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巡中的耀武揚威,皇帝苦心孤詣,時刻告誡八旗軍要防止軍事鬆懈

2020-12-25 怪咖侃歷史

01前言

一七五零年代不是和平的十年,而是有著極大不確定性和極不穩定的十年。黃河衝積平原正經歷著一場日益嚴重的水利危機,許多中國內地人口最多和最繁榮的省份面臨接連不斷的水澇威脅。帝國的西北邊疆,由於阿睦爾撒納反叛以及大小和卓木叛亂,處於不斷變動之中,在此無需贅述。清朝軍事的種種問題解釋了乾隆皇帝在一七五七年告誡武備的迫切語氣。我們很快會看到,在西師大功告成之後,一七六零年代這種急迫感消退了。

02王朝危險

在乾隆皇帝看來,巡幸和射箭攜手,都是軍事演練的形式,而它們的荒廢,對於清朝極其有害。編年史充滿了引以為戒的軍事衰敗故事,而最吸引乾隆皇帝的,是那些強調因忽視軍事所招致的民族一王朝危險。作為清史的研究者,我們應該將這些民族的意義和始料未及事件的影響,很好地融入我們對乾隆南巡以及一般意義上皇帝巡幸的理解。

一七六零年代早中期是清朝重要的分水嶺,這時乾隆朝六十年過半,乾隆皇帝業已基本上穩定了黃河一大運河體系,平定了西北,解決了長久以來被認為難以對付的兩大問題。人們會認為,這些事件的轉變極大地影響了乾隆皇帝在中國內地的統治進程,這在一七六二年第三次南巡中表現得尤其明顯。

乾隆皇帝認為,八旗內部的軍事衰敗威脅著整個清朝政體。在他看來,以清朝帝室及旗人為代表的士氣和紀律,就是盛世、開明政體以及廣袤帝國的堅實基礎。換言之,乾隆皇帝將清朝統治的輝煌成就一一全體人民所享有的文明、穩定與繁榮歸因於徵服者精英在所有國家事務尤其是軍事事務中紀律嚴明的積極行動。從最開始,乾隆皇帝就將武備吹捧為盛世和開明政體出現的前提條件。

在此過程中,他有效地將軍事衰敗的危害認識推廣至普通民眾,包括漢族百姓。第一次南巡期間,乾隆皇帝在檢閱了江寧駐防八旗和綠營軍隊後,書寫了一副匾聯。匾:整暇精嚴聯:詰我宜豫昇平日,振武先殷文物邦。這副匾聯懸掛在江寧駐防八旗校場的閱兵臺。許多漢族士大夫已欣然接受武備和仁治彼此依存,尤其是因為這一表達,能夠從經典政治理論找到根據。

《南巡盛典》編纂者強調了文武權力間的互補關係,所引用的權威說法正是孔子自己的話:「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衛國安民之道,莫要於此也。」他們引據更多經典,強調軍務的重要:《易》之「師」曰:容民畜眾;「既濟」曰:思患而豫防之。「既濟」卦辭中的預防思想是顯而易見的。「思患而豫防之」就是告誡要保持軍事警惕,甚至是在和平時期或是軍事行動「既濟」之後。衛禮賢認為,這一段強調的是在文武力量間達致並保持和諧的平衡。對於「師」,卦辭釋意則遠為直接,值得進一步討論。

「容民畜眾」背後是一種假設,即軍事力量源自經濟強大和人口繁盛,而這反過來又是寬仁統治的結果。這一邏輯自身植根於從全體人民徵兵的思想。然而,《南巡盛典》的編纂者,改編了這些經典原則。在「閱武」卷的序言中,清朝官員祝賀乾隆皇帝近來對於金川土司、準噶爾部以及回部的軍事勝利,作為「生民未有之豐功駿烈」,在和平、繁榮與武備之間搭建了密切的聯繫,他們接著說:六幕之內耕鑿宴如,不知鉦鼓鐃鐲為何事。

內地如江浙之間益復優遊太平,樂其樂而利其利,自古兵民鮮若斯之相安、不相耀也。將近來在遙遠戰場的勝利歸因於「皇上廣運聖神,仁育義正」,這是徵服的一種標準的委婉說法;然而,這些取勝的戰役「生民未有之豐功駿烈」,這種認識,顯然與上述所討論的經典注釋相背離。尤其後一句斷語與一個全面繁榮的國家最終源於仁政而非武力的思想相矛盾。

《易經》的這些注釋包含有強大武力是繁榮社會的結果,而非原因的認識,而《南巡盛典》的編纂者完全顛倒了這一邏輯。他們在兵丁與百姓之間劃出一條清晰的界線,這樣做背離了經典註疏。戰時從普通民眾之中招募兵丁的想法完全不見於他們的思想。十八世紀,居住在中國內地的帝國普通臣民不服兵役。

03激發兩個領域互補的理想

相反地,由於他們「耕鑿宴如,不知鉦鼓饒鐲為何事」,只是「樂其樂而利其利」。在這段話中,「內地」特別是江南地區的普通漢人,被刻畫為獨立軍事力量的受惠者。說完這些後,序言作者繼續激發起一種文武力量兩個領域互補的理想,因此也為下述的可能性留有了空間:中國內地農業和商業經濟的蓬勃發展,可能對於清朝在帝國內亞邊疆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然而,乾隆皇帝公開聲明,清朝的軍事勝利,與江南的繁榮,或者說與綠營兵沒有多少關係,甚至一點關係都沒有。乾隆皇帝將平定新疆只是作為民族一王朝一長串勝利中的又一個而已。乾隆皇帝在一七六零年的上諭中重申了這一點:若論我國家用兵,自開創以來暨近日平準夷,蕩回部,皆我滿洲及索倫勇將健卒,折衝萬裡,藏成大功,綠營兵尚無所用。可以說,在皇帝和官員的話語中,武備與和平繁榮之間不是互相依存關係,而是因果關係。

換言之,乾隆皇帝將民族一王朝的軍事力量描述為一個重要的有創生能力的原則,支撐著江南臣民所享有的和平繁榮。對乾隆一七五九年平定新疆,與江南、浙江等富裕省份所享有和平繁榮間的因果關係的闡述,是這種耀武揚威的典範。這種類型的耀武揚威自然就成為一七六零年代南巡的特色,而乾隆皇帝急於提醒內亞和長江下遊的精英,將「新疆」納入帝國,這是民族一王朝例外主義和武力的最好、最直接的證明。

在乾隆皇帝的扈從人員中,內亞部落當權者引人注目的現身及精心安排的亮相,令乾隆一七六二年第三次南巡有著炫耀勝利的氛圍。乾隆皇帝在一七六二年抵達揚州後,接見了哈薩克的策伯克及隨員,賞賜他們不同品級的冠服。這些哈薩克人不是此次南巡中僅有的最近歸附的內亞部落首領。一同接見的還有以回部伯克和投誠的霍集斯為首的一班維吾爾貴族,他們來自塔裡木盆地綠洲和闐、烏什等地。在揚州,乾隆皇帝宴請他的哈薩克和維吾爾客人,其他的皇帝高級扈從以及來自江南和浙江的地方官員。

04武備展示

與既往的做法一樣,皇帝在南巡詩歌中展現了這些內亞權貴的存在。廣陵鄂畚何南北,總我心懷抱保赤人。揚州郊外覽勝時,乾隆皇帝繼續描述來自內亞的朝貢者。除讓他們參觀江南名勝外,乾隆皇帝也希望通過其他方式給他的內亞臣民留下深刻印象,從展現內地百姓的祥和幸福到更為明確的武備展示。

一七六二年,哈薩克部落首領隨行,向南最遠到達長江的金山島,在那裡檢閱了水師,這是為了教誨他們:「奚緣閱水操?」乾隆皇帝問道,「哈薩扈巡艘,欲示詰戎制」。後來,這些新歸附的哈薩克「陪臣」被護送北上回京,在那裡等候,直到皇帝月初返回。而郡王霍集斯,這位來自和聞、烏什的穆斯林伯克,及其隨員繼續跟隨聖駕到達杭州,那裡他們目睹了另一場檢閱軍隊一一這一次是杭州的駐防八旗。

乾隆皇帝個人對於一七六二年杭州駐防八旗表現的評論,與一七五零年代檢閱的評論有著顯著差別。一首用作紀念的詩作反映了皇帝心緒上的變化:時巡江國駐行驂,武備於今閱已三。未御射侯緣臂病,詰戎身先略懷慚。乾隆皇帝繼續告誡要防止軍事鬆懈,尤其是在「定遐」即平定了遠方之後。然而,他也顯得不怎麼對武備焦慮了,而是更滿足於陶醉在最近武功的勝利餘暉之中。

參考文獻:

《大清會典》《清代蒙古官吏傳》

相關焦點

  • 南巡盛景(上):祖孫兩代皇帝的南巡
    乾隆南巡圖卷.第四卷.閱視黃淮河工乾隆南巡圖卷.第二卷.過德州三聯中讀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邵彥。感謝大家的耐心等待,終於又更新了,這次我要講一批巨大的作品,數量和尺幅都很大。這批作品就是清代皇帝康熙和乾隆的南巡圖。南巡圖是皇帝所巡遊的江山國土的真實寫照。南巡圖和地圖的差別在於,南巡圖要紀錄帝王的活動,要採取與人體相符合的尺度,不是像地圖那樣宏觀的、鳥瞰的角度,而是稍高一點的俯視角度,然後用巨長的長卷表現延伸的空間,也表現流動的時間。
  • 謠言的歷史意義與潛在力量,細觀乾隆皇帝的南巡活動
    尤其是圍繞著烏喇納拉皇后的宮廷紛擾局面,揭穿了乾隆皇帝在一七五零和一七六零年代他頭四次南巡中的虛偽說法:他明確、反覆說,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追求孝道、勤政、仁慈的美德。在這方面,烏喇納拉皇后的個案可以揭示如下問題,即為什麼在間隔十年之後,乾隆皇帝在一七八零年代開始他的後兩次南巡。
  • 揭開乾隆南巡的深層含義,其用心之險惡,遠遠超過他表面的奢侈
    他們能在皇帝那個位置上活一年,都會比普通老百姓活一百年經歷的事要多。 任何一個看似昏庸皇帝的背後,都有著複雜的原因。要不就是他們祖上遺留給了他們太多歷史問題,要不就是後世王朝的需要。正德、阿鬥、楊廣、嘉靖就真的昏聵無能嗎?只是人云亦云的人太多,真正有獨立思維能力的人太少而已。
  • 老百姓不跪皇帝跪縣官,康熙南巡路上遇見了什麼尷尬事?
    顯然不太可能,作為皇帝,每天要忙的事不少,能夠有精力看完大臣們的奏摺就不錯了,還裝扮成老百姓到民間去,這首先是安全保證不了,其次也沒有這個必要。雖然,沒有想電視劇那樣去微服私訪,但是康熙南巡卻是事實。在他親政後,便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 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
  • 慈禧太后:我準備效仿乾隆南巡,恭親王奕欣大呼:萬萬不可
    不是皇帝卻勝過皇帝,慈禧太后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南巡。慈禧太后並不是突然頭腦發熱,而是當時清朝的形勢決定了,恰逢清軍平定太平天國,清朝的面貌發生了一點變化。輿論認為,清軍平定太平天國的最大功勞應該歸功於慈禧太后。於是,慈禧太后決定到南方走一走。南巡並不是不走就走的意思。這需要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 康熙南巡中的書法活動
    御筆詩:又駐塔灣見物華        先看茅屋種桑麻惠風遍拂維揚市        沛澤均沾吳越家作鑑道君開艮嶽        長籲煬帝溺瓊花繞胸經史安邦用        莫遣爭能縱慾奢既要遊玩又要節制不可過度,還算是有理性,這一自警詩反映出康熙帝的心態。
  • 乾隆南巡下江南時,為什麼四次住在同一人家中?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一位皇帝,在位整整61年的時間,不僅是清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  不僅康熙喜歡南巡,他的兒子雍正和孫子乾隆都喜歡南巡,尤其是乾隆絲毫不比他爺爺康熙尋的少,從1751年(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第二次南巡,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1765年(乾隆三十年)
  • 古代保護皇帝的「帶刀侍衛」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兵種?
    古代保護皇帝的「帶刀侍衛」是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兵種? 小編相信每個人都看過很多關於古代武俠小說的電視劇或小說。今天,小編講的這個主要角色是「帶刀護衛」。據了解,在古代,當他們平時會見一個國家的君主時,他們不能佩戴任何武器,但是帶刀侍衛就不一樣了。他們想周全的保護帝王,所以無論他們身在何處,他們都必須佩戴武器。
  • 康熙帝每次給朱元璋掃墓,為何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禮?
    四月,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八旗軍與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大順軍。闖王戰敗,退出北京。十月,順治帝遷都北京,滿清開始了對華夏長達268年的統治。從理論上講,大明是滅於闖王的大順軍之手,但是,被漢族知識分子視為異族的滿人入主中原,人們在心理上仍是很難一下子接受的,所以,明亡清興之際,各地反清復明的聲音與行動就從沒間斷過。
  • 94年小夥用交響樂譜「中國瑰寶」,《康熙南巡圖》成都首演
    《康熙南巡圖》的四川之緣:逛博物館取材,因創作結緣陳丹青《康熙南巡圖》是清代畫師王翬、楊晉等在1691到1693年創作的宮廷繪畫作品,是以康熙皇帝南巡為題材的大型歷史圖卷,共十二卷。當他遊覽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時,偶然看到了清代宮廷畫家王翬、楊晉的捲軸畫《康熙南巡圖》,被深深震撼。「尤其是畫幅上平靜民居圖和背後的陡峭的山石和洶湧的波濤,許多細節都耐人尋味。」王德龍說道,於是他回家查閱資料,無意間看到了著名文藝評論家、作家陳丹青,在系列講座節目《局部》中對《康熙南巡圖》的精彩講述,頓時萌發了創作靈感。
  • 最長的宮廷畫卷藝術珍品巜康熙南巡圖》
    清 王翬等《康熙南巡圖》(第九卷局部)人馬過錢塘江《《康熙南巡圖》絹本,重設色,共12卷,每卷縱67.8釐米、橫1555~2612.5釐米不等。1691年繪,歷時3年。真實、細緻地再現了康熙南巡所經之處的風土人情及農業、商業的繁榮景象,具有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康熙南巡圖》歷時3年完成。康熙曾御筆「山水清暉」賜贈王翬,並欲授官職。不諳官場的王翬藉故推辭,於1698年南歸故裡。當時參與繪畫的還有冷枚、王雲、徐玫、虞沅、吳芷、顧昉等畫師。根據宮廷繪畫特點,該畫卷同樣一律不落這些畫家的款印。
  • 一天一個成語80·苦心孤詣
    【成語造句】1.科技論的發表,是他苦心孤詣的結果。2.沒有苦心孤詣的研究精神,無法在學術領域獲得成就。3.他的成就,是苦心孤詣的結果。4. 這是他多年苦心孤詣研發出來的成果,能不珍惜嗎?5. 他苦心孤詣,雕肝琢腎,三年才寫成這部巨作。6. 他苦心孤詣地經營了大半輩子,油磨坊才有了今天的規模。7. 他苦心孤詣地在沙漠植物研究領域進行探索,成就卓著。8. 這部小說是這位大作家的苦心孤詣之作。9.
  • 德國軍事實力持續走低,是整體走上了下坡路,還是暫時鬆懈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曾今妄圖稱霸世界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作為老牌的歐洲強國,軍事方面一直也是保持著活力
  • 明武宗是不是被黑得最慘的明朝皇帝?為何正德心思全放在軍事上?
    我們近代有位偉人曾對於明朝就稱讚過四位皇帝,太祖、成祖、宣宗、武宗,這四位。有人說明武宗的死有黑料,憲宗給孝宗留下了一個內政穩定,外無強敵的情況,結果孝宗搞著搞著搞成了內政穩定,外有強敵的局勢,明朝軍事在孝宗這直接搞亂了,孝宗還沒來得及解決就撒手歸西了,武宗上位之後重整明朝的軍事和朝堂局勢,這當然讓文官不樂意了,不往死給才怪呢?
  • 大順政權在政治策略和軍事籌劃方面的失敗註定其失敗
    李自成的大順軍之所以在山海關之戰中失敗是有多種因素構成的,可以說在山海關之戰前大順軍失敗的種子已經埋下了,在政治策略和軍事籌劃方面犯了不小的錯誤,才導致最後的失敗。 首先,大順集團錯估形勢。 李自成進京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大順政權的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 「大營張」「飲馬店」,平原縣兩古怪村名竟跟乾隆南巡有關
    根據當地傳說,山東省平原縣城南大營張、飲馬店村名的由來,始於清代乾隆皇帝南巡過平原。清代,乾隆皇帝南巡在這裡設大營。據民國《續修平原縣誌》記載:「乾隆十六年辛未,聖駕南巡經過平原,於王家莊設尖營,李爐店設大營。」 明、清兩代,北京到南京的驛道穿過平原,俗稱官道。驛道從城北繞過縣城到達城東時,在東關村東分為兩股,一股從官道村北,通往濟南;一股從小官道村西向南,經今大營張、李爐莊村東,通往南京。
  • 世界10大頂尖強國最屈辱時刻:中、英、美、法、德、俄、日、印、土...
    讓我們盤點一下世界主要強國歷史上所遭遇的最屈辱時刻!1、中國公元1127年靖康之難,大宋王朝的皇帝、太上皇、皇后、妃子、公主、大臣都被女真蠻族一股腦全俘虜了,遭受了非人的侮辱和折磨,百姓像狗一樣被屠戮,其後數年間,有三千多萬漢人死於非命,比二戰猶太人所經歷的更慘百倍!
  • 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思想鬆懈——陳善光隨機檢查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當下,防控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歇、一刻也不能鬆懈。2月9日上午,實驗區黨工委書記陳善光輕車簡從,再次深入市場、社區等公共區域,隨機檢查、督導疫情防控工作,強調要持續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思想鬆懈,千方百計守住平潭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