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劉夕慶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提到馬賽克,
你會想到什麼?
是貼在牆上的古老裝飾藝術?
還是小巧玲瓏的幾何圖形?
馬賽克的英文是mosaic,
原指一種顏色各異的
方形或六邊形的小型瓷磚,
後來也直接用來指用馬賽克做成的圖案。
除了圖像打碼,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在
浴室、遊泳池、影院、酒吧等地見到「馬賽克」。
當然,馬賽克也是藝術大師們
最愛的表現形式之一,
那當馬賽克遇上拼貼畫,
會發生什麼奇妙的化學反應呢?
知識連結:拼貼畫
拼貼畫一詞來源於法語「coller」,意思是「粘貼」,拼貼方法最早從剪貼技藝發展而來。拼貼材料可以是純粹的工業材料,比如織物、塑料、錫箔等。拼貼畫也可以由物理材料或電子圖像作為數字背景,它可以讓你用各種各樣的材料創作意想不到的作品。
零件拼貼畫
隨著自然材料和工業材料的多元化及人們想像力、創造力的不斷提升,自然材料拼貼畫、圖片拼貼畫、紙質拼貼畫和零件拼貼畫等相繼出現。通過拼貼藝術我們不但可以領會微觀組成宏觀、整體包含局部的科學道理,還能領略博物學圖景的無限魅力。
馬賽克拼貼畫
偉大的博物學家達爾文就因為小時候對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感興趣而走上了生物學研究之路,後來更是創立了「進化論」;美國博物學家威爾遜也是因為廣泛的生物學愛好,才從螞蟻的「社會性」研究中受到啟發,撰寫了《社會生物學》一書,擴展了生物進化的外延。而他們的思想又被人們以馬賽克拼貼畫的藝術形式進行傳播。
左:獅子捕殺鹿的馬賽克拼貼畫
右:馬兒「母子情深」的馬賽克拼貼畫
具有3500多年歷史的約旦古城馬達巴,因成百上千幅馬賽克拼貼畫散落在教堂和民宅而被譽為「馬賽克之城」。這些馬賽克拼貼畫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構思精巧、技術精湛、色彩協調,其呈現的多樣性生物、狩獵農耕和神話故事等畫面絢麗多彩,無形中成為反映博物學的馬賽克拼貼畫畫展,將生態圈中生物之間、生物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表現得淋漓盡致。
左:狩獵與牧養的馬賽克拼貼畫
右:陽光下吃草的奶牛的馬賽克拼貼畫
除了達爾文和威爾遜外,著名的博物學家還有很多。瑞典人林奈建立了「人為分類體系」和「雙名命名法」,並將自然界分為「動物界、植物界和礦物界」,其代表作《自然系統》創立了生物分類體系;法國人布豐歷時40年,寫出共44卷的鴻篇巨製《自然史》,他是表達生物界進化思想的先驅。著有《本草綱目》的中國醫藥學家李時珍和以《徐霞客遊記》聞名的中國地理學家徐霞客也是著名的博物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