面對困難的勇敢與堅持、堅定目標時的信心決心,這些優良品質比起說教,與爸爸一起經歷一些事才能真正讓孩子看到並學會。
03
而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不但對爸爸沒有感情,甚至會產生一系列惡劣的後果。
一位媽媽在網上留言求助,兒子已經上了初中了,但性格還是和小時候一樣很嬌氣、懦弱。
和同學發生一點小摩擦就開始委屈、面對同學的無理取鬧也不敢反抗,明明是個小男子漢,卻比女生還要柔弱。
底下有網友回覆說,多讓孩子和爸爸一起玩,讓爸爸參與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可媽媽的回覆卻顯得很無力又委屈,原來孩子之所以養成這樣的性格就是和爸爸的長期缺席有關。
爸爸一直以工作忙為由拒絕帶孩子,即使偶爾早早回到家,也是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看電視,絲毫沒有陪伴孩子的心思。
在爸爸眼裡,媽媽一個人管孩子就夠了,不需要他做什麼。
可真的是這樣嗎?
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男人較女人來講,更具有冒險精神、探索精神、寬容精神、求知精神,這些特點,會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從中可見,若是在孩子成長中爸爸是缺失的,那麼孩子的冒險、探索精神就會大打折扣,要是孩子整日面對的還是不斷抱怨的媽媽,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更是極為不利的。當孩子成年成家後,他也會不知不覺延續父母的相處方式,女孩會更偏向找一個不回家的丈夫,男孩也會如同爸爸一樣長期缺席家庭生活。
而一旦爸爸缺席家庭生活的行為被延續,就會有無數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以及自信心就會大打折扣。心理學上將其稱為不良代際傳遞,除非家族中有人警醒,否則這種行為便會一直延續下去。這不管是對於男孩子還是女孩子而言,都是一種巨大的遺憾。若父母想要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父母的陪伴永遠是缺一不可的。
04
之前看《爸爸去哪兒》時,發現陳小春和Jasper相處方式特別有借鑑意義。
因為很多爸爸不是不願意陪伴孩子,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正確陪伴孩子。
有一次陳小春在撈魚時,旁邊的Jasper一直在詢問他,可他一直沒有回覆,完全無視了兒子的存在,與其他幾位時不時回復孩子的爸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Jasper放棄詢問,留下一個悲傷無奈的背影。
由於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陳小春對Jasper可謂是沒有一點耐心,遇到一點挫折就會煩躁、發火,讓觀眾直呼「小春哥好兇啊!」
最經典的一幕是,陳小春不滿Jasper走得很慢,便吼道:「What are you doing? hurry up!」
Jasper卻打開喇叭,冷靜和爸爸對話:「Can you stop angry now?」
也是這一句話,讓陳小春意識到自己雖然很愛孩子,但是在一些方式方法上,卻傷害到了孩子。
在之後的節目裡,觀眾們也能明顯看到小春哥的變化,從一個脾氣火爆的爸爸變成了會蹲下身認真聆聽孩子想法的爸爸。
這也給無數父母上了一課,不管是爸爸缺失孩子成長還是孩子拒絕爸爸的加入,其中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爸爸不懂得如何和孩子相處。
所以即使兩人呆在同一個空間,卻依舊沒有任何言語、眼神的交流,又怎能真正地讓感情流動起來呢?
05
既然明確了爸爸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可爸爸又該怎麼做才是真正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呢?
霍啟剛與孩子們的相處給了爸爸們第一個方法,那便是與孩子一起做家務。
作為爸爸,霍啟剛無疑是負責且優秀的,在他曬出的照片裡,總能看到他和孩子們一起做家務的情景。
有時是和兒子一起做飯,他負責切菜,兒子負責洗菜,兩人分工合作給家人獻上充滿愛意的一餐。
雖然兒子的個頭還沒有灶臺高,可霍啟剛依舊讓兒子站在凳子上完成一些家務活。
除了鍛鍊兒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意識到一餐飯來之不易,還能享受一段和諧的親子時光,何嘗不是一件雙贏的事。心理學研究顯示,當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與爸爸相處的時間越多,他們的人際關係就會更好,也更容易與同性打成一片。與爸爸相處並不一定需要帶孩子到處玩,只要爸爸用心陪伴孩子,即使是一起玩玩具、做簡單的家務,孩子內心就會無比滿足,感覺自己離爸爸更近了一步,更加享受與爸爸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第二個方法,爸爸需要以身作則。
之前看到過一個故事,很有感觸。
一位爸爸很是喜歡喝酒,即使外面下了鵝毛大雪,爸爸也依舊向酒館走去,但是走著走著發現身後跟了一個人,回頭一看是小兒子循著自己的腳印跟了過來。
爸爸突然意識到,若是孩子繼續跟著自己走,一定會走到酒館的,便換了路線走向鎮子盡頭的圖書館。
故事雖短,但蘊含的意義卻極為深刻,就像李玫瑾說的「一個孩子任何的表現,都是父母的折射。」你想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就得先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若是不想兒子日後變成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那么爸爸就要努力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
若是不想女兒日後找一個無用的對象,那么爸爸就要讓女兒知道什麼樣男生才適合與之共度一生。但以身作則並不意味著爸爸不能犯錯誤,只要是人都會犯錯誤,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爸爸承擔錯誤努力彌補的現象。在孩子面前,爸爸不需要當「聖人」,只需要做一個認真生活的「普通人」。
第三個方法,爸爸要堅守自己的底線。
《想想辦法吧,爸爸》播出以來,李承鉉和Lucky的相處方式得到了一眾網友的認可。
他可以為女兒跑前跑後找回丟失的美妝蛋,只是因為它是Lucky的最愛,但同樣他也堅守著自己的規矩。
一次Lucky在玩推車,李承鉉警告說太危險了,可Lucky依舊不管不顧,勸說無果後最後李承鉉直接讓Lucky罰站,任憑Lucky發脾氣,他也絲毫不心軟。
不管孩子如何發脾氣、如何無理取鬧,一旦制定規矩就要守護它,不能因為孩子哭了就心軟,如此不但沒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犯的錯,還會讓孩子覺得規矩可以隨便打破。當孩子的世界沒有規矩做保護時,孩子就像是站在沒有護欄的懸崖上,一不小心就會跌落懸崖。而當爸爸制定並堅持保護孩子的規矩時,孩子即使偶爾不順心意,但終會明白這是爸爸在保護自己。優秀的爸爸需要善解人意,也需要守好自己的底線。
近些年來,關於爸爸育兒的節目層出不窮,卻依然被無數網友追捧,除了節目本身內容具有觀賞性,更多是因為父母逐漸意識到了爸爸育兒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媽媽一手操辦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爸爸參與育兒生活是孩子的另一種「起跑線」。這也是「爸爸家長會」召開的原因,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即使沒能成龍成鳳,但在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層面上,他們遠遠超越了沒有爸爸陪伴的那一批人。
爸爸要做孩子的參天大樹,不僅僅為孩子遮風擋雨,更重要的是這顆大樹會一直在孩子身邊,無論孩子是開心還是沮喪都可以向其訴說心情。
爸爸的陪伴永遠是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