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一位媽媽留言:
發現我家孩子,無論是遊戲還是玩鬧,不允許自己失敗,覺得自己輸了就是輸了全世界,會非常的失落,不開心,有時候還會為此發個小脾氣。覺得自己輸了就不對,都不知道怎樣讓他正確認識失敗,認識失敗不可怕。但又怕他沒了好勝心,那個度好難拿捏。
還有一些家長說孩子不管是玩遊戲還是比賽,輸了都會哭鬧個不停。
其實這跟孩子的逆商有關。除了智商、情商的培養之外,孩子「逆商」的培養也越來越重要。可能有些家長會問了,「逆商」是什麼呢?
逆商(AQ)全稱是逆境商數,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是美國職業培訓師保羅·斯託茨提出的概念,其中提到IQ智商、EQ情商,AQ逆商並稱為3Q,是人們獲得成功的必備條件。
我們都知道,挫折具有兩面性,它可能是孩子人生的絆腳石,也可能是孩子人生的助推器,關鍵要看孩子怎樣面對挫折。對於逆商的培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練,培養逆商我們可以從這三方面著手:
多給孩子鼓勵而不是表揚
很多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的原因,都和一直被周圍的人眾星捧月地誇讚長大脫不了關係。不管是在哪裡,我們都可以看到總有家長圍著孩子說「你真棒啊」。
可是孩子的成長往往需要很多養料,而「讚揚」只是其中一種,很多家長只看到了孩子被讚揚時的笑臉,而忽略了需要為孩子遇到挫折培養堅毅品性。
之前有一個朋友,他從小到大一直順風順水,成績優越,不知道失敗的滋味,也總是被老師和家長表揚。後來考上了某所重點大學,一進去才發現自己的普通,待了一兩個月就待不下去了,僅僅是因為他無法接受自己和別人的落差感。
父母過度的表揚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種心理定向,覺得自己是聰明的,覺得自己不用努力也能成功。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激勵,而不是讓孩子因為過度滿足而沾沾自喜。
多對孩子說「我看到了你的努力,這段時間你做得很好」,而是不是「你真棒,我就知道你很聰明」,讓孩子把關注點放在事情的經過而不是結果,在我們的鼓勵下,等到孩子遇到挫折時也慢慢會激勵自己。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明白這不是可恥的事情
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從不會到會,通過勤奮和努力是會變強的,因為這就是成長。這樣孩子才會去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當然我們作為父母,首先需要能夠接納孩子犯錯,而且鼓勵孩子勇於嘗試。
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一個擁抱或者鼓勵的眼神,也可以拍拍他的肩膀,告訴他繼續努力。有很多家長總是在孩子受挫時馬上安慰他「你是最棒的」,但其實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很好。
之前帶著小寶回我爸媽家,小寶跟松松兩人在玩積木,松松一下子就堆好了一個城堡,但小寶卻做了很久都沒做出來,就想伸手去把松松的積木弄塌,結果兩人就爭來爭去,哭哭鬧鬧。我媽發現了就趕緊安慰小寶「這有什麼好哭的,小寶的積木是最棒的」。小寶卻哭哭啼啼地說不是。
你看,其實小孩子也知道什麼比較好,清楚大人在安慰他,所以這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答案。我們以為把真相說出來會傷害孩子,其實不是的,他們不會覺得被羞辱或者否認,他們只是不清楚自己和別人為什麼有差距。
後來我告訴小寶,松松比他大了2歲,也就是比他有多玩兩積木的經驗,所以小寶搭得比他不好並不是什麼值得哭泣的事,松松跟他一個年紀的時候也是玩得不好的,但是小寶可以在不斷地努力練習中,努力趕超哥哥,這不是很好嗎?
試著接納孩子的汗水和吃苦的樣子,有意識地塑造孩子的「心理韌性」
有許多家長總是捨不得孩子吃苦,所以從小就想著給孩子掃除一切障礙。
去年給小寶報了一個足球班,想讓他磨練磨練,但有次颳風,就有些學員的媽媽向教練反應說這風太大了,得讓孩子在室內練球,教練也真的聽從了意見。
後來我就沒再讓小寶去了,因為環境稍有些情況,這些媽媽們就忍不住想要替孩子們遮風擋雨,也實在磨練不到什麼。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個報導,說一個孩子考上了大學,卻沒有獨立生活的技能,一直都是家長幫他把什麼都準備得好好的,所以上大學的時候也想要帶著媽媽一起,幫他準備衣食住行。
我們不可能永遠都在孩子身邊,永遠一天孩子會獨自走在社會上,讓孩子學會克服挫折,首先就需要讓他能夠獨立行走。
人生的旅途,總會有挫折磨難,長長的一生,免不了風起雲落。培養孩子的逆商,幫助孩子克服那橫在眼前的高峰。
(圖片來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