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回憶香港回歸鮮為人知的事情

2020-12-15 一條財經

2017年6月27日,香港維多利亞港周邊建築上打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標語。

本文作者張國慶系原商務部駐上海特派員,香港回歸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經濟部一處處長,謹以此文紀念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

【摘錄】

(1997年)6月30日晚上快要進入主會場時,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前方跟車人員突然向我們報告,乗載中央代表團的車輛還沒有拿到「禁區紙」(內地叫通行證),眼看晚上10點鐘就要開始進場,當時已是9點了,真是十分火急!

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那些開大巴的司機是香港人,按理說對香港應該是很熟悉的,所以我們沒有組織這種演練。結果有一個司機,因為長期開兩地車,竟然在到參加外交部特派員公署開署儀式的路上迷了路。

當回歸慶典活動圓滿結束後,隧道管理公司給分社送來一個照會,說是我們代表團的車輛在過紅磡隧道時,沒有交費,還提供了未交費車輛的照片。照會中還特別強調:國家領導人在香港表示過,就是他在香港,也要遵守香港的法律。

【正文】

人生最難忘的經歷,莫過於重大歷史事件在你腦海中鐫刻的記憶。如果你還能夠在這個重大歷史事件中,做點有益的工作,貢獻點自己的力量,那將會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跡,並將深深地影響你的一生!

今天,我們迎來了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紀念日子。回想當年,我作為香港回歸慶典活動的中方車輛總調度,悠悠往事,風起雲湧般撲面而來……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1

至今還記得,離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還不到一個月的時候,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經濟部部長的陳克強同志突然找我談話。他告訴我說:分社一直在尋找能夠擔任回歸慶典活動車輛總調度的合適人選。之前找過一個同志,但他覺得自己組織能力有限,無法勝任,怕完成不了這麼複雜重大的任務而負不起責任,多次提出希望組織上能夠選派比他更勝任此項工作的同志來承擔。分社已經先後考慮了幾個人,最後還是與我們經濟部商量,希望你能考慮一下!

眼看離香港回歸不足一個月了,時間已經很緊了!而我又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大型活動、承擔過這樣的工作,有的也只是動員過我們香港中資企業對內地水災、地震的捐款。心裡確實沒底,我回復領導說,容我考慮一下。

第二天,我向領導表示:我可以接受這個任務,同時希望組織上儘可能幫助我解決以下工作條件:1.容我尋找合適人選,組成一個車輛總調度工作小組;2.在後勤上,只要是合理要求,望對我們的工作予以全力保障。陳克強同志向有關領導反映後,時任分社行財部副部長的王錫清同志明確表態,將給予我們全力支持。就這樣,我當上了車輛總調度。

2

車輛總調度工作小組的成立,連我總共三位同志。我只挑了一位同事,同處的呂繼增同志作為我的助手。他時任我們分社經濟部一處副處長,責任心強,工作細緻,做事認真,考慮問題周到。另一位由分社行財部推薦,是時任行財部副處長鍾誠同志,他為工作小組提供和落實後勤保障,並負責與行財部的直接溝通聯繫。

呂繼增同志接受任務後,隨即進入了緊張的工作狀態。首先,必須對我們調集過來的所有車輛進行摸底排查;其次,必須對所有的車輛登記造表:車牌號、車型、調自何方哪個單位、駕駛員姓名,並安排跟車人員,等等。

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作為中央的派出工作機構,不是一級政府,不具行政職能,也沒有可供直接調配的資源,所徵集而來參加回歸活動的車輛,來自多個方面:1.我駐港中資企業;2.深圳市政府;3.港英當局後來提供的。其中,20輛大巴主要由當時經營兩地旅遊的廣東旅遊公司和香港中旅集團分別各提供10輛;10輛中巴由深圳市政府提供;小轎車分別來自我駐港中資企業的20輛和港英當局後來提供的20輛。經過緊張的工作,我們終於把有關車輛調度的整個數據系統建立起來了……

近日,維港舉行龍舟嘉年華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

3

深圳市政府為了支援香港回歸慶典活動,經中央有關部門批准後進口了10輛中巴,車輛座位在16-20座之間。當時,進口汽車是件不容易的事,要有指標,需要申領進口許可證。好不容易有這樣的指標,大家一定會往大的挑,深圳市也不例外。但沒想到的問題發生了,因為根據香港相關規定,經批准來往於香港、內地的公務車,只能在16座以下。而對公務車的優惠待遇是,所乗坐人員過關入境時,由專人辦護照檢驗即可,不必每人下車過關,海關和邊檢只是隨機抽驗,公務車是否遵守規定由所在單位負全責。但超出16座以上的就不能享受此類待遇,只能按旅行車的監管來對待,乗客必須下車,一個個接受邊檢和海關的入境檢驗。

根據當時的車輛安排,10輛中巴由中央代表團乗坐,中央代表團成員包括中央各部委辦的部長、主任們;20輛大巴安排內地觀禮團乗坐,內地觀禮團成員主要由內地各省市主要領導和參與過香港工作的老同志組成。深圳市提供的這10輛中巴,任務特殊,責任重大,如果不能享受免檢待遇,不僅進入香港時手續煩瑣,而且有損國家的尊嚴。這倒給我們提了個醒:內地觀禮團所乗坐的那20輛大巴,也必須具備同樣的免檢待遇。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辦公廳副主任的劉克全同志負責活動的外事工作,他帶領工作小組與港英當局進行了多次磋商,才圓滿解決了這一問題。

此外,關於中央代表團和內地觀禮團成員進出香港的籤注問題,也不能每輛車都派個人下來辦證,必須保證參加回歸活動的中方車輛暢通無阻地通關入境。事先就需要把證件籤注辦好,每個環節都要非常細心,稍有差錯,都會影響到每個人以後的出行。這幾百號人的證件辦理,龐大的工作量,如何做到不出差錯?由於「人」事不屬於我們「車」事,究竟相關責任人如何完成的,其間甘苦只有他們自知了!

4

經過努力,車輛調度系統是建立起來了,但如何使它運轉有效、保障有力、調度暢通?為此,一方面,我們加緊了同回歸慶典活動指揮部的工作對接,如活動日程、車輛安排等;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打通與司機們的聯繫通道。我們提出給每個參加活動的司機都配手機,不論來自哪方面,也不管是由我們、還是由中資企業提供,都必須做到。當時使用手機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和流行,價格也比較昂貴,一下子要配備這麼多手機,包括入網,費用不少,也很不容易。但經過多方努力,最後還是很快辦成了。

僅僅這些還是不夠的。離回歸不到十天的時候,我向分社辦公廳提出,希望由辦公廳出面召開一次由全體司機參加的會議,就回歸慶典活動的有關事項進行一次全面動員,讓大家儘快進入臨戰狀態。會議在辦公廳副主任劉克全同志親自主持並作動員後,由我對這些香港司機們提出幾點具體要求:1.能夠親身參加回歸,是我們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驕傲,希望大家盡職盡責;2.大家是我們充分信任的人,希望恪盡職守,全身心投入並努力完成好此次任務;3.配發的手機,從現在起到工作結束,要求每天24小時開機,我們將隨時抽查;4.如果有什麼問題,要及時反映,讓我們及時解決。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香港司機們非常敬業,基本上按我們的要求,一一認真去做,並認真完成了各項任務。

1997年,香港回歸,的士司機在車頂放置紫荊花旗。

5

車輛的安全問題,是保證回歸慶典活動行動安全的重中之重!由於涉及兩地的車輛進出問題,我們到深圳與市政府進行了溝通。按照計劃,在7月1日香港回歸的前幾天,20輛大巴和10輛中巴將在深圳集中,屆時中央代表團和內地觀禮團及其隨行人員將通過皇崗口岸進入香港。安全保衛工作怎樣落實?深圳市政府專職負責的副秘書長告訴我們:深圳市將會安排所有車輛統一停放在一個停車場,每輛車將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並全部由武警戰士警衛。

可是這些車輛開到香港以後呢?香港市區樓宇擁擠,寸土寸金,我們去哪兒找這麼大的集中停放的停車場呢?怎樣才能做好車輛在香港的安保工作?我們與負責安保的同志反覆商量,並報總指揮部同意,最後做出如下決定:從廣旅和中旅調集來的那20輛大巴,仍然分別停在他們公司原有的停車場。在香港回歸活動期間,安全問題由這兩家中資企業選派政治可靠、責任心強的公司員工,24小時值守,同時我們負責安保的同志與香港警方聯繫,要求他們派出警力負責警戒。深圳來的10輛中巴,就地停在中央代表團駐地的海逸酒店停車場,由中央代表團的警衛人員和我們的工作人員負責值守。20輛中資企業調集過來的小轎車,停放在華潤大廈的地庫停車場,由華潤集團負責安全。

這些工作,一一落實到位,專人負責,各盡其所。

1997年,7月1日,駐港部隊進入香港

6

香港回歸前,負責管治香港的仍然是港英當局,其運輸署是負責車輛交通的管理部門。他們通知我們:為了贊助香港回歸活動,德國奔馳公司提供了40輛全新的黑色奔馳轎車,回歸活動使用完後,由香港政府免其落地稅在香港就地銷售。運輸署擬給中英雙方各分配20輛,詢問我方是否接受?他們還怕中方覺得有負擔和麻煩,進一步告訴我們:活動期間,這些車輛全部由中方隨時調配。所派駕駛員,全部是公務員系列管理,隨叫隨到,不收取任何小費,違者處罰;遇有過路、車場停靠產生的費用,全部由港英政府方面支出;另外,還特地告訴我們,那些司機都表示,他們很樂意為中方服務,如果有機會為國家領導人開車,將是他們一生的最大榮幸!

他們熱情可嘉,我們怎麼辦?接受還是不接受?我們不知道在保證主要活動用車外,還會需要多少車輛?有總比沒有好吧?研究後,我們最終還是接受了這20輛奔馳轎車。至於他們提出為國家領導人服務的問題,由於我們無法對這些司機的可靠性進行安全資格審查,自然也無法讓他們接待兩個代表團的成員。這是一件憾事,但港方提供的這些車輛,最終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為回歸活動貢獻了力量

7

在慶典活動中央指揮部的統一指導下,香港回歸慶典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但在630日晚上快要進入主會場時,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前方跟車人員突然向我們報告,乗載中央代表團的車輛還沒有拿到禁區紙(內地叫通行證),眼看晚上10點鐘就要開始進場,當時已是9點了,真是十分火急!我們急忙通知前方的同志,馬上與港方交涉,儘快將「禁區紙」發放給我方。前方的同志在關鍵時刻還是發揮了關鍵作用,使我方車輛最終能夠「萬無一失」、準時地進入了會場。

在那迎接回歸前的日日夜夜,我們少眠多慮、廢寢忘食,方案做了一個又一個,可能的問題想了一遍又一遍。但正式進入回歸慶典活動的過程後,我們的車輛調度工作卻出奇的平靜,除了零星需要安排小車外,幾乎無需我們再操什麼心了。這正應驗了一句話:「千思百慮操心事,一到橋頭自然直。」

之所以這麼順利,是由於每一個參加回歸慶典活動的工作人員的高度自覺和責任擔當!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給為兩個代表團服務的車輛都派了跟車員,這些同志以高度的責任感,努力與付出,自覺地發揮著齒輪和螺絲釘的作用,確保每一個環節準確高效地運作,這是團隊的精神,也是奉獻的力量!它保證了香港回歸祖國慶典活動的順利進行……

2017年6月27日,香港維多利亞港周邊建築上打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標語。

8

但「智者千慮」,也「必有一失」,一個方案設想得再完美,一到具體運作中,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我們也沒有做到完美無缺。有兩件事至今深深留在我的腦海裡:

第一件事是,在香港回歸前,深圳調集的10輛中巴,因為都是深圳司機,所以他們曾先期多次進入香港進行演練,熟悉了香港街區的路線。而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那些開大巴的司機是香港人,按理說對香港應該是很熟悉的,所以我們沒有組織這種演練。結果有一個司機,因為長期開兩地車,竟然在到參加外交部特派員公署開署儀式的路上迷了路。好在跟車的高文寬同志(時任分社經濟部二處處長)急中生智,請一個計程車司機開車帶路,這才讓大家順利到達而沒有耽誤活動。

另一件事更令人難忘,當回歸慶典活動圓滿結束後,我們正深深地沉浸在香港回歸祖國的喜悅中……一天,我們分社司機班班長告訴我:你們在車輛調度時,忘了向香港隧道管理公司提供一個備忘錄,告訴他們,我方參加慶典活動過隧道的車輛,會在活動結束後一併向他們交費。結果隧道管理公司給分社送來一個照會,說是我們代表團的車輛在過紅磡隧道時,沒有交費,還提供了未交費車輛的照片。照會中還特別強調:國家領導人在香港表示過,就是他在香港,也要遵守香港的法律。他們香港隧道管理公司是公眾公司,收費受到法律的保護和公眾的監督,希望我們能補交這筆費用。這位班長還告訴我,這筆費用,分社已經補交了,處理完畢了。分析起來,也許是我們忙得不可開交,沒有想起這件事,也許我們還以為這是在內地搞大型活動,會一路綠燈,免費通行,不會有交費一說。這使我想起同事講的一個故事:他因為長時間在內地出差,宿舍水錶顯示欠1元港幣的水費,結果香港水務署連續兩個月發來催款函,通知他交這1元錢。他深有感觸地對我說:他們可以花10元寄信函來催我交這1元港幣,這就是香港啊!

這就是香港。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和理解它,並對這種強烈的法律意識予以高度的尊重。

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日子裡,我們衷心祝願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中,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作出更大的貢獻!

註:文中註明身份的,基本上都是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的工作人員。

據東方文化雜誌社,感謝作者授權一條財經刊刊發本文)

相關焦點

  • 新華社記者回憶香港回歸「世紀新聞大戰」
    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述評之四    徐學江 作者文集    在我40多年的新聞工作生涯中,最激動、最驕傲、最難忘的,就是有幸親歷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兩大盛事,並用新聞工作者的筆和畫面記錄了那些歷史的瞬間。再過10天,就是香港回歸10周年。
  • 陳佐洱《交接香港》英文版將出版面世
    (完) 外文局供圖 攝    倫敦國際書展當地時間15日舉行,陳佐洱著紀實文學《交接香港——親歷中英談判最後1208天》英文版《The Last 1208 Days and Nights——Negotiations on the Handover of HongKong》首次出現在國外讀者面前。(完) ?
  • 親歷者謝仕榮憶友邦保險「回家」路
    在友邦保險工作58年,也是1992 年把友邦帶回中國"老家"的親歷者和推動者,現任友邦保險集團獨立非執行主席謝仕榮在「百年友邦:每一刻,為更好」2019年友邦中國媒體見面會上與友邦中國執行長張曉宇的對談中,回憶友邦回家歷程中未被外界所知的故事。
  • 154名親歷者的回答,讓專家激動
    人的一生中,其實有許許多多害怕的事情,有的人害怕高處,有的人害怕動物,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解決或者說可以克服的問題。唯有一件事情,也是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的害怕,那就是對於死亡的恐懼。他們甚至還沒來得及親眼瞧一瞧這個世界的美好,卻不得已再次回歸混沌之中,而對於死亡的恐懼,似乎也成為了這個世界上人們共通的一件事情。一. 對死亡的恐懼與好奇害怕死亡並不是一件難以說出口的事情,相反,大多數人都有著同樣的恐懼,因此死亡也就變得不再是那麼的神秘而特殊。
  • 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原大隊長追憶香港回歸前的最後12秒
    中新社北京6月22日電 題: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原大隊長追憶香港回歸前的最後12秒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李純  北京時間1997年6月30日23時59分48秒,香港會展中心內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進行至最關鍵時刻,英國國旗卻比原定時間提早了12秒降到旗杆底部,國歌聲隨之停止。  此刻,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都屏住了呼吸。
  • 中國最後一位東京審判全程親歷者高文彬去世——每一次回憶和講述...
    74年後,最後一位在世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全程親歷者、上海海事大學教授高文彬9月7日在上海去世,享年99歲。由此,在那場歷時兩年半之久的審判中,將日本戰犯送上歷史絞刑架的17位中國代表團成員全部謝世。  那是人類有史以來參與國家最多、規模最大、開庭時間最長、留下檔案文獻最為浩瀚的一場審判。當歷史的身影漸漸遠去,關於歷史的記憶不容忘卻。
  • 二八」親歷者上海重逢憶往昔
    二八」親歷者上海重逢憶往昔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25日 17:12 來源: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一月十八日,臺灣「二?二八」事件的多位親歷者在上海團圓迎新春。
  • 親歷者回憶:為什麼「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的一座豐碑...
    專題片通過主要親歷者的傾情講述,再現歷史轉折重要關頭的思考與抉擇。有人說,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的發展,樹立起了三座豐碑:一座記錄著三十年前滬深交易所的建立,一座銘刻著如今的註冊制改革,而另一座,就是2005年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這場被時任證監會主席尚福林稱為「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改革,打破非流通股的「堅冰」,為之後上證綜指從998點到6124點的「改革牛」奠定了基礎。
  • 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和...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本人也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親歷者、見證者和受益者。」這話要從1978年說起,趙厚麟回憶道,1978年是改革開放的元年,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改變了國家和他個人的命運:「就是鄧小平當年提出,要向國外派遣訪問學者。
  • 中國遊客被指在韓國機場亂扔垃圾 親歷者還原真相
    (原標題:中國遊客被指在韓國機場亂扔垃圾 親歷者還原真相)
  • 追思東京審判最後一位親歷者高文彬:他熱愛祖國、潛心治學
    從9月7日至9月19日,東京審判最後一位全程親歷者高文彬已逝世十三天。作為我國著名國際法學者、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上海海事大學資深教授,高文彬先生曾總結說:「我這一生大概就這樣兩件事情:一是東京審判,一是大詞典。」眾人眼中,高文彬的形象有共同之處:熱愛祖國、潛心治學。
  • 陸房突圍戰勝利紀念館開放 親歷者講述歷史
    陸房突圍戰勝利紀念館開放 親歷者講述歷史 2015-09-18 18:51:43責任編輯:   中新網濟南9月18日電 (曾潔)山東肥城陸房突圍戰勝利紀念館選擇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舉行落成儀式,以親歷者口述
  • 上海土地批租試點親歷者說②我們搞改革開放,總還得有規矩
    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歷時三年,對當年參與上海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試點的30餘位決策者、實踐者、參與者,逐一進行了口述採訪,用當事人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努力還原這段鮮活的歷史,相關採訪成果最終結集為《破冰——上海土地批租試點親歷者說》一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經授權刊發該書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 「生而不凡」的「回歸寶寶」——記香港97一代
    原標題:(香港回歸20年)「生而不凡」的「回歸寶寶」——記香港97一代    中新社香港6月11日電 題:「生而不凡」的「回歸寶寶」——記香港97一代  中新社記者 陳逸舟 邢一  對一般人來說,幼時的許多情景和事情或許不會在心中留下太多深刻的記憶,但「生而不凡」的香港嶺南大學社會學系大二生林芝枬卻篤定地表示
  • 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高文彬追思會在滬舉行
    9月13日,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高文彬追思會在滬舉行。上海海事大學供圖   中新網上海9月13日電 (記者許婧)國際法學者、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上海海事大學資深教授高文彬先生追思會13日在上海海事大學舉行。
  • 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高文彬先生追思會在滬舉行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9月13日報到:我國著名國際法學者,東京審判中方代表團全程親歷者,上海海事大學資深教授高文彬先生追思會9月13日在滬舉行。親屬代表、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名譽主任連平發言高文彬曾這樣概括自己的人生:「我這一生大概就這樣兩件事情
  • 香港回歸前他出任駐英大使,親歷中英交涉中的這些「峰迴路轉」
    1981年8月26日,鄧小平首次公開提出解決香港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籤訂《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東方之珠」香港回歸祖國。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凌晨,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 臺作家憶香港回歸歷史時刻 斥「兩國論」終將被輾成碎片
    香港回歸即將屆滿20周年,臺灣知名作家王豐29日在臉譜網(Facebook)回憶起20年前親眼見證的歷史畫面。王豐回憶,在他新聞採訪工作途程中,也經歷過一些驚心動魄或者歷史變遷的大事件。1997年6月底,他奉派赴香港,觀察香港回歸祖國主權交接儀式,即為其中之一。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97年6月30號觀看「港英殖民政權」的最後一次降旗典禮。他回憶,那天下午,香港微雨,氣候悶熱。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臉上表情肅穆,甚至有些哀戚,整個儀式過程愁容滿面。
  • 中國鐵物重生記:親歷者「復盤」危情時刻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原標題:中國鐵物重生記:親歷者「復盤」危情時刻● 本報記者 張勤峰 劉麗靚一個月前重返債市,馬上又要登陸股市。從熱衷鋼貿、追逐規模、光芒四射的「500強」,到泡沫破裂、債務壓身、瀕臨崩潰的「特困戶」,再到回歸初心、咬牙還債、重振形象的「勵志哥」,在中國鐵物集團這家百年老店身上,過去幾年的跌宕起伏,既荒誕,又驚險,更有絕處逢生的奇蹟和痛定思痛的蛻變。在「一汽夏利」即將更名為「中國鐵物」之際,中國證券報記者走進鐵物,聽那場債務危機的親歷者們,還原那一幕幕「妙手回春」的驚險畫面。
  • 香港回歸的1997:握手進行防務交接比刺刀見紅更震撼
    回歸前半個月,香港天氣陰沉悶熱,空調開足馬力,讓談判代表陳佐洱的肩周炎又犯了。  這是時任國務院港澳辦一司司長陳佐洱自北京赴香港的第1194天,上千個日夜只圍繞一個主題——香港順利回歸。  為文件條約裡的一個詞、談判桌上的一句話都要與英方「鏖戰」數輪。到了這一天,陳佐洱負責主談的14項議題已陸續達成協議,中方代表處喜氣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