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7日,香港維多利亞港周邊建築上打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標語。
本文作者張國慶系原商務部駐上海特派員,香港回歸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經濟部一處處長,謹以此文紀念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
【摘錄】
►(1997年)6月30日晚上快要進入主會場時,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前方跟車人員突然向我們報告,乗載中央代表團的車輛還沒有拿到「禁區紙」(內地叫通行證),眼看晚上10點鐘就要開始進場,當時已是9點了,真是十分火急!
►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那些開大巴的司機是香港人,按理說對香港應該是很熟悉的,所以我們沒有組織這種演練。結果有一個司機,因為長期開兩地車,竟然在到參加外交部特派員公署開署儀式的路上迷了路。
►當回歸慶典活動圓滿結束後,隧道管理公司給分社送來一個照會,說是我們代表團的車輛在過紅磡隧道時,沒有交費,還提供了未交費車輛的照片。照會中還特別強調:國家領導人在香港表示過,就是他在香港,也要遵守香港的法律。
【正文】
人生最難忘的經歷,莫過於重大歷史事件在你腦海中鐫刻的記憶。如果你還能夠在這個重大歷史事件中,做點有益的工作,貢獻點自己的力量,那將會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跡,並將深深地影響你的一生!
今天,我們迎來了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紀念日子。回想當年,我作為香港回歸慶典活動的中方車輛總調度,悠悠往事,風起雲湧般撲面而來……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1
至今還記得,離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還不到一個月的時候,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經濟部部長的陳克強同志突然找我談話。他告訴我說:分社一直在尋找能夠擔任回歸慶典活動車輛總調度的合適人選。之前找過一個同志,但他覺得自己組織能力有限,無法勝任,怕完成不了這麼複雜重大的任務而負不起責任,多次提出希望組織上能夠選派比他更勝任此項工作的同志來承擔。分社已經先後考慮了幾個人,最後還是與我們經濟部商量,希望你能考慮一下!
眼看離香港回歸不足一個月了,時間已經很緊了!而我又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大型活動、承擔過這樣的工作,有的也只是動員過我們香港中資企業對內地水災、地震的捐款。心裡確實沒底,我回復領導說,容我考慮一下。
第二天,我向領導表示:我可以接受這個任務,同時希望組織上儘可能幫助我解決以下工作條件:1.容我尋找合適人選,組成一個車輛總調度工作小組;2.在後勤上,只要是合理要求,望對我們的工作予以全力保障。陳克強同志向有關領導反映後,時任分社行財部副部長的王錫清同志明確表態,將給予我們全力支持。就這樣,我當上了車輛總調度。
2
車輛總調度工作小組的成立,連我總共三位同志。我只挑了一位同事,同處的呂繼增同志作為我的助手。他時任我們分社經濟部一處副處長,責任心強,工作細緻,做事認真,考慮問題周到。另一位由分社行財部推薦,是時任行財部副處長鍾誠同志,他為工作小組提供和落實後勤保障,並負責與行財部的直接溝通聯繫。
呂繼增同志接受任務後,隨即進入了緊張的工作狀態。首先,必須對我們調集過來的所有車輛進行摸底排查;其次,必須對所有的車輛登記造表:車牌號、車型、調自何方哪個單位、駕駛員姓名,並安排跟車人員,等等。
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作為中央的派出工作機構,不是一級政府,不具行政職能,也沒有可供直接調配的資源,所徵集而來參加回歸活動的車輛,來自多個方面:1.我駐港中資企業;2.深圳市政府;3.港英當局後來提供的。其中,20輛大巴主要由當時經營兩地旅遊的廣東旅遊公司和香港中旅集團分別各提供10輛;10輛中巴由深圳市政府提供;小轎車分別來自我駐港中資企業的20輛和港英當局後來提供的20輛。經過緊張的工作,我們終於把有關車輛調度的整個數據系統建立起來了……
近日,維港舉行龍舟嘉年華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
3
深圳市政府為了支援香港回歸慶典活動,經中央有關部門批准後進口了10輛中巴,車輛座位在16-20座之間。當時,進口汽車是件不容易的事,要有指標,需要申領進口許可證。好不容易有這樣的指標,大家一定會往大的挑,深圳市也不例外。但沒想到的問題發生了,因為根據香港相關規定,經批准來往於香港、內地的公務車,只能在16座以下。而對公務車的優惠待遇是,所乗坐人員過關入境時,由專人辦護照檢驗即可,不必每人下車過關,海關和邊檢只是隨機抽驗,公務車是否遵守規定由所在單位負全責。但超出16座以上的就不能享受此類待遇,只能按旅行車的監管來對待,乗客必須下車,一個個接受邊檢和海關的入境檢驗。
根據當時的車輛安排,10輛中巴由中央代表團乗坐,中央代表團成員包括中央各部委辦的部長、主任們;20輛大巴安排內地觀禮團乗坐,內地觀禮團成員主要由內地各省市主要領導和參與過香港工作的老同志組成。深圳市提供的這10輛中巴,任務特殊,責任重大,如果不能享受免檢待遇,不僅進入香港時手續煩瑣,而且有損國家的尊嚴。這倒給我們提了個醒:內地觀禮團所乗坐的那20輛大巴,也必須具備同樣的免檢待遇。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辦公廳副主任的劉克全同志負責活動的外事工作,他帶領工作小組與港英當局進行了多次磋商,才圓滿解決了這一問題。
此外,關於中央代表團和內地觀禮團成員進出香港的籤注問題,也不能每輛車都派個人下來辦證,必須保證參加回歸活動的中方車輛暢通無阻地通關入境。事先就需要把證件籤注辦好,每個環節都要非常細心,稍有差錯,都會影響到每個人以後的出行。這幾百號人的證件辦理,龐大的工作量,如何做到不出差錯?由於「人」事不屬於我們「車」事,究竟相關責任人如何完成的,其間甘苦只有他們自知了!
4
經過努力,車輛調度系統是建立起來了,但如何使它運轉有效、保障有力、調度暢通?為此,一方面,我們加緊了同回歸慶典活動指揮部的工作對接,如活動日程、車輛安排等;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打通與司機們的聯繫通道。我們提出給每個參加活動的司機都配手機,不論來自哪方面,也不管是由我們、還是由中資企業提供,都必須做到。當時使用手機並不像現在這樣普遍和流行,價格也比較昂貴,一下子要配備這麼多手機,包括入網,費用不少,也很不容易。但經過多方努力,最後還是很快辦成了。
僅僅這些還是不夠的。離回歸不到十天的時候,我向分社辦公廳提出,希望由辦公廳出面召開一次由全體司機參加的會議,就回歸慶典活動的有關事項進行一次全面動員,讓大家儘快進入臨戰狀態。會議在辦公廳副主任劉克全同志親自主持並作動員後,由我對這些香港司機們提出幾點具體要求:1.能夠親身參加回歸,是我們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驕傲,希望大家盡職盡責;2.大家是我們充分信任的人,希望恪盡職守,全身心投入並努力完成好此次任務;3.配發的手機,從現在起到工作結束,要求每天24小時開機,我們將隨時抽查;4.如果有什麼問題,要及時反映,讓我們及時解決。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香港司機們非常敬業,基本上按我們的要求,一一認真去做,並認真完成了各項任務。
1997年,香港回歸,的士司機在車頂放置紫荊花旗。
5
車輛的安全問題,是保證回歸慶典活動行動安全的重中之重!由於涉及兩地的車輛進出問題,我們到深圳與市政府進行了溝通。按照計劃,在7月1日香港回歸的前幾天,20輛大巴和10輛中巴將在深圳集中,屆時中央代表團和內地觀禮團及其隨行人員將通過皇崗口岸進入香港。安全保衛工作怎樣落實?深圳市政府專職負責的副秘書長告訴我們:深圳市將會安排所有車輛統一停放在一個停車場,每輛車將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並全部由武警戰士警衛。
可是這些車輛開到香港以後呢?香港市區樓宇擁擠,寸土寸金,我們去哪兒找這麼大的集中停放的停車場呢?怎樣才能做好車輛在香港的安保工作?我們與負責安保的同志反覆商量,並報總指揮部同意,最後做出如下決定:從廣旅和中旅調集來的那20輛大巴,仍然分別停在他們公司原有的停車場。在香港回歸活動期間,安全問題由這兩家中資企業選派政治可靠、責任心強的公司員工,24小時值守,同時我們負責安保的同志與香港警方聯繫,要求他們派出警力負責警戒。深圳來的10輛中巴,就地停在中央代表團駐地的海逸酒店停車場,由中央代表團的警衛人員和我們的工作人員負責值守。20輛中資企業調集過來的小轎車,停放在華潤大廈的地庫停車場,由華潤集團負責安全。
這些工作,一一落實到位,專人負責,各盡其所。
1997年,7月1日,駐港部隊進入香港
6
香港回歸前,負責管治香港的仍然是港英當局,其運輸署是負責車輛交通的管理部門。他們通知我們:為了贊助香港回歸活動,德國奔馳公司提供了40輛全新的黑色奔馳轎車,回歸活動使用完後,由香港政府免其落地稅在香港就地銷售。運輸署擬給中英雙方各分配20輛,詢問我方是否接受?他們還怕中方覺得有負擔和麻煩,進一步告訴我們:活動期間,這些車輛全部由中方隨時調配。所派駕駛員,全部是公務員系列管理,隨叫隨到,不收取任何小費,違者處罰;遇有過路、車場停靠產生的費用,全部由港英政府方面支出;另外,還特地告訴我們,那些司機都表示,他們很樂意為中方服務,如果有機會為國家領導人開車,將是他們一生的最大榮幸!
他們熱情可嘉,我們怎麼辦?接受還是不接受?我們不知道在保證主要活動用車外,還會需要多少車輛?有總比沒有好吧?研究後,我們最終還是接受了這20輛奔馳轎車。至於他們提出為國家領導人服務的問題,由於我們無法對這些司機的可靠性進行安全資格審查,自然也無法讓他們接待兩個代表團的成員。這是一件憾事,但港方提供的這些車輛,最終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為回歸活動貢獻了力量。
7
在慶典活動中央指揮部的統一指導下,香港回歸慶典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但在6月30日晚上快要進入主會場時,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前方跟車人員突然向我們報告,乗載中央代表團的車輛還沒有拿到「禁區紙」(內地叫通行證),眼看晚上10點鐘就要開始進場,當時已是9點了,真是十分火急!我們急忙通知前方的同志,馬上與港方交涉,儘快將「禁區紙」發放給我方。前方的同志在關鍵時刻還是發揮了關鍵作用,使我方車輛最終能夠「萬無一失」、準時地進入了會場。
在那迎接回歸前的日日夜夜,我們少眠多慮、廢寢忘食,方案做了一個又一個,可能的問題想了一遍又一遍。但正式進入回歸慶典活動的過程後,我們的車輛調度工作卻出奇的平靜,除了零星需要安排小車外,幾乎無需我們再操什麼心了。這正應驗了一句話:「千思百慮操心事,一到橋頭自然直。」
之所以這麼順利,是由於每一個參加回歸慶典活動的工作人員的高度自覺和責任擔當!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給為兩個代表團服務的車輛都派了跟車員,這些同志以高度的責任感,努力與付出,自覺地發揮著齒輪和螺絲釘的作用,確保每一個環節準確高效地運作,這是團隊的精神,也是奉獻的力量!它保證了香港回歸祖國慶典活動的順利進行……
2017年6月27日,香港維多利亞港周邊建築上打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標語。
8
但「智者千慮」,也「必有一失」,一個方案設想得再完美,一到具體運作中,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我們也沒有做到完美無缺。有兩件事至今深深留在我的腦海裡:
第一件事是,在香港回歸前,深圳調集的10輛中巴,因為都是深圳司機,所以他們曾先期多次進入香港進行演練,熟悉了香港街區的路線。而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那些開大巴的司機是香港人,按理說對香港應該是很熟悉的,所以我們沒有組織這種演練。結果有一個司機,因為長期開兩地車,竟然在到參加外交部特派員公署開署儀式的路上迷了路。好在跟車的高文寬同志(時任分社經濟部二處處長)急中生智,請一個計程車司機開車帶路,這才讓大家順利到達而沒有耽誤活動。
另一件事更令人難忘,當回歸慶典活動圓滿結束後,我們正深深地沉浸在香港回歸祖國的喜悅中……一天,我們分社司機班班長告訴我:你們在車輛調度時,忘了向香港隧道管理公司提供一個備忘錄,告訴他們,我方參加慶典活動過隧道的車輛,會在活動結束後一併向他們交費。結果隧道管理公司給分社送來一個照會,說是我們代表團的車輛在過紅磡隧道時,沒有交費,還提供了未交費車輛的照片。照會中還特別強調:國家領導人在香港表示過,就是他在香港,也要遵守香港的法律。他們香港隧道管理公司是公眾公司,收費受到法律的保護和公眾的監督,希望我們能補交這筆費用。這位班長還告訴我,這筆費用,分社已經補交了,處理完畢了。分析起來,也許是我們忙得不可開交,沒有想起這件事,也許我們還以為這是在內地搞大型活動,會一路綠燈,免費通行,不會有交費一說。這使我想起同事講的一個故事:他因為長時間在內地出差,宿舍水錶顯示欠1元港幣的水費,結果香港水務署連續兩個月發來催款函,通知他交這1元錢。他深有感觸地對我說:「他們可以花10元寄信函來催我交這1元港幣,這就是香港啊!」
這就是香港。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和理解它,並對這種強烈的法律意識予以高度的尊重。
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的日子裡,我們衷心祝願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中,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作出更大的貢獻!
註:文中註明身份的,基本上都是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的工作人員。
(據東方文化雜誌社,感謝作者授權一條財經刊刊發本文)