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個惺惺相惜的對手,才能更快成長
昨天《奇葩說》第六季熱播,兩期節目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屬詹青雲和程思博的辯論了。
詹青雲畢業於哈佛法律專業,業餘打辯論,現在是名律師,而他的對手程思博是名應用數學專業的在讀博士生,打辯論是從海選的時候學的。
程思博一上來就希望與詹青雲打辯論,本以為這是場粉絲與偶像的對決,結果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
針對「奇葩新球黑科技:每個人都可以按鍵復活一位最愛的人,你支持嗎?」辯題,程思博選擇正方,將一道腦洞題成功轉變成展望未來的議題,對未來科技進步的一個預判。詹青雲選擇反方,表明這道題討論的不是科技,而是政策,這個政策存在生死不平等的問題。
兩個人到了開槓環節,兩個人相互抓對方的落洞,步步緊逼,在伯仲之間,最後的結果是48:52,程思博以微弱的差距輸了,最後就連導師的「壯士請留步」的機會也放棄,只為了滿足與詹青雲打一場比賽。
看他們這場比賽,讓我想起第五季《奇葩說》詹青雲與陳銘之間的對決,一樣的火藥味十足。這兩場比賽堪稱「神仙打架」。
詹青雲無疑是幸運的,無論是陳銘還是程思博,她遇到了勢均力敵的對手。就像馬東對這場辯論的評價:你有一個好的對手,一下子把你帶到巔峰狀態。
因為對手的存在,讓她變得更強,這種「對手思維」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擁有。
維德曾經說過:「一匹馬沒有另一匹馬緊緊追趕並要超過它,就永遠不會疾馳飛奔。」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諸葛亮就是惺惺相惜的對手,在《呼嘯龍吟》中諸葛亮曾多次提及「司馬懿,知我。」
司馬懿和諸葛亮既是對手,也是敵人,更難得的知音。
他們像一對嚴防死守的敵人,更像是惺惺相惜的指引,用謀略心術觸摸彼此的尊嚴與寂寞。
我們一生會遇到很多人,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稱為對手。
有人說,世界最難的是了解和懂得,而世上的一切徵服都是從了解和懂得開始。
一個人能跑對快,對手很重要。
如果沒有對手,你的勝負心就沒有這麼強烈,你就不會有太強的動力去追趕。
你的成就,有一半的功勞是來源於對手的壓力。
找到屬於自己真正的競爭對手,可以更快成長。
02.敬畏你的對手,不斷提高上限
人生如棋,我們只有在與對手較量中,不斷吸取經驗,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在這一點上,清朝時代吃過很大的虧。清朝政府閉關鎖國,不跟外界接觸,覺得外國人很落伍,天朝很強大,看不上外國人。清朝政府覺得學習洋人的經驗是崇洋媚外的表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清朝政府不聽不看,不正視其他國家的成長,加速了清朝的滅絕。
在當時,洋人真的不值得當我們對手?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嗎?
不見得。
張宏傑在《曾國藩傳》裡提到:曾國藩後期政治生涯,核心目標是興辦洋務,漸圖自強。
他發現洋務不是辦幾個工廠就算完成事了。他曾為江南製造局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設翻譯中心。曾國藩說:「翻譯一事,系製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於算法,其中奧妙皆有圖說可尋。」
因此他聘請了英國人偉列亞力、傅蘭雅,美國人林樂知、瑪高溫等人,大批翻譯西方科技書籍,先後達到160種,江南製造局的翻譯館在當時成為晚清中國的翻譯中心,為現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做出貢獻。
除此之外,在1870年,曾國藩還提出過留學計劃,他認為西方國家軍事上之所以很厲害,是因為他們的科學技術厲害。他們的地理學、數學、測繪學、工業技術,雖然跟軍事沒有直接關係,但卻可以運用到軍事當中。
從這裡可以看出,曾國藩對于洋人沒有選擇藐視,而是選擇敬畏,帶著好奇心對西方文化有了重新的認識。
美國社會學家庫利有個「鏡中我」理論。他說,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每個人是通過這面「鏡子」認識自己。
放在一個國家亦是如此。
在唐朝時期,洋人對天朝充滿敬畏之心,到了清朝,洋人對天朝的評價是懦夫。
這兩種極與極的評價,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實力。
站在你對面的那個人比你並肩的人更能照出真實的樣子。
回到現在,華為面對中美貿易問題,可以毫不畏懼,正面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任正非知道對手不僅僅是同行,而是美國,他們的科技技術強大,逼迫華為也強大起來。
任正非在接受美國《財富》雜誌採訪提到:我很擔心華為公司下一代領導人會被勝利衝昏頭腦,所以我寧可扶植起美國幾個強大的競爭對手,拿著辮子打下一代領導人。
美國公司進步成為華為強大的競爭對手,逼迫華為公司19萬員工心驚膽戰的努力前進,誰也不敢睡懶覺。
這就是對手賦予我們的意義。
很多時候,依靠自身的力量,我們會鬆懈,會得意忘形,但有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讓我們懂得拼搏的意義。
就像世界級拳王泰森說:「假如沒有昔日的競爭對手,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拳王。所以,感謝對手。」
03.真正的高手是敢於挑戰對手,實現共贏
說起對手,就不得不提起董明珠和雷軍的賭約了。
在今年9月份,一則「雷軍與董明珠開啟新賭約」的新聞上了熱搜。
在8月28日,董明珠在北京表示:「我跟雷軍的10億賭約已經結束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這10個億我不要了,還想跟雷軍賭5年。
雷軍回應稱:「我覺得可以試一下」。
此前2013年,董明珠和雷軍以「5年後的營業額誰高」打賭10億,最終格力勝出。
很多人覺得這兩個人就是為了做宣傳,誰當真啊。可在我看來,董明珠和雷軍都深知對手的重要性。
未來企業的競爭不僅僅是同行,更多的是跨行業競爭。
格力與小米,一個是傳統製造業,一個是網際網路,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恰恰值得挑戰和學習。
格力作為傳統的製造業跳出原有舒適圈,將小米作為競爭對手,產品走向智能化,進軍新產業,而小米借鑑格力製造業的經驗,從小米手機拓展到小米智能家居。
很多人只關注這場賭約,雷軍輸了。
卻沒有看到在這5年中,雷軍帶領小米走向新的高潮。2013年,小米的營業收入約為300億元,2018年達到1749億元,是5年前的6倍。在最近公布的世界五百強榜單中,小米位列其中。
雷軍輸了10億元,但贏得世界。
看到格力與小米相互較勁,就會想到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也是如此,多年來競爭,換來的是共同壯大。
就像百事可樂前執行長羅傑·恩瑞克所說:「沒有可口可樂的話,百事可樂不太可能成為一個富有創意、行動靈活的競爭者。可口可樂越成功,我們就必須更為敏銳。」
我們看到同時代出現旗鼓相當的企業或者人,會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覺得命運捉弄人,把兩個出色的企業或者人放在一個時代相互廝殺,競爭。
可你又不得不承認,人生短短幾十年,能夠遇到一個合格的對手很難,能當一輩子的對手更是難上加難。
有出色的競爭對手存在,人在成長,企業在成長,社會也在成長。
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巖說:「天下的飯,一個人是吃不完的。」
一個好的競爭對手,渡己亦渡他人。
04.如果你沒有目標,就先給自己找對手
大學有一個室友,她整天都沒事情可幹。別人加入社團或者學生會,忙於各種開會和活動,她沒興趣;別的同學為了理想的工作,學習一門技能,她覺得努力沒啥用。室友整天都呆在寢室,上課也是拿著手機,從不認真聽課,說別人瞎忙,自己活得很輕鬆。
別人在努力學習的時候,他覺得六十分萬歲,一分都不想多,至於獎學金,想都沒想過,只想混到畢業。
有一次,我忍不住問她:「你每天過著吃吃喝喝睡睡的樣子,不覺得無聊嗎?」
她說:「不會啊。反正我父母也不需要我掙大錢,已經給我打理好關係,畢業之後就能進入公司混日子了。既然如此,我有啥好擔心的。就算我努力了又能怎樣,現在的房價物價這麼高,靠自己努力拼搏要到多久。既然沒啥用處,幹嘛還要努力,混混就好了。」
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她被照顧的太好了。家庭優越,所有的事情家裡人都幫她打點好,她根本不需要付出就能輕而易舉的得到,她沒有對手,自然就不會覺得自己過得有多邋遢。
就像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有18名學生因學分不達標轉為專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專科畢業。在高中時代,他們的對手遍布全省,每一分都關鍵,但高考結束後,上了優秀的學校,自動喪失危機意識。
他們認為自己考上一所好大學是最終的使命,用3年辛苦的付出換來4年輕鬆的大學生活,但如今一場空。
曾經遇到過一個人,她在讀書時期很努力,每天花大量的時間用在學習上。有人問她:為什麼上了大學還這麼努力?
她說:「我前面一直都有人。」
因為她家裡有姐姐,成績很好,而自己成績雖然不差,但跟姐姐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而她不肯服輸,所以視姐姐為對手,想要縮短差距。
她說:「我不知道未來有沒有可能超越她。但我想要縮短差距,不然我自己都瞧不上自己。」
後來,她獲得多個比賽第一名,還作為交換生出國。
如果你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的目標,那就給自己找一個對手吧。
給自己找一個對手,你的人生會變得有意義。
能讓你有所成長的對手,都將成為你最好的朋友,能讓你有所成就的對手,是通往成功路上最好的知音。
漫漫人生路,有一個對手不是一件壞事,他可以帶你逆風前行。
我們要習慣帶著阻力前進,這樣才能跑得更快,飛地更高。
一個人最難得的事,就是遇到棋逢對手。
願我們能有這樣的對手,攜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