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車站,原本只是出行過渡空間,匆匆趕到,速速離開,不過是「出發」與「抵達」。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這個點開始,旅行就已經啟程,表明離開了熟悉地帶。而這些交通樞紐,本身也是旅行目的地,比我們想像中豐富,更有啟發性。
西九龍高鐵站前一景。蔣瞰 圖從啟德機場到赤鱲角機場1998年以前,香港機場還在人口稠密的九龍城,名叫啟德機場。客機低空掠過公寓大樓樓頂構成了幾代香港人的集體記憶。而大多數我們同齡大陸人意識裡的香港機場都是隨著香港回歸、自由行開放開始的,那時候,已經搬到了大嶼山赤鱲角。
1998年7月7日早上,國泰889航班順利降落,標誌香港國際機場正式啟用。佔地1255公頃,從啟德機場的一條跑道拓寬為兩條,173個停機坪,是全世界最大的機場之一。
填海工程裡,機場只是很小的一個部分,還要配合接駁樞紐。也因此,西區海底隧道、青馬大橋、北大嶼山快速路和機場快軌,35公裡交通線路同步開建,也才有了現在的機場快線,直達香港島,也可以在九龍值機、行李先行託運。
我一位從事金融業的香港朋友曾跟我說過,和香港人的高效一脈相承,機場也是快節奏,「我們本地人一分鐘就可以通關」。
算起來,從通行證到IC卡,如今,非香港本地人也享受到了這種快捷。當然,也有人說,
沒了本本上的一枚章,好像少了點儀式感。
當我們一味用「香港精神」誇讚香港機場的專業高效之餘,TVB《衝上雲霄》的熱播,為機場增添了新的話題和浪漫色彩。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登上T2航站樓頂樓,還是有不少妹子懷著對Sam哥的愛慕,補了妝,減緩在機場的步速。
《衝上雲霄》拍了兩部,電影上映也過去了3年,如果說香港機場依然很香,大概是它從來逛不厭。室內設計師餘大青常年往返杭州和香港,但她依然會比規定值機時間早到2小時。化妝品還是會便宜,酒吧喝一杯也是常態,這麼磨蹭一遍才捨得回去。
有人會在得知航班延誤時區看一場電影。翔天廊UA IMAX影院有著4D超立體巨幕影館,巨型銀幕大約5層樓高。
旁邊是一個類似航空博物館的小展館,15港幣就可以上skydesk機場展望臺。那裡是拍大片的好去處,有日落,有飛機。
我身邊那些年輕媽媽根本不怕帶娃去機場,因為8個兒童遊樂區足夠讓娃沉浸在自己世界裡。
而我,因為體驗了一把國泰航空的香港-都柏林直飛航線,在機場逗留了很久。24小時值機也讓我更早進入貴賓室。
繼寰宇堂、玲瓏堂後,玉衡堂幾乎以「酒店」的形態存在機場中。65號登機口旁的商務艙貴賓室以長條形區呈現,功能區依次往裡。提供餐前小吃、奶酪拼盤、沙拉、魚盤的嘗味坊,充滿熟食店風格;設計靈感源自亞洲街頭餐車的定製咖啡車,可以喝到續命咖啡;以擔擔麵、雲吞麵著稱的風味坊,因為有了這兩個強項後,精緻快餐都被比了下去;提供各種風味衝泡茶以及能量果汁的茗茶坊已經很靠裡;最裡面則是14個便捷淋浴房。一間小小的淋浴間,全套Aesop,洗面奶、浴巾、爽膚水都已備好,拎包入室;恬靜間相當於休息區,可以在裡面睡覺。位於63號登機口旁的頭等艙貴賓室甚至還有按摩服務,我覺得一天都玩不過來。
當然,因為是機場貴賓室,隨處都有航班信息電子屏,記得隨時查看,或是注意聽機場廣播。
洗完澡,吹乾頭髮,我找了一個舒服的沙發坐下,抽出抽屜,把所有電子設備都接上電源。
人在移動過程中還能保持電池滿格是一種幸福。機場真的是一個充滿靈感的地方,人們在這裡停留,又馬上起身,因為時候不同,呈現在他們臉上的神態也不同,有人從容不迫,有人開始小跑,有人專心敲打鍵盤,有人喝上一杯。酒吧沒有單一麥芽,卻有調得很嗲的雞尾酒,一個金髮高個子男人說「emm,給我一杯最奇怪的!」
如果機場再有一個健身房就更好了。
西九龍高鐵站,往返內地最快14分鐘延長了京廣鐵路,到香港又多了一種方式。像我這種精打細算的人,發現了「杭州飛深圳要比直飛香港便宜一半,而深圳往返香港的高鐵票才136元」,果斷選擇曲線救國。
去年九月開始,廣州南前往香港西九龍站的高鐵開通,我從深圳福田出發,只需要14分鐘。憑港澳通行證入境,最後刷藍色磁質車票正式抵港;回來同樣,只要機器不出故障,基本是一路過關的節奏,和在大陸坐高鐵一樣,用不著提前太久。
不同的是,往返都不支持刷身份證/通行證直接進出,必須要在取票機上取出實體票。
香港西九龍高鐵站提供多個自助購票、取票機器,八達通櫃檯在大多數,香港還是八達通的天下啊;大陸居民習慣於12306操作,也有專區,跟著頭頂上的指示走就行了。在標識度上,香港人一直是領先的。
說個我自己的真實案例。
位於港鐵九龍站(東湧線/機場快線)與柯士甸站(西鐵線)之間的西九龍高鐵站是沒有直達地鐵的,最近地鐵站是九龍、佐敦道、柯士甸站,出站後都還需步行十來分鐘。所以,別過早收起雨傘遮陽帽是為提醒。那日有毒,我居然手機連不上網,焦慮之中卻發現可以依靠路面指引順利抵達,不用擔心迷路。到了高鐵站後則可享用免費wifi。
與其說是個交通樞紐,也可以看成是藝術展廳。車站天幕呈流線型,由4000多塊大型玻璃組件以及16000多塊鋁板構成,90%為不規則形狀,作為主要力學支撐的V型構架設計像一棵棵參天大樹張開枝椏。在光影的支持下,仿佛進入了白雪森林。
遼闊的觀景臺在天幕頂「天空走廊」,看得到維多利亞港,也可以在大節看煙花。
當成是「買買買吃吃吃」的shoppingmall也不是不可以。世界上最便宜的米其林餐廳「添好運」在站內就有,平時在香港都要排隊,就來這裡解個饞,叉燒包吃了再外帶;sasa免稅店基本上用來查漏補缺,回去好交代;特別興奮的是高鐵站旁邊就是圓方,這個以金木水火土來分區的綜合型購物中心歷來是我心頭好,當年在那邊買了副眼鏡,店員每年都會來問候並歡迎去擦洗,而我每次去香港未必會轉到那頭。現在好了,如果長期動用「曲線救國」策略,我就可以經常過去了。
要想玩得好,別忘了在站內寄存行李輕裝上陣。
除車站站廳為地面層外,西九龍高鐵站其餘都在地下。售票廳和計程車落客點都在負一樓,我那位做金融的朋友每次都是:計程車到站直衝機器取票,直行幾步路驗票安檢,整個過程10分鐘。其實,西九龍高鐵站算不上大,用鐵路系統術語來說,它指數屬於「8臺15線」設置,也直達聯通17座城市,放在大陸只能是二三線城市的標準。所以,像我朋友這種習慣性「小跑進站」的人每次都能「得逞」。
負二層是離境層,計程車上客站、行人隧道往九龍站、柯士甸站車站站廳、車站停車場都在此;負三層是入境層,負四層是站臺層,顧名思義就是上車的地方。這趟往返內地的高鐵也一直都在地下進行。
正因此,高鐵的開通比計劃晚了將近4年,大部分原因就是施工難度。本身就在人口密集的市區填海區建造,西九龍站還有上蓋工程;不僅如此,採用特有建築風格和設計理念——是那種怎麼都看不透全貌的建築風格,雖獲得了世界建築節「年度最佳蔚來工程─基建」,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工程的難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