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為我們闡釋了這個道理:之所以長大後還會被父母控制,是因為你心裡總希望改變他們,還對他們有著不切實際的期望。
小孩子好像是最好控制的,不僅是身體上,更多的是精神上。
父母說什麼,他就信什麼。對他的評價和指責,即使是不公平的,小孩子也沒法判斷,他會照單全收。覺得就是因為我不夠好,形成愧疚和不公平的內在指責。
父母傳輸的各種邏輯在孩子長大後依然發揮作用,顯性層面的還好,我們或許會反思是否合理。但是隱性層面的,就難以察覺和糾正。
童年的經歷或許有些缺憾,比如缺少父母感情的滋潤。
在理智層面,我們知道過去的缺失的永遠都得不到了,但是這種認知很少能滲透到情感層面。內心那個苦苦掙扎的孩子可能還在執著地希望,終有一天,父母會發現你有多棒,並給予你關愛。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時候最不受關愛、最不被父母喜歡的那個孩子,長大以後反而成為兄弟姐妹中對父母付出最多的那個。這種付出是一種證明,是一種不甘心。
那個被忽視的孩子內心一直很匱乏,他通過自己更多的努力和「盡孝」,想向父母證明,自己才是最值得被愛的。這種為了向別人證明而努力的孩子,或許會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他多半很難真正幸福,自己的小家庭有也會比較多矛盾。
比如一個女孩,她明明覺得父母重男輕女,心裡不平衡。但是她極力對父母好,相反,家裡的弟弟往往懶得努力,享受著父母的照顧,而且父母還常常把姐姐孝敬兩老的錢貼補給弟弟。
女孩心裡極度不悅,但是她除了抱怨,沒有採取任何措施。繼續幫著父母貼補弟弟。情緒繃不住時又再跟丈夫或朋友抱怨或鬧彆扭。
永遠在這個惡性循環中。就像《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受著家庭的凌虐並享受著這種剝削。
為什麼這個女孩跳不出來?因為她的把柄交給了父母,這個「把柄」就是「我希望你們認可我」。
你可以繼續像個孩子似的幼稚而無助,等待父母給你發放成人許可證。但實際上,決定權在你自己手裡,而不是由他們來掌握。當你真正地放棄鬥爭時,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也會順利起來。
我們竭盡所能地進行各種抗爭,希望父母可以對我們更加慈愛和寬容。可是往往徒勞無功,耗損精力。
試圖改變別人本身就是自私的,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他自己願意改變。與其耗損精力在向父母討回公道這樣一件事上,不如埋葬這份不切實際的期望,埋葬即是放下。
獲勝的唯一辦法就是放棄抗爭。這並不是說你要同父母斬斷聯繫,而是你必須放棄:
改變父母來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的嘗試。
尋找獲得父母關愛的做法。
對父母持有激烈的情緒反應。
幻想總有一天父母會給予你應得的關心和支持。
基於控制而對父母的回報,不是真正的回報。不過是新一輪索取的砝碼。
被父母控制得太深的孩子,現在稱為「媽寶男」「媽寶女」。
他們表面上對父母言聽計從,不敢違抗,其實是內心脆弱,已經喪失了反抗的能力。他懷疑自己的判斷,如果不按照父母的話去做,出現的後果自己能承受嗎?漸漸地就懶得去感覺和判斷了。其實也是想反抗的,但是連抬腿逃跑的力氣都使不出來了。
培養出這樣的孩子,也許控制欲強的父母還樂在其中。但是這種盲目的順從真的是孝順嗎?沒有基於獨立人格的「孝順」就是捧殺,父母子女相互牽纏,誰都成長不了,中毒愈來愈深。
「有趣的遊戲,獲勝的唯一辦法就是退出遊戲。」
放得下對父母的期待,才滋生得出發自內心的愛和尊重,這個時候才談得上真正的孝順。不要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別人,包括父母。「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沒有期待,才做得到大公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