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內涵深刻、意義重大。這一理念勾勒出了我們要建設的美好城市目標,在推進中國經濟社會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文明建設進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人民城市是宜居的城市
人民生活在城市中,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因商而起,現代城市則因工業化的集聚而發展,並成為具有輻射力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極核。但隨著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出現,「城市病」也因之產生,如交通擁堵、環境汙染、住房緊張、治安惡化等。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也出現了城市病的一些徵兆,住房緊缺,市政和公共資源欠帳十分嚴重。改革開放以後,市政和公共環境得到改善,但是環境汙染、房價高企等新問題出現,貧富差距拉大,使社會矛盾和衝突也有所增加。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擴大公共空間,讓老百姓有休閒、健身、娛樂的地方,讓城市成為老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明確了「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方針,並就城市生態、空間布局、房產政策等提出指導意見。在以創新為根本動力的知識經濟時代,宜居城市建設能更有效地激發人們的創新潛力,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人民城市是和諧的城市
城市與鄉村的最大不同,就是士農工商各色人等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人口湧向城市,同時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城市治理體系已與計劃經濟時代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迥然不同。
從治理的層面上看,城市的物理空間建設要更充分地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尊重城市居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鼓勵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和管理,這是共建;城市的社會空間治理要形成完善的各階層充分參與的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區自治,不斷完善各層級的治理結構和體系,解決困難、反映訴求,化解矛盾、形成共識,守望相助、增進團結,這是共治;城市建設發展的成果,要惠及最廣大的人民,城市空間不能形成貧富的區隔,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並強化城市對民生的保障功能,這就是共享。
在城市治理中,基層治理極為重要。基層社會的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和重心,最直接地關係到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城市因其集聚性,往往也是社會矛盾的多發地,因此,基層治理面臨的環境更為複雜,影響也更大。通過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和諧的城市,將有力地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人民城市是文明的城市
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宜居城市建設中,必須處理好人與城市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這就要求在宜居城市的建設中,還要遵循兩個重要的原則:一是要尊重城市的歷史人文底蘊,二是要呵護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態。大拆大建、千城一面,填河毀林、高樓密集,已成為城市建設中的深刻教訓。與此同時,對於城市文脈的傳承和保護,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事實上,城市發展的終極目標都指向文明維度。富有人文底蘊和優美生態的城市,是更宜居的城市,能夠涵養人民的文明素養;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諧城市建設,實質上就是一個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關係的過程,也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調適的過程。人們在對和諧城市、和諧社會目標的追求中,不斷在實踐中豐富和提高自身的文明素養和文明程度。
城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文明是城市的靈魂。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質同樣對整個國家、人民的文明素質起著示範、引領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城市精神的培育和發展,2007年他在上海工作時期,對上海城市精神進行了補充和豐富,在原有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基礎上,又加上了「開明睿智、大氣謙和」;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又把上海城市品格概括為「開放、創新、包容」,這也可以認為是對上海市民文明素質的一個重要要求。《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首次提出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同時,要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求「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可以說,文明城市的建設將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