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愈原生家庭的傷,看你是否願意埋葬對父母的期望

2020-09-05 大寶寶兔兔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為我們闡釋了這個道理:之所以長大後還會被父母控制,是因為你心裡總希望改變他們,還對他們有著不切實際的期望。

小孩子好像是最好控制的,不僅是身體上,更多的是精神上。

父母說什麼,他就信什麼。對他的評價和指責,即使是不公平的,小孩子也沒法判斷,他會照單全收。覺得就是因為我不夠好,形成愧疚和不公平的內在指責。

父母傳輸的各種邏輯在孩子長大後依然發揮作用,顯性層面的還好,我們或許會反思是否合理。但是隱性層面的,就難以察覺和糾正。

01 執著的內在小孩

童年的經歷或許有些缺憾,比如缺少父母感情的滋潤。

在理智層面,我們知道過去的缺失的永遠都得不到了,但是這種認知很少能滲透到情感層面。內心那個苦苦掙扎的孩子可能還在執著地希望,終有一天,父母會發現你有多棒,並給予你關愛。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小時候最不受關愛、最不被父母喜歡的那個孩子,長大以後反而成為兄弟姐妹中對父母付出最多的那個。這種付出是一種證明,是一種不甘心。

那個被忽視的孩子內心一直很匱乏,他通過自己更多的努力和「盡孝」,想向父母證明,自己才是最值得被愛的。這種為了向別人證明而努力的孩子,或許會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他多半很難真正幸福,自己的小家庭有也會比較多矛盾。

比如一個女孩,她明明覺得父母重男輕女,心裡不平衡。但是她極力對父母好,相反,家裡的弟弟往往懶得努力,享受著父母的照顧,而且父母還常常把姐姐孝敬兩老的錢貼補給弟弟。

女孩心裡極度不悅,但是她除了抱怨,沒有採取任何措施。繼續幫著父母貼補弟弟。情緒繃不住時又再跟丈夫或朋友抱怨或鬧彆扭。

永遠在這個惡性循環中。就像《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受著家庭的凌虐並享受著這種剝削。

為什麼這個女孩跳不出來?因為她的把柄交給了父母,這個「把柄」就是「我希望你們認可我」。

02 埋葬即是解脫

你可以繼續像個孩子似的幼稚而無助,等待父母給你發放成人許可證。但實際上,決定權在你自己手裡,而不是由他們來掌握。當你真正地放棄鬥爭時,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也會順利起來。

我們竭盡所能地進行各種抗爭,希望父母可以對我們更加慈愛和寬容。可是往往徒勞無功,耗損精力。

試圖改變別人本身就是自私的,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他自己願意改變。與其耗損精力在向父母討回公道這樣一件事上,不如埋葬這份不切實際的期望,埋葬即是放下。


獲勝的唯一辦法就是放棄抗爭。這並不是說你要同父母斬斷聯繫,而是你必須放棄:

改變父母來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的嘗試。

尋找獲得父母關愛的做法。

對父母持有激烈的情緒反應。

幻想總有一天父母會給予你應得的關心和支持。

03 什麼是真正的孝順

基於控制而對父母的回報,不是真正的回報。不過是新一輪索取的砝碼。

被父母控制得太深的孩子,現在稱為「媽寶男」「媽寶女」。

他們表面上對父母言聽計從,不敢違抗,其實是內心脆弱,已經喪失了反抗的能力。他懷疑自己的判斷,如果不按照父母的話去做,出現的後果自己能承受嗎?漸漸地就懶得去感覺和判斷了。其實也是想反抗的,但是連抬腿逃跑的力氣都使不出來了。


培養出這樣的孩子,也許控制欲強的父母還樂在其中。但是這種盲目的順從真的是孝順嗎?沒有基於獨立人格的「孝順」就是捧殺,父母子女相互牽纏,誰都成長不了,中毒愈來愈深。

「有趣的遊戲,獲勝的唯一辦法就是退出遊戲。」

放得下對父母的期待,才滋生得出發自內心的愛和尊重,這個時候才談得上真正的孝順。不要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別人,包括父母。「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沒有期待,才做得到大公無私。

相關焦點

  • 孩子,是療愈父母原生家庭創傷的人間天使
    說起孩子,你聯想到了什麼情景?幾分天使幾分惡魔的稚趣笑臉,還是被倒騰的一片狼藉的凌亂房間呢?在沉浸於生活的柴米油鹽多年之後,你是否還記得第一次在醫院見到自己寶貝的情景呢?在感嘆生命的偉大和神奇之餘,不知爸爸們是否有給痛苦無比卻選擇勇敢堅強堅持的媽媽們一個深深的擁吻呢?接連幾天都收到多位朋友的傾訴求助,雖然他們的遭遇多少有些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導致了緊張的親子關係。覺得有必要就當前親子關係和父母原生家庭的關係做些梳理,希望能讓更多的朋友們因此而受益。
  • 從《隱秘的角落》看原生家庭的影響,五步幫你療愈原生家庭之傷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原生家庭》這本書,學習什麼是有毒的家庭體系及五步幫你走出原生家庭之傷的方法。圖書簡介:這是一部經典的療愈家庭創傷的心理學書籍,作者蘇珊沃德福博士通過大量真實案例,為我們展示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傷害子女,並影響他們成年後的生活的。
  • 《重啟人生》:你無法選擇父母,但可以療愈原生家庭,重啟人生
    家務活從來不用幹,父母也不會因為她的學習而責罵她。在她的原生家庭裡,她感受到的是愛是溫暖。這是一個在愛裡泡大的孩子呀!因為心中有愛,所以眼裡有光。即使在丈夫被判入獄之後,她依舊為丈夫奔波,對生活沒有失去希望。我想這就是幸運的人,她用童年治癒一生。「原生家庭」這個詞,近些年來慢慢的被人們所熟知。
  • 《原生家庭》:童年的創傷,還有療愈的可能嗎?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列舉了大量的案例,詳細分析了幾種典型的「有毒」型父母的特徵,以及「有毒」型父母對子女成年後生活的影響,告訴讀者如何直面原生家庭的真相,應對原生家庭帶來傷害,以及如何從與父母不良的關係中解脫,修補心靈創傷,獲得勇氣和力量。
  • 還在跟父母慪氣?3個步驟教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一些人從此自暴自棄:反正我今天的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原生家庭之傷真的不可療愈嗎?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開創自己嶄新的生活?這本《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書裡有靠譜的答案。書中說:原諒父母指的是,我們不再記恨和抱怨父母對我們施加的原生家庭之傷……我們承認和接納原生家庭之傷,但是我們對這些傷害不再有充滿敵意的情感反應。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讓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不再複製粘貼
    2019年曾經有一位杭州大叔,在給自己女兒徵婚的時候,要求「雙親原生家庭,家庭和睦。」這一徵婚條件在當時迅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原生家庭的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心理創傷,以及由此造成的性格方面的缺陷。
  • 療愈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們
    小時候,不管小朋友們誰做錯事情,父母都讓自己主動承擔錯誤,只有這樣,她才能成為別人嘴巴裡那個「善解人意懂事的好孩子」,只有這樣父母才能廣受讚譽「教導有方」,也只有這樣她才不用擔心那天媽媽的臉會下打雷。那時候的她像一串沒有靈魂的鑰匙,隨意擺放,擺哪裡需看主人的心情。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文/沐恩佳音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我們是成長為參天大樹還是路邊的野草,要看我們生長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吸收了什麼養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同在孩子心裡輸入了一連串的密碼,或許一生都無法改變,而且還會像基因一樣,傳遞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
  • 盧熠翎:你人生中最大的問題,都跟原生家庭有關
    的確,原生家庭的影響有千萬種,但最可怕的莫過於:我們禁錮在無鎖的牢籠裡,伸手怕失去,縮手又不甘心,於是不得不接受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名作家張愛玲從小父母就離異,她與繼母關係惡劣,還被父親軟禁起來。從家中逃跑後,沒有經濟來源的她,靠看親生母親的臉色、和屢次伸手要錢才勉強完成學業。
  • 心理學:不必治癒原生家庭的傷,也能達到自我成長
    雖確實因父母的某些傷害,受到心理創傷。但這是整個家族系統的責任,父母同樣未能倖免。對原生家庭錯誤認知形成的原因為什麼人們揪住原生家庭不放,認為它是不幸的罪魁禍首?原因到底是什麼?1.社會輿論導向的影響。
  • 原生家庭原因造成的情緒敏感,如何療愈自我?
    一切都要回到原生家庭尋找原因: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愛。小時候父母離異,小雨由母親獨自撫養,被母親寄予了極大期望,然而她發現自己居然是母親的安全感。母親有很強的控制欲,希望小雨處處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小雨從小到大隻要做錯一點事情,就會招來母親的斥責。孩子雖然不明白為什麼,卻分明感到母親情緒裡的悲傷,十分愧疚,於是抱著母親哭,「別再罵我了,我很害怕,求你原諒我」。
  • 案例分享——原生家庭的痛和療愈
    案例一,「 我覺得自己有精神病 」客戶小張今年28歲,男未婚,他的主訴是覺得他自己有精神病,具體狀況表現為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每天感覺周圍人都議論他,對衣食住行都沒有興趣,對什麼都沒有好奇心,口口聲聲說自己有精神病,只要回到家,每天都把自己關在臥室裡,窗簾拉嚴實,看書看不進去。「 我很焦慮,我很痛苦,我該怎麼辦?」問:現在的工作是什麼?
  • 《原生家庭》:你與父母的關係,影響著你的一生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就列舉了「有毒」父母的常見類型,還詳細解讀了這些類型的父母對孩子人生的影響,以及如何自我療愈。 我們探討這些,並不是為了指責父母、抱怨父母,而是想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避免自己的孩子再經歷同樣的痛苦。
  • 接納與療愈原生家庭中的那些傷害、遺憾、不滿足
    原創 meiyayibu meiya 收錄於話題#原生家庭2個點擊↑ 「meiya」,看看多少好友已經關注十歲時,有一次爸媽不在家,他為他們做了一頓飯,希望他們回家就有吃飯,然後會誇他,結果媽媽不但沒有誇他,還罵了他一頓,說:「誰讓你做飯的,看你把廚房弄得亂七八糟!」從此,他不踏進廚房半步。還有一次母親節,他畫了一幅畫送給媽媽,卻發現她隨手就丟在垃圾桶裡。
  • (父母必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我們把第一個家庭叫原生家庭,後來組成的家庭叫再生家庭。現如今,這批80後中絕大部分的人大概早已成家立業,變成了10後的家長,而那些未被療愈的原生家庭的痛是否又會延續到新的家庭中?」如果並非切身體會,你也許永遠無法想像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原生家庭對孩子生長有影響嗎?
  • 【45天高階療愈訓練營】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療愈:內在小孩&原生家庭 高階實修證書班!
    春節預備課:2月5日(大年初一)19:00-19:30導師新春祝福,及「關於過年期間如何繼續提升內在能量」「如何在父母關係中活出自我」「如何與父母更好的相處」等部分課題的講解。幫助你在「春節」這個重要的時間段,更好的覺察內在的功課,與父母更和諧的相處,保持獨立的自我,掌握與家人更好相處的法門。
  • 張栢芝:走出原生家庭,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最近在讀《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忍不住就想到了張栢芝。也曾有過灰色的童年,也曾一路跌跌撞撞,卻從未停下追逐幸福的腳步。正如《重啟人生》作者金尚所說:我們不能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 生活國學解憂鋪 | 原生家庭:這「鍋」我不背
    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由於童年的傷痛大多來自於原生家庭,於是對原生家庭的討論逐漸蔓延成對父母不滿和怨恨的宣洩,並在社會上成為一種勢態。樊勝美,渴求親情,卻狠不下心與「無底洞」一樣的原生家庭決裂,一次次的妥協,讓自己的身心疲憊,無力掙扎;蘇明玉,在母親幹涉自己報考大學時,毅然出走,擺脫原生家庭的桎梏與傷害,獨自舔傷,讓自己強大,最終獲得在原生家庭中的話語權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枷鎖,想要斬斷,就從學會和父母對峙開始
    這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人要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一些負面的元素帶到新家庭去」。美國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也曾針對這一概念寫下過經典著作《原生家庭》,這本書是一本療愈家庭之傷的作品
  • 《原生家庭》⑥ | 家庭關係問題的解藥,是你自己
    接下來,我們的重點要從父母對我們做了什麼、轉移到我們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減少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遵循這些方法,並不代表你的所有問題都會在一夜之間迎刃而解,這是不現實、也不負責任的,但通過這些方法,你也許能發現與父母、與其他人相處的新模式,你會重新界定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