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搶到課了!」
北京中醫藥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大一學生譚粵軍從心底發出吶喊。新學期有一門課程的選課時間正好和校園新年晚會「撞車」,作為晚會的工作人員,譚粵軍只好在節目換場的間隙匆匆跑到學生活動中心搶課。「其他第一輪沒選上課的演出人員也都是這樣,一到節目換場就去搶課,實在脫不開身的只能拜託同學幫忙搶了。」他說。
選課季一向被高校學生視作大學生活的關鍵節點。各個學校選課季持續的時間不同,有的學校只有三五天,需要「速戰速決」;有的學校則是從學期末一直貫穿到下個學期開學,必須「打持久戰」。
隨著高校「嚴出」政策的出臺,同學們發現選課季的氛圍更加緊張了。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通知》指出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切實加強學習過程考核,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嚴格考試紀律、嚴把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
考慮到可能影響畢業大計,一些原本認為「修夠學分就好」的同學對於選課這件事越來越謹慎和重視。有人說「選課就像打仗,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為了搶到一門心儀的課,同學們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什麼樣的課是好課?受訪的不少同學都表示,搶課的第一原則是「從需求出發」,而明確需求往往是建立在廣泛了解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搶課,不但要拼一瞬間的速度,更要拼背後的功夫,其中情報收集工作至關重要。QQ群,微信群,朋友圈,貼吧…… 都是同學們選課前進行戰前準備的「基地」。「有些精力旺盛又大公無私的同學會做攻略,互相轉發。很多人的QQ閒置群這時候也都『活』起來了。」搶課小能手——北京理工大學的孫瀟總結道。
「這學期可不敢再佛系選課了。」譚粵軍琢磨。他大一上學期「佛系」選修了大數據引論這門課,「上課幾乎是睡過去的,很多名詞聽不懂」。他反思自己沒有事先了解,「望文生義」覺得課程名字「有意思」就選了,結果白白浪費了光陰。
不過吃一塹長一智,譚粵軍在這個學期找到了選課的門道:依據專業發展需求選課。「我是學信息管理專業的,這回選了創業與融資管理,也是一種專業拓展」。
與譚粵軍不同,北京大三學生張宇彤一開始就有清晰的規劃,每每選課她都祭出必殺技:拼人脈。張宇彤大一就加入了院學生會,認識不少學長學姐,「知道的信息多」讓她比其他同學選課更有優勢。
獲得選課情報,不僅靠口口相傳,還可以總結成體系,廣泛傳閱。正在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讀大一的曾旭(化名),不但坐擁一個將近50人的清華校友選課「智囊團」,還手握一份系統的「葵花寶典」——學長做的一篇選課微信文章,裡面有對授課老師的上課風格和課程內容難易程度的詳細介紹。這份乾貨滿滿的《史上最長選課指南》是曾旭選課時的「神助攻」,「因為剛上大一,大部分人對老師及課程內容都不太熟悉,這份指南就是一個全面詳盡的選課指導」。
做好準備,真正上「戰場」時也不能含糊。為了搶到新開的「故宮學」這門課,曾旭只好和教務系統「硬扛」。「比較急躁的同學恨不得半個小時就刷新一次,我屬於中庸派,學校教務系統每6個小時更新一次,我就每6個小時看一次。」他說。
像張宇彤和曾旭一樣,活躍在選課戰場上的同學各出奇招,鎖定目標。他們介紹,現在選課越來越偏向「私人訂製」,除了選擇最能夠幫助自己專業發展的課程,興趣也是影響大家選課的一大因素。
但即便準備再充分,也總有同學會在搶課時慘遭「滑鐵盧」。在北方某政法類高校就讀法學專業的劉欣捷(化名)覺得,自己就屬於搶課大軍中戰鬥力不足的選手,「上學期一門專業課也沒選上」,好的老師幾乎每節課都是「爆滿」,陽臺、過道都是人。
不過好在選課系統的關閉也並不一定意味著搶課風暴的結束。選不上課,還可以用「蹭課」來補救。「每棟樓值班大爺那裡都可以憑學生證借小板凳。」劉欣捷說。
成為線上搶課風暴「炮灰」的劉欣捷就「蹭」過一門憲法和法理學導論課,「這種爆課,一開門就要去佔座」。這時候,線下搶課風暴又開始了。
不難看出,高校「嚴出」背景下的搶課風暴並非是政策被動約束的產物,正如為了上一門好課使出渾身解數的劉欣捷和曾旭那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本就是不少同學的願望。淘汰「水課」,打造「金課」,不僅是自上而下的部署,更是自下而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