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喜歡傳統家具的原因,除了用材講究之外,還和它們的製作工藝有關。在傳統家具的造型手法和結構形式上,古人的命名也很有意思,比如牙條、搭腦、束腰等。這些和身體有關的名字,不管是剛拜師入門的木匠還是用戶,一聽就都能明白。
1、牙條
牙條是中國傳統家具的重要結構形式之一。所謂牙條,是家具前沿和兩側框架邊沿的一種裝飾形式,其直觀功能猶如人的牙齒,故名。牙條不僅美化家具,同時也增加了家具的牢度。比如,案桌的牙條,它固定在桌面和腿之間,即牢固腿足,又穩託桌面。
在櫃、椅、桌等家具中,牙條通常是以壺門券口的形式出現,這種牙條的造型常常都以對稱的曲線來造型,有的還雕縷紋以突出它的裝飾功能。在櫥櫃類家具中,最下部都裝有牙條,以提高家具的穩定性。有時候,部分家具的牙條甚至是最主要的結構裝配,比如面盆架。
牙條通常在兩端都有曲直的部分,這部分稱為「牙頭」。有些案桌的牙頭,還雕刻有花紋,比如雲紋、靈芝、回紋等,以強化它的美感。雕成花紋型的牙條,又稱為花牙或者花板,花牙上大下小者為掛牙,上小下大者則稱為站牙。
2、搭腦
搭腦是中國傳統椅具後靠頂端橫檔的名稱,因人坐在椅子上,後腦勺正好搭觸到靠背頂端的橫木,故名。搭腦除了有使用功能之外,它還是椅具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搭腦的優劣、美粗,通常會成為椅具身價的重要特徵之一。
隋唐時,隨著家具的升高,椅子開始流行起來,但當時椅子的搭腦都很低,僅能起到靠託肩背的作用。到了宋元時期,椅子的靠背高度升高,才真正起到了搭腦的作用。明清以後,椅子發展成四個種類: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其中,前兩種椅子有搭腦,後兩種的搭腦已經和扶手熔為一體,成為了椅圈。
搭腦在椅子中出現,通常表現為3種形態:其一,和椅子後立柱、扶手保持造型風格的通體一致,比如玫瑰椅、南官帽椅等;其二,中間加厚放寬型,比如太師椅、四出頭官帽椅等;其三,花色型,這種造型是椅子花紋的組成部分,一般多為吉祥物、植物,比如寶座、躺椅等。
3、束腰
束腰是中國傳統家具的裝飾造型手法之一。所謂束腰,即指在家具的面框或頂框下向內收縮一圈,從而形成一種挺勁而靈氣的效果。束腰家具不僅在造型上俊秀靈活,在家具穩固性上也有著獨特的功效,它是床、桌、凳、椅、櫃、幾等最常見的造型手法。
據考證,束腰是隨著家具升高,為了解決結構不穩、容易搖晃的矛盾而出現的。它的直接形態,來自於壺門床、壺門幾和建築中的須彌座。最早的束腰家具出現在唐代,到了南宋,束腰家具已形成體系。直到今天,束腰仍然是家具的主要造型藝術。
束腰的內斂幅度和形態,常因具體的家具而定,表現手法也比較靈活,通常有高束腰和窄束腰之分。有的束腰是光素的,有的束腰則有紋飾,或者表現為各種稜面和弧度。束腰家具和無束腰家具,形成了我國傳統家具的兩大造型風格流派。#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